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了这么多年期货,你听说过“球鞋期货”么?

近日,据某网站报道,一双在下个月才会发行的球鞋,尚未发售便已经被炒到原价数倍的高价。

而这在“炒鞋”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对还未上市的球鞋进行交易,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远期”概念?这就是“鞋圈”里的“球鞋期货”。

1

球鞋“期货”和“期权”

一位鞋圈玩家莞尔(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道,这种“球鞋期货”分为两种:一种是还未上市的球鞋。由于汇率及税率影响,国外大部分球鞋的发售价相对于国内会更低,不少“投资者”会提前布控,评估即将到货的球鞋价格,方便未来进行转手出售。

另一种指的是暂时不能交易,需要一段日期才能到手的鞋子。此外,除了“期货”,球鞋圈还有“现货”这一说法。通俗来说,是指球鞋现在就在卖家的手上,无需过多等待就能发货。

那么,“球鞋期货”又是如何操作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期货鞋”几乎完全照搬了期货市场的交易模式。买卖双方自行判断球鞋的价值以及未来可能的溢价值,力求在高抛低吸中寻求收益,而所谓交易平台则从中赚取手续费。

除了期货之外,“期权”也应运而生。炒鞋平台推出了“预售转寄”机制,就是在球鞋还未上市时,买家购买了预售,拥有球鞋的未来所有权,而后将这个权利进行转卖。

更有甚者,还学起了期货的杠杆属性,利用少量的本金就能入市。例如,有平台为购鞋用户提供分期付款服务,自新鞋发售日起(可以理解为新股上市日),投资者向平台“借钱炒鞋”,通过资金分期服务的方式,变相获得金融机构的杠杆资金支持。

2

炒鞋交易所可独立坐庄

炒鞋兴起之后,甚至诞生了全球首家“鞋圈”交易所。

该平台称,可以通过所谓“潮牌通证”为资产进行交易,而交易所充当“守夜人”,依靠“手续费”维持运营。

具体来讲,不同于交易现货球鞋的模式,卖家将“期货鞋”信息发到交易平台进行“寄存”,买家购买“被寄存”的产品并“寄存”在自己的账户等待下一次售卖。而这期间的交易完全是通过线上进行的,所谓“寄存”其实是一个虚拟物品,买卖双方只交易所有权,而平台则稳赚其中的交易手续费。

然而,看似简便、快捷、低成本、无顾虑的“外衣”之下,监管问题纰漏百出。与正规的期货交易不同,所谓“炒鞋平台”并不受监管,缺少“保障金”约束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在下单半小时内,可以随时免费取消。同时,由于增加了杠杆属性炒鞋,根据赚钱效应,可能会使得用户从消费者变成投资者,从而加大了对杠杆资金的需求,也就是使用分期资金来炒鞋。

莞尔对记者表示,这些所谓跑鞋期货交易平台没有资质和牌照,就算‘交易所’的名字也只是自己做出来的虚拟称呼,甚至连一双现货鞋都不需要。买家根据对球鞋后市的涨跌预判进行买空卖空,全程无实物电子交易。

同时,交易所还会提供购销凭证,凭借这种所谓的凭证,一旦期货到期(新跑鞋上市之时)就可进行“实物交割”。

但值得注意的是,交易所并非公正客观的交易平台。莞尔抱怨道,所谓的交易所可以自己独立坐庄,一双鞋在经过数次转手之后,卖家信息无迹可寻,最后的“交割品”可能是来自“莆田”的高仿山寨。即便最终消费者发现问题,“交易所”也可以“甩锅”给那些本就不存在的寄售方。

3

此“期货”非彼期货

有期货专业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道,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与所谓的“球鞋期货”存在很大区别:

首先,风险机制不同。炒鞋的风险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炒鞋者之所以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是因为他们获得了获利的机会。而期货市场上处理价格的风险不同,期货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与期货市场存在与否无关。

其次,经济功能不同。炒鞋的目的在于寻找下家,也就是“接盘侠”,是个人之间财富的转移,并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对经济发展无益。但期货不同,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承担了生产经营者风险,降低了生产、经营的成本,保证了企业稳定健康的运行。特别是当企业把降低的成本传递给消费者之后,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福利。

再次,社会效果不同。在安全性方面,球鞋期货存在大量炒鞋的投机者交易,没有大量套保者,如果流动性大,交易规模越大,市场越危险。炒鞋的投机者过热交易,球鞋价格更容易发生扭曲,会误导经济活动,损害正常的球鞋市场。

除了上述问题,球鞋期货本身也存在一个重大bug——流动性问题。

“一个期货品种交易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流动性大小。球鞋本身并非生活必需品,仅靠‘鞋圈’不足以提供一个有效市场必须的交易量,流动性又如何保证?如果流动性不高,市场深度和宽度有限,参与者进入交易所市场很难找到合适的对手方。”该人士说道,“如果炒鞋市场充斥的都是‘投资者’不再有‘接盘侠’,而所谓的流动性和价格波动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记者 李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