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凯撒旅业(000796.SZ)就申请信托贷款事项进行系列公告,拟向金谷信托申请3.5亿信托纾困贷款,用于回售兑付“17凯撒03”债券,随后,针对于担保物之一的土地担保,凯撒旅业提出因土地抵押办理手续繁琐决定调整为股东所持股票。业内分析,此举或也是基于因土地质押后处于完全锁死状态,资金提供方在担保措施和帮助企业纾困之间谋求平衡的考量,进行调整。此笔贷款中,不可忽视的是,受疫情影响,凯撒旅业业绩不佳,偿债情况还需进一步关注。

蓝鲸保险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向信托公司申请贷款方式补充流动资金,业内指出,经营压力大、资金流动承压的企业倾向于谋求信托机构的“帮助”,借助信托通道业务进行资金拆借纾困。而信托机构也在规模压力下寻找业务增长点,对于部分权责分明的“通道业务”,并不会抗拒。

申请3.5亿信托贷款兑付债券,“临阵”调整担保物

事件的核心,是凯撒旅业的一笔“17凯撒03”债券,起息日期为2017年6月16日,5年到期,发行总额7亿元,目前债券余额为4.63亿元,每年付息,2017年6月15日至2020年6月15日票面利率为7.2%,本期债券票面利率为8.5%。

今年以来,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对“17凯撒03”与凯撒旅业主体同步进行两次信用评级下调,2020年5月6日由AA级下调为AA-,2020年6月13日再度下调为BBB级。调整原因是,中诚信国际认为,新冠疫情对凯撒旅业主业经营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并对现金流造成了严重冲击,短期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可能性较低,且公司可动用银行授信规模小,短期内流动性压力加大,债券偿付压力大。

为实现增信,10月末,凯撒旅业发布关于完成“17凯撒03”债券增信措施的公告,以发行人控股股东凯撒世嘉旅游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发行人以所持旗下子公司部分股权质押提供担保。

11月17日,为缓解凯撒旅业短期的资金压力,确保“17凯撒03”按约兑付,保障投资者权益,凯撒旅业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委托金谷信托设立的单一资金信托申请不超过3.5亿元的纾困信托贷款,期限为36个月,款项用于“17凯撒03”的回售兑付工作。

针对这一贷款,凯撒旅业股东凯撒世嘉以其持有的5800万股凯撒旅业股票提供场外质押担保;凯撒世嘉下属子公司所持部分土地为本次信托纾困贷款提供抵押担保;凯撒旅业下属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提供连带责任。

但三天后,凯撒旅业对申请贷款的方案进行调整,表述因土地抵押办理手续繁琐时间相对不可控,最终决定将约定的土地担保物变更为凯撒世嘉所持凯撒旅业600万股股票。

对于这一变更,业内也做出其他层面的解读,上海律师协会信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冯加庆指出,以土地做不动产抵押,相对而言价值容易确定,未来也易于处置,但一旦质押就处于完全锁死状态。纾困贷款的提供方,更多考量的是长远性的目的,希望所投资公司实现纾困而非处置抵押物,因此会在担保措施和纾困目的之间谋求平衡。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对这一变更指出,“不排除是因为股票的流动性更强、潜在收益空间更大的原因”。

受困疫情凯撒旅业业绩不佳,偿债方案待关注

针对于这笔纾困贷款,业内也有担忧的声音传出,一方面,在于这笔贷款不可忽视的风险,从最新披露的3季报来看,截至3季度末,凯撒旅业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较上年末下滑10.25%、7.53%;前3季度营业收入同比缩减74.86%,归母净利润为-1.93亿元,同比下滑189.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48万元,同比缩水101.1%。

作为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旅游产业,凯撒旅业今年经营业绩大幅下行,也有不少无奈。自2020年1月27日期,凯撒旅业暂停经营出境旅游团队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同时受疫情影响,航空铁路客流减少导致配餐量一定程度下降。

“若纾困信托贷款按时发放,将有助于减缓凯撒旅业回售债券偿付压力”,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表示,将持续关注贷款的放款金额、到位时间、回售债券相关的资金筹措及偿债方案的落实情况。

但以凯撒旅业目前的业绩以及主体信用评级表现,信托公司及委托人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纾困贷款、纾困基金是面对包括上市公司、特定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在当地政府认定后,向基础资质较好,但受困于环境或产业结构调整,发放的一种特殊目的的贷款,并不属于完全的商业贷款,不完全遵循市场化原则”,在此基础上,冯加庆指出,“纾困信托贷款确实相比于一般信托计划存在较大的风险,期限长,流动性也较低,所以担保的措施也会相对严密,具有高担保率的特征。但从风险匹配的角度来说,也会匹配更为合适的资金”。

一位信托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表示,受到疫情影响,旅游行业受冲击较大,相关企业经营业绩出现较大滑坡,短期面临一定现金流压力,不过企业主营业务相对正常,只是等待疫情后的业务恢复,相对风险并不算大。

另一方面担忧,则在于不少业内人士将其判定为“通道业务”,而在行业整体“去通道”的背景之下,也就尤为值得关注。

在冯加庆看来,从整体类别来看这个业务更接近于通道业务,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信托机构是否单纯的承担通道作用,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主动管理作用,还要根据具体的合作内容来判定。而在信托机构业务额度尚有空间的情况下,进行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也并无不妥。

对此,沈萌的观点为,“原本依赖信托公司融资的行业,今年仍面临很大的流动性压力,而以往一些并不需要依靠信托融资的行业根据需求也开始要寻求高成本的信托融资。因此除面对少数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行业外,对于通道融资会表现出弹性监管的信号”。

“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去通道业务,不过并不是一刀切,针对一些确实扶持实体经济的通道业务还是给予支持,如果信托资金用于纾困因疫情影响而产生资金需求的企业,那么此类通道业务的增长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本,与监管政策并不相悖”,前述信托业内人士补充道。

多家上市公司“求援”信托机构,缓解资金压力化解风险

今年以来,蓝鲸保险注意到,已有不少上市平台向信托机构“求助”贷款。融钰集团(002622.SZ)向中融国际信托申请不超过1.3亿元的贷款,贷款期限12个月,用于补充融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京投发展(600683.SH)与昆仑信托签署《永续信托贷款合同》,由昆仑信托设立信托计划,并通过项下的信托资金向京投发展发放永续信托贷款,金额不超过18亿元,用于京投发展投资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样是京投发展,通过中原信托设立的信托计划项下资金,进行不超过12亿元的贷款融资;ST尤夫向(002427.SZ)中融国际信托申请1.97亿信托贷款,贷款期限2年,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美晨生态(300237.SZ)向兴业国际信托申请不超过4亿元的信托贷款,期限不超过30个月,贷款利率为7.6%/年,款项用于补充园林绿化板块流动资金。

在业内看来,在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的情况下,部分民营企业借助信托通道业务进行资金拆借纾困的行为,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优化债务结构的作用,也符合监管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导向。

“通过信托渠道申请纾困资金,其背后委托人很关键,一般而言,更多是金融机构等,通过信托渠道发放纾困资金,效率更高,能够体现信托制度的优势”,前述信托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表示。

冯加庆补充指出,信托公司所拥有的“金融百货公司”特性,功能相对齐全,独具吸引力,而且目前在严监管的环境之下,许多信托机构也在力图寻找业务增长点,提升规模,在监管约束空间之内,信托机构对于权责分明、本身在管理方面具有便利性的业务,并不会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