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王舷歌 丁直仁

 核 心 要 点 

▪  招股书透露了哪些数据?

▪  36氪有哪些收入来源?分别表现如何?

▪  股权结构详解。

在距离国庆节不到10分钟的时刻,36氪媒体业务所在的36氪控股公司(36Kr Holdings Inc.)向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提交了IPO申请,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募集最多1亿美元资金。

招股书显示,36氪在2018年营收2.9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051.8万元。

36氪在招股书中暂未透露发行量、发行价格区间等信息。但细拆招股书,除了常规披露的数据之外,一些细节也首次浮出水面:

  • 冯大刚持股超过创始人刘成城。

  • 包括整合营销、线下活动及咨询服务的企业增值服务版块超过了在线广告板块,是36氪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招股书显示,此次IPO瑞士信贷和中金公司将担任联席主承销商。其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增强内容产品,扩大业务服务范围、客户群和服务深度,提高数据分析和技术能力,补充营运资本,并实现其他一般企业目标。

招股书详解

财务数据上,36氪在2018年取得营业收入2.99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7年的1.21亿元增长148%,其中线上广告业务收入为1.74亿元人民币,企业增值服务收入1亿元人民币,订阅服务收入2507万元人民币。

招股书也进一步披露了其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情况以及各板块业务的收入明细。

2019年上半年,36氪线上广告服务收入为7947.7万;企业增值服务收入约为1.01亿,其中整合营销业务收入9125.9万、线下活动收入759.5万、咨询服务收入221.8万;订阅服务收入2132.5万,其中机构投资者订阅收入816万、企业订阅收入117.7万、个人订阅收入1198.8万。

整体来说,2019年上半年,36氪营业收入约为2亿人民币。企业增值服务收入在36氪整体收入上的占比呈明显增长趋势。

对比综合性门户,新浪网2019年上半年收入为10.08亿美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二者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公司2018年录得净利润4051.8万元,相比较2017年的792.3万元增长414%;Non-GAAP下净利润4562.9万元人民币,调整后EBITDA 6213.4万元。

而运营费用也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18年其运营费用为1.13亿,相比2017年的4874.4万增长了132.2%。

  

经营数据上,36氪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平均阅读页面展示数(PV)为3.48亿。

线上广告业务方面,公司2018年服务的线上广告客户为320个,远高于2017年的187个;单用户广告收入为54.3万元,亦高于2017年的39.6万元。

企业增值服务方面,2018年全年共服务263个企业客户,高于2017年的140个;单客户平均收入为38.1万元,同样高于2017年的30.3万元。

用户订阅服务方面,2018年全年订阅用户为51189人,相比2017年的15880人增长高于3倍,单用户订阅费用为209元,高于2017年的112元;其中机构投资者订阅用户数为121个,平均单用户订阅费用118.7元。 

招股书还透露了36氪的内容生产流程包括内容生产、内容编辑与筛选监测、内容分发三个环节。

在内容生产环节,主要是36氪自有作者的内容、第三方专业内容提供方的内容和用户生产的互动内容三部分;在内容编辑与筛选监环节,编辑通过自动抓取和手动筛选的方式上传自有内容及第三方专业内容;在分发环节,所有的内容都会被分发到36氪的App与PC端网站上,还有一些内容会被选出发布在第三方平台上。

36氪的内容生产流程

股权结构上,招股书显示,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前,36氪控股的董事和高管合计持有公司234,324,181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24.9%。其中,冯大刚持有164,445,601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17.5%,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刘成城持有58,749,000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6.2%。

这也就是说,冯大刚的持股比例超过了创始人刘成城。

其他股东方面,蚂蚁金服通过全资子公司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持股比例为16.1%,为第二大股东。Tembusu Limited为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8%。国宏嘉信为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6%。北京九合云起投资为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9%。

36氪的创业路线

招股书披露了许多数据,但36氪的创业路线却未被记载。

如今业务版图繁杂的36氪,起源点是一个小小的科技博客,它由1988年出生的刘成城于大四成立,最初仅仅是翻译海外科技产业信息。2011年,从北京邮电大学编程专业毕业后的刘成城进入中科院读研,此时,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36氪上。

刘成城以及他创办的36氪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36氪成立当年,乔布斯在美国Moscone West会展中心举行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10)上发布了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 4,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由此拉开帷幕。

在移动应用还比较贫瘠的2011年,36氪紧跟全球的最前沿科技产品的报道让关注产业的人们眼前一新,这为其收获了第一批用户。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投领域开始爆发。36氪随之将创业报道列为内容重点,这一差异化的内容定位使其很快在一众科技媒体中站稳脚跟。

尽管彼时程式化、简单的创投报道让36氪的内容在业界遭遇颇多质疑,但正是因为这些积累,36氪与创投领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为其后来基于内容延展业务版图提供了基础。

随着36氪创业项目报道数量累积,基于早期创业者提出需求,以及想跟创业项目建立更深层次关系的考虑,刘成城萌生了做孵化器的想法。2014年,36氪正式启动了共享办公业务“氪空间”,主打“零收费、零占股”,为早期创业企业提供线下办公区和创业孵化服务。

以内容、氪空间为入口,36氪在创投领域继续扩张,2015年3月,36氪推出融资平台,希望连接创业者与投资人,解决创投对接和融资难题。6月,36氪股权投资平台正式上线,并与蚂蚁金服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2016年1月,氪空间从36氪母公司拆分独立运营,资本助推下,氪空间一路狂奔。

而在媒体业务大本营,2016年,36氪引入了资深媒体人、投资人冯大刚,成为其媒体业务总裁。事实上,早在2007年,冯大刚就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参与了《第一财经周刊》的创办。2012年,冯大刚进入经纬创投(Matrix Partners)。在之后近五年的时间内,他主导和参与了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及交易平台领域的多个重要投资,并在超过10家被投公司出任董事。

冯大刚加入后,36氪组建深度报道团队,推出深氪品牌,提升了旗下媒体业务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不过,尽管媒体常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美誉,但在资本市场上,媒体业务的商业模式并不受宠。在此时点选择上市,36氪能否被认可,还需要市场给出公允的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