本文共3529字,推荐阅读时间10分

文 | 无锈钵

2012年左右,基于互联网、面向大众的开放式在线课程开始井喷式涌现;2019年,“付费自习室”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对于自身不足的焦虑围绕着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近几年持续受到热议的“学习”话题也都在显示,人们的知识焦虑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获取知识的途径还能有哪些?人们在不断探索着各种学习方式,企图利用生活的任何孔隙来弥补自身的知识空白。

而在人们找到新的学习途径之前,有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却率先在快节奏时代填补了人们的生活空隙。

2017年左右,短视频以“精短”“碎片化”“沉浸式”的形态火速成为了最受网络用户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地铁站、办公室、餐桌前……短视频几乎渗入了生活的任何场景,进入了社会的每一个圈层。

时至今日,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而对于亟待变革的知识传播来说,这一新兴的媒介方式,却在无形中缔造了内容生态领域全新的“天作之合”。

01

短视频变身“知识君”

视频类平台的标签是什么?答案或许多种多样。

抛开庞大的受众群体不谈,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理论风行三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一媒介模式早已跳出了昔日单纯娱乐的范畴,变得更为多元和垂直。

纵观知名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长盛不衰”的原因,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娱乐的前沿阵地,同样也是不少人分享讯息、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它的内容领域中,除了美妆、美食等分类,像Vsauce、scishow、Kurzgesagt、minuteearth等知识类频道,也是YouTube上备受关注的对象。聚焦地球、介绍科学、探讨生活冷知识……趣味性、脑洞大等特色让这些频道成为了YouTube上受人追捧的学习对象。

相似的一幕,同样在短视频领域有所体现。

在短视频多年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多种易于人们接受的传播模式。与人们对于学习知识具有的“枯燥”“单调”等传统印象完全不同,“短视频”与“知识”结合的背后,诞生的是一种对于知识传播的颠覆性改变。

此前爆火的抖音背景音乐《生僻字》,就是其中一例。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 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一首《生僻字》,70多个生僻字,如果将其放入书本中,也许人们要用许多节课堂才能认全。而抖音背景音乐的形式,却为生僻字的“普及”创造了新的可能。

2018年,《生僻字》成为了抖音十大最受欢迎背景音乐之,而当《生僻字》作为背景音乐反复出现在人们刷抖音的过程中,这首本身带有一定知识性的歌曲,也因此接触到了千千万万来自不同圈层的用户,让更多的人或多或少记住了不少的中国生僻字。

另一边,除了此类简单的科普,抖音也在内容分类上不断扩充着自身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截至2019年2月2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已有近2.7万个,累计播放量近5296亿。这也说明,知识类的内容与创作者已成为“抖音”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今年的3月21日,抖音、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联合发起名为“DOU知计划”的全民短视频知识普惠行动,面向全国的号召,呼吁全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及其他有知识内容创作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积极创作、发布科学知识短视频。

风起于青萍之末,涌向抖音的诸多“正规军”背后,一盘知识内容生态的大棋,已然初露端倪。

02

权威铸就知识之堤

这一盘大棋之中,以短视频为突破口助力知识传播,只是其中的一步。

大数据时代,知识传播的大江大河之中,不仅要有生动有趣的载体媒介作为航船,还需要科学权威的供应体系作为防护的“堤坝”。

不同于文字讯息的简便甄别,短视频形式的知识分享质量往往良莠不齐,难以遴选。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抖音成功另辟蹊径,从源头上为知识传播的权威性保驾护航。

一方面,通过“DOU知计划”的带动,来自国家的院士科学家、高校教师、科学院所科研人员、公立学校高初中教师、科普工作者、民间教学机构从业人员纷纷成为了抖音的活跃玩家。

不论是北京交大的物理教师化身为“科学实验大玩家”,还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成为“玩骨头的卢老师”,就连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也被抖音上生动趣味的短视频所深深吸引,成为了入驻抖音的又一名科研专家。

而对于抖音来说,上述一众科研人才的加入,也在无形中为平台上的知识内容带来权威背书。

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传播平台来说,专业科研人士的见解固然珍贵,但繁重的课业要求和对于传播规律的匮乏了解,使得他们在面对平台庞大用户的知识需求时,难免显得捉襟见肘。

这之中,深度挖掘各行业的专业型人才作为补充,就显得尤为关键。

正如《师说》一文有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也许都凭借丰富的经验积累,拥有了本专业许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在此基础上,“抖音”平台此番“DOU知计划”,不仅致力于为人们带来权威的知识创作者,也在积极发掘培养“专攻术业“的创作人才。除了来自各大学术机构的大牛们,广大像“坤哥玩花卉”、“秋叶Excel”等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草根达人”,也在以自己独到的方式,为“抖音”扩充着知识内容的海洋。

其中,借助于对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革新,杨老师的“诸葛课堂”上,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快速学习到很多语文基础知识,在不经意间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和鉴赏水平。在讲解《如梦令》的时候,还身着汉服。这样直观的演绎,效果自然远超宣教式的教学。

内容上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知识、社会科学、个人技能提升等多个领域;层次上涵盖院士科学家、科研人员、教师、草根等多层人群。“抖音”为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提供了传播知识的舞台,也借助于这些人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性,为知识传播的大江大河铸就了权威的堤坝。

03

链接体系化学习的用户之门

权威性和多元化的加持之下,这一次“DOU知计划”,无疑当前泛娱乐时代下,面对新兴娱乐方式的一种内容与形式的革新。

这一革新的背后,积极打造知识内容生态的抖音,也成功借助于短视频这一全新的知识传播形式,成功实现了了用户高效、便捷、全面的体系化学习的需求。

相较于“法医秦明”等单纯以文字传播知识的“传统授课”模式,拥有无限“脑洞”的短视频不仅能为知识的学习方法带来更多的创新与玩法,还为知识的传播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吸引力,。

据研究显示,人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大概能够持续维持注意力半小时左右。在高效、便捷日益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学习需求的今天,半小时在短视频的世界意味了什么?

在抖音上,大多数视频都维持在一分钟以内,像“懂车侦探”的汽车知识创造者,一个58秒的视频以高考情境引入,以真人情景剧的方式为人们清晰地展示了“碰瓷”与“反碰瓷”的生活知识。半小时,就相当于为人们讲解了30多个生活小知识,这比起课堂上枯燥的讲解,明显高效许多。

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短视频学习效果研究报告》显示,相比静态的图文,学习者更偏爱动态的知识学习方式。当短视频以结构清晰的知识点讲解呈现时,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效率。

而在那之外,短视频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抖音上数不尽的创意方式,为知识打开了全面传播的渠道。像“人类观察所”,通过真人情景剧与资料片段相结合的形式为人们形象讲述人类心理文化,获得了692万用户的关注;而像抖音发起的#京剧BGM#活动,在获得557万点赞的同时,也让京剧《铡美案》里的知识进入了大众生活。

动画、情景剧、实验、真人课堂、话题活动……在抖音平台上,任何创意与场景都有机会应用于知识传播。

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实现用户对于“体系化学习”的需求,在“DOU知计划”2.0启动仪式上,抖音宣布针对知识内容创作者优先开放首批试用权限。创作者可将过往发布的短视频按照主题进行归类整合,添加至不同合集页面中,也可将新内容直接发布在相关主题合集里。合集页面入口位于在创作者个人主页,用户可直接进入感兴趣的合集页面,系统性、连续查看所有内容;或收藏该合集,以便后续快速查找和观看。

截至目前,包括“向波老师”、“勇哥超级数学”、“EyeOpener”等在内的知识创作者已陆续创建合集页面。其中“向波老师”的创建的合集页——“美白中的化学”和“放屁中的化学”播放量已分别突破1200万和2000万。

而在那之外,来自专业与民间知识内容创作者的碰撞中,知识传播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抖音”也在这样的趋势下成为了一个涵盖所有社会内容的“大世界”。

借助于海纳百川的知识类短视频形式,抖音也成功向人们证明,短视频不只是“吃喝玩乐”的泛娱乐载体,更是包罗万象的广阔世界。而这个世界,能通过“五湖四海”的人群汇聚,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而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成熟的短视频体系,在“DOU知计划”下为知识传播打造更为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内容生态的抖音,无疑更有望助推知识传播走向全民时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