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妹

来源| 大猫好规划

在社群,有猫友咨询问题,小助手通常会私信询问他的信息,对应他的需求匹配保险。

但是,对于刚接触保险的猫友来说,可能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以至于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什么都想买。这里面,就会有很多伪需求。

曾经有位猫友给孩子买保险,感觉百万医疗险平时用不到,就转而买了一份门诊险。她因为算计这点小钱,放弃了最不能承受的大病风险的保障,在猫妹看来,这就是一种伪需求。

类似的伪需求还有很多,比如:

❶ “重疾险买单次赔还是多次赔的呢?万一我就那么倒霉得好多次重疾呢?那买个多次赔的吧,大不了少买点保额。”

重疾险是达到合同标准就直接给一笔钱,买多少保额就赔多少钱,重点就是买多少保额。同样的预算下,因为追求多次赔而缩减保额是很不明智的选择,第一次都不够治病的,万一挂了还哪来后面几次呢?而且,如果赔一次就赔足够的钱,这次治病花不完,下次还可以花,为什么要让保险公司挤牙膏似的分多次给我们呢?

❷ “寿险是买终身还是买定期呢?买定期保到60岁,万一我恰巧61岁挂了呢?买终身的吧。”

对于普通家庭,寿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家庭顶梁柱不幸去世,家人可以拿到一笔钱,日子还过的下去。而60岁以后,家庭顶梁柱的角色基本已经转移给下一代,寿险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所以买定期,保障责任最重的一段时期即可。

❸ “给宝宝买重疾是买定期还是买终身呢?买定期保20年,那20年后的保障怎么办呢?买终身吧。”

即使给宝宝买保终身的重疾险,在通胀压力下,保额的购买力也会大打折扣,20年后的保障还是不足,不如多买点保额,把眼前20年先顾好。

❹ “百万医疗险有1万的免赔额,那1万以内的住院怎么办呢?我是不是要再买个小额医疗险?”

这和上面那位放弃百万医疗险买门诊险的猫友类似,1万以内的住院,即使发生了,普通家庭也轻松可以负担,如果预算已经花光,大可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再买个小额医疗险。

其实,伪需求并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的,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点,伪需求可能会成为真需求。

比如普通家庭买终身寿险是伪需求,而富豪有财富传承的需求,买终身寿险就是真需求;目前收入低,买终身寿险是伪需求,以后发奋图强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买终身寿险可能又变成了真需求。

猫妹认为,出现伪需求归根结底还是对保险的认知不够。

很多人想要确定性事件的保障,感觉买了保险用不上就很亏。因此就产生了很多伪需求,宁愿多交点钱,寿险必须买终身的,重疾也必须买终身的。包括医保,很多人也觉得交了没用,一年下来也花不到起付线。

但保险更大的意义在于保障未知的、不能承受的风险。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买百万医疗险,一年保费也就两三百,买重疾,两三千块钱就能买到几十万保额,医保一个月也交不了多少钱,但生了严重的病,就能报销很大一部分。

对于我们来说,付出的代价很少,少到即使省了这点钱,也不能暴富,而换来的保障又很高,有杠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但有时候,对保险的认知足够,却还是出现伪需求,大概就是因为兜里的银子不够了。

就像那位放弃百万医疗险而买门诊险的猫友一样,当时给宝宝买百万医疗险700多块,买门诊险500多块,如果她有1300的预算,就不必纠结,可她只有七八百的预算,最终做了一个猫妹认为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终身的寿险、多次赔的重疾险,甚至高端医疗险,有钱人轻松就可以把保障配齐。而普通家庭,就要掂量掂量,一旦纠结细枝末节的保障,就会出现很多伪需求。

这个建议呢,主要是给大部分普通家庭的:

在预算一定的前提下,把自己要保障的风险分类,然后按照风险的大小排序,哪些是发生了承受不了的,哪些是发生了可以负担的,然后先紧着最承受不了的买相应的保险,如果预算还有剩余,那可以再买点其他的,如果没剩余了,放弃其他的也无妨。

另外,买保险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如果预算有限,循序渐进也是可以的。现在收入低,先把最重要的搞定,以后收入增长了,还可以补充其他的。

我们都知道钱要花在刀刃上,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刀刃在哪,才能真正把钱花对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