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医疗IT的二级市场异常红火。乘着整体市场回春的东风,无论过去盈亏与否,“向上”成为了近期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主旋律。

13家医疗信息化企业股价涨跌幅变动情况统计

这一走势与长期以来政策的助推不无关系。近两年,国家主导的医疗信息化改革大刀阔斧,直直瞄准了以电子病历为主的医疗信息化领域。2018年10月,医政医改局一纸《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医院电子病例升级的序幕。

政策要求,到2019年,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3级以上,即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间数据交换;到2020年,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有分析人员粗略估计表示,这一政策将为医疗信息化领域带来至少100亿的增量市场。

 

政策之下,近半年的信息化企业可谓大丰收。

半年报显示,卫宁健康新增千万级订单近20个;创业惠康新增千万级订单10余个,其中福建协和医院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医院建设项目的中标金额高达1.47亿元……如今,医疗信息化企业不再止于收获数百万的“小单”,浪潮之下,单个中标项目金额也可上至亿元——长期处于被低估状态的医疗信息化企业,似乎有了逆风翻盘的机会。

近日,动脉网分析了13家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年报,得出以下结论:

1. 政策依然是提高医疗信息化企业增量的核心因素,从股价走势来看,政策不会对股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投资者倾向于等待反应一段时间后集中布局;

2. 智慧医院评级相关政策极大扩充了医疗IT行业规模,在2019年,评级相关的业务将在企业营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且单项目报价大幅高于过去的HIS项目;

3. 随着大型医院将各类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以总包模式交给医疗信息化企业,整个市场将持续向头部集中,许多没有强有力整体性解决方案及实施能力中小医疗IT企业,旗下份额很有可能被大企业蚕食;

4. 在这一系列政策推动之后,5G和DRGs相关政策很有可能带动下一波医疗信息化企业爆发,为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带来新的增量;

5,物联网、移动手术室、互联网医院等医疗信息化衍生业务尚处于投入状态,基础建设投资加大了企业成本,这些数据以负面形式出现于资产负载表,拉低了企业毛利率,而未来爆发节点暂时无法确定。

根据半年报,三家企业的数据尤其引人关注

不同寻常的财报走势,这三家企业都发生了什么?
1、创业惠康的亿级大单

从医疗信息化企业的财报来看,创业惠康无疑是业绩最亮眼的企业。2019年上半年,创业惠康实现营业收入61384.59万元,同比增长16.52%,其中,医疗卫生行业收入实现 42569.37万元,同比增长31.36%,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9.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13.26万元,同比增长104.59%。

创业惠康的爆发受益于国家电子病历新政的推动。在这一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浪潮中,创业惠康推动多家客户在上半年分别通过了2018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其中,六级电子病历评级客户2家,涉及五级电子病历评级客户8家,还有多家医院通过了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

知情人士表示,分级评价4级以上的成套电子病历整体方案的价格超过1000万元,分级评价3级以上的电子病历整体方案在1000万元左右,而普通的2级电子病例建设也需要300-500万元的开销。这些评级相关的项目极大拉高了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单个项目价格水平,也成为创业惠康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外一个驱动力来源于同样是政策驱动下的医疗健康大数据管理。2018年12月26日,创业惠康中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医院建设项目,项目金额1.47亿元,其中硬件0.42亿元,软件1.05亿元。具体包括:

(1)福建协和医院项目是基于数字化医院和物联网业务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对院内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

(2)软件部分1.05亿元,占比71.4%,其中,多学科会诊模块四个,金额1609万元,互联网医疗模块2个,金额962万元,电子病历双六级配套整体改造380万元,医联体相关云平台等建设模块3个,金额1370万元;

(3)硬件设备包括临床相关手术设备、网络通信类设备以及安全类设备等。

相比与单体项目报价而言,创业惠康的“打包方案”相比之下单价便宜了许多,但却囊括了硬件设备建设等项目,这为其带来了更为可观的流水。

对于这种模式,中泰证券分析师何柄谕概括到:“以总包模式开拓业务必然造成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现在正位于集中的第一阶段,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一局面下,大企业在中标千万级大单时会拥有更多的优势。”

2、东软集团疲软营收下,健康业务表现如何?

从年报来看,2019年上半年东软集团的盈利在快速下降,整个集团总营收35.93亿元,但净利润仅0.26亿元,同比下降77.38%。

但实际上,东软集团在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上的业务依然可圈可点。数据显示,东软集团的医疗健康相关业务上半年营收7.16亿元,营业成本3.81亿元,毛利率46.74%与同期持平。

东软的成本提升更多的来源于智能汽车互联与智慧城市业务的推进,医疗信息化业务为其总体经营成果提供了不俗的支持。据IDC行业报告分析,东软集团的智慧医疗健康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仍然占据着行业第一的位置。

具体到细分业务的增长,东软集团2018年活跃的银医与保险项目继续发力。目前,东软集团参与了包括辽宁、甘肃、内蒙、海南、南宁、重庆、杭州等200多个省市统筹区医保系统建设,为19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提供医保信息化服务;银医方面,东软Ubione智能互联产品与上海银行合作的沪上首家“智慧e疗”服务示范区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正式启动;智慧医院银医合作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上线,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西安高新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等客户的合作顺利推进。

而在医疗信息化方面,东软将更多的精力瞄向了临床专家系统。

以东软新一代医院核心业务平台RealOne Suite为例,在技术架构、功能实现、专科专业化等方面,该系统不仅为众多医疗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还帮助十余家医疗机构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互联互通等相关评级评测。

临床专家系统的聚焦并非临时起意,背后的暗流早已涌动。

今年5月31日,东软与百度宣布共同成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CDSS专项小组”,百度智能云将与东软集团联合升级云化HIS(医院信息系统);百度AI将全面接入HIS产品体系,在医院智能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推动医疗大数据在医药和保险行业的深度应用。

而半年报发布后不到一个月,百度斥资14.43亿战略投资东软控股,加之双方各自在智慧城市的布局,此轮投资后,智慧医疗将与智慧城市的其他组件合在一起,让医疗成为城市生活更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麦迪科技:高毛利率下,营业成本飙升

作为临床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麦迪科技继续保持着自己在该细分领域中的王者地位,但随着业务的扩张,上半年的投资仍有待时间显示其隐含的价值。

从数字来看,麦迪科技营业收入1.20亿元,营业成本0.29亿元,毛利率75.83%,但利润仅617万元。比较同期,其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7.01%,净利润同比减少22.20%。

在核心业务方面,麦迪科技的表现并没有让投资者失望。其中报告期内数字化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增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80.15%;运维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3.52%。

为了挖掘“智慧临床”的潜力,麦迪科技在数字化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类产品的成本同期增加880.19万元。

麦迪科技的高毛利率以临床信息化业务为保障。相比与其他信息化系统,CIS部署时在硬件上投入较少,且标准化程度更高。“就像安装Office,企业可以将这类系统尽可能标准化,降低二次开发的成都,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速度迅速铺设。”何柄谕评论到。

相比之下,数字化手术室的铺设离不开大量的硬件投入,这也是其营业成本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然,利润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还是来源于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变化。半年报显示,上年同期赎回了较多用剩余的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本期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较上期减少,以及本期支付海口玛丽医院有限公司股权购买意向金导致了约2700万元现金流的减少;收到的税费返还下降,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增加导致了约3000万元现金流的减少。

从这个数据来看,麦迪科技的业务拓展看上去没有太大的问题,随着下半年更多应收帐款的回收,麦迪科技的走势或将因此改变。

除了上述三家典型企业之外,其他企业也随着政策的推进而稳序发展。

银江科技2019年营业收入10.89亿元,净利润1.2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5.99%。其收入的增长与银江健康由项目型、平台型逐渐向数据运营型模式转变不无关系。如今,在项目方面,银江健康已和1000多家医院开展了项目合作;在平台方面,银江健康打造的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已经形成覆盖沈阳市13个区(县)、800万常住人口的互联互通健康信息服务体系,这也是全国首个副省级省会城市超大型区域健康平台;在数据运营方面,银江健康旗下的智慧医院、医疗物联网、区域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四大板块业务模块共同构成了数据集成的“健康大脑”。

易联众同样表现不俗,其医保相关解决方案已经合作中国多个省市。2019年6月中标国家医保局项目后,易联众首次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引进了“中台”的概念,打造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为新一轮医疗保障信息化奠定基础。

万达信息则围绕“三医联动”为城市打造覆盖健康、医疗、医药、医保的云服务。未来,万达信息将在医疗卫生、民生保障、平安城市、智慧政务、市场监管、科技环保、 教育等城市关键系统打造精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市民云、企业云、政务云和城市大数据中心等智慧城市综合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智慧概念不断放大,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或许将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当智慧医疗的概念不断扩大,医疗IT的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据IDC《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预测,2019-2023》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行业的IT花费为491.8亿元,预计到2023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91.6 亿元,2018至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0%。

要抓住这一波政策红利,仅从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业务出发很难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的增长。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在政策正式发布前便布好了局。那么,下一波红利在哪里?我们或许可以从上述企业中的动作中寻找未来的痕迹。

从信息化到大健康,医疗IT走向院外互联

新一代医疗IT行业的特征很明显——基于院内信息化搭建医院云平台,向更广泛的应用延伸。然而,这一方向支路宽泛,玩家众多,走到哪里都会遇到相应的竞争对手。所以,如何制定自有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本篇文章以创业惠康和卫宁健康两家企业作为案例,他们都走出了自己的延伸之路。

创业惠康打造的“中山模式”以医卫互联网事业群为拓展方向,从区域做起,逐渐向全国复制延伸。而2019年,是创业惠康“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特许经营的第一年。

中山模式的核心是要打造一个连接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器械公司等医疗全生态链的健康产业云平台,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为医院搭建信息网络,为第三方机构提供软件搭建生态,为电商、保险、养老等服务提供载体。

简单而言,创业惠康搭建了四个云平台: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健康中山服务云平台、中山家医服务云平台和商业运营服务云平台,四个平台分别行使不同职能。

云平台并不是将医疗机构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云化,它是高于原有IT系统的架构,从医院的HIS系统、社区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获取数据,从而提供互联网服务。整体的健康云平台可以对接互联网医院、健康管理公司、穿戴设备厂商、体检公司、保险公司、药品流通、私人医生、医学研究、医联体和医生集团。

报告期内,基于公司的“城市级智慧医疗健康运营服务平台”(包含健康城市云、互联网医院云、妇幼智慧云、电商云、护理云、聚合支付云、商业保险服务等多个云平台),并结合利用聚合支付等功能,中山市已有29家公立医院接入线下扫码支付功能、26家公立医院接入线上诊间支付功能。截至目前累计交易约691.8万次数,累计交易金额约11.43亿元。

此外,商业保险线上理赔平台,已通过与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众安、泰康等多家保险公司的合作,提供医疗保险线上快速理赔服务,截至目前已接入15家区镇医院。

卫宁健康的“互联网+”模式同样包含了四朵云,即推行包含云医、云药、云险、云康+创新服务平台的“4+1”发展战略。

数据来源于卫宁健康2019年半年报 

从年报来看,以“云药”为核心,融“处方流转、药险联动、B2B赋能、健康服务”于一体的“药联体”钥世圈发展迅猛,其收入几近占到卫宁健康整体收入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纳里健康“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虽已累计签约300余个医疗项目,远程医疗超200万人次,服务患者超2亿人次,但其亏损也不断放大,走出与平安好医生、微医相似的模态,这一烧钱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钥世圈的飞速增长与卫宁健康自身的药品销售息息相关。相关人士表示,卫宁健康通过获得了向中小药店销售药物的资质。以上海钥世圈云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它通过间接控股获得药物批零机制的重庆诺达致医药有限公司而获得向药物销售资质,加上其本身院内信息化的导流优势,钥世圈的B2B成为其收入贡献的核心。

 

当然,云医与云险也为连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9年上半年,云险新增覆盖医疗机构百余家,新增交易金额80多亿元,新增交易笔数5,400多万笔。同时,已为多家医院接入多种支付渠道。

5G、AI与物联网的崛起,机会和新竞争者随之而来

根据HIMSS在2019年的预测,未来两年将有35%的医院部署AI应用,其增量市场的规模不容小觑。

 

图标来源于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发布的《5G 时代智慧医疗健康白皮书》

医疗信息化企业中从事物联网的企业不算少,以思创医惠、创业惠康等为代表的标签类产品早已从中赚得盆满钵盈。但5G之下,新的智慧物联局面即将出现,上述企业虽已占据了先机,但仍需注意政策带来的颠覆性效应。

数据显示,创业惠康旗下惠康物联中标江阴市人民医院千万级物联网医院订单。上半年惠康物联网实现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3.64%,净利润4174万元,同比下滑12.77%。上半年惠康物联三分之一的业绩已经来自于医疗端。

此外,瞄准院内物联网的不仅仅是这些医疗IT企业,三大运营商以及设备上均想分一杯羹。这一情况与“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相似,医疗IT企业在守住已有的业务体系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打造下一代包含万物互联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实现以“未来医疗”新模式为基础构建医疗健康产业的物联网生态体系。

DRGs

2018年国家医保局的成立集中了医疗管理领域的相关职权,政策推进和落地的速度得到明显加快,给整个医疗信息化市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但要实现DRGs付费,医院的信息化基础必须满足一定要求。

首先,医院有多部门统一的医疗数据字典;其次,具备安装DRGs分组器的硬件网络环境和运维能力,支持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DRGs分组器互联互通;第三,医院能够提供近完整、规范、标准化医保结算以及诊疗相关数据。所以预计未来以DRGS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有望为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带来新增的市场空间。

从现在的状况来看,DRGs的市场规模不算大。企业内部人士表示,为医保局打造这样一套体系的客单价大概在数百到一千万元左右,但医保局数量有限,后续收入比较困难。

医院端则回到了过去信息化企业的模式,二级医院的分组器大致客单价在100万元左右,这个市场存在一定潜力。以1万家二级及其以上医院计数,最终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在这一方面,创业惠康同样先下一城,于5月中标《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业务应用软件采购项目》中的第八包。总的来说,整个市场仍存在竞争空间,其他信息化企业同样存在后来居上的可能。

总结

“如果行业不发生重大变化,HIS将必死无疑。”在上述的14家企业中,曾有一位董事长在2018年年初谈到医疗信息化产业时略显悲观。然而,继2018年国家层面出台“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后,医疗信息化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在智慧医院建设者也在不断进化。”中泰证券分析师何柄谕表示,“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在技术驱动的年代,每一位竞争者都在努力抓住这些技术的变革,因而我们的整个体系也由此不断升级。”

所以,医疗信息化企业并没有升至价值的巅峰,“半山腰”可能更为符合他们现在的位置。但越向上,竞争对手也将更多更强。是继续打磨已有产品?还是开辟新的战线?抑或是双管齐下?过去的医疗IT企业正走在互联网的分叉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