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名叫李子柒的中国女孩在国内的媒体大热起来。国内有不少人还是初初听过她的名字,但其实不论你认识或不认识她,她已走红有相当时间。据报道,她在某境外视频平台被700多万人关注,数千万人喜欢,美国人、俄罗斯人、越南人、澳大利亚人、意大利人、伊拉克人……因她,他们更了解中国。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李子柒为何能虏获如此众多的外国粉?从上传的视频可以看到,她录制的大多是反映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视频。4月她会酿枇杷酒,5月又能酿出樱桃酒,7月做出七巧饼,8月做出苏式鲜肉月饼……精当的视频使冗长的制作过程变得一览无遗,只有少量中文字幕,女主用的甚至是四川方言,笔者听得也是甚为吃力,更遑论外国友人了。

也许,这样几乎每天都可能发生在千千万万中国农家的不足为奇的一幕,可偏偏这样的中国风,在国外却大受热捧,这或许可以说明,她在恰当的时机充当了中外沟通的桥梁,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其实,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活跃、立体的中国不容易,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彰显本能,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告诉世界“中国就在这里,中国就是这样”。600岁的“网红”故宫让文物活了起来、让文化潮了起来,让世界高收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国人也因为故宫而频频打卡称道,故宫红、故宫雪、故宫文创……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著名历史学家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也许是个人都要涉及到吃,于是美食这种“吃的文化”也就成了没有国界的知识交流!

另外,中华美食在国外久负盛名,中国、法国、土耳其是享誉世界的三大美食国家。一个国家的美食文化无疑是这个国家最闪亮的一张名片。李子柒在中国扬帆起航的当下,选取了美食作为切入点,或是其成功的基本点。再加上不断地拍摄美食制作的过程,不断地体现优美的乡土气息,不断地透露人与自然的和谐,李子柒的短视频做到了,于是这样的视频也让李子柒在海外火速走红。

对于这种国际影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评价说,“李子柒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而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

还有评论人士认为,李子柒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但是李子柒通过上百部视频的创作和传播,是一种个人自然的行为和体现,她本想描绘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无关国家文化大局和“文化输出”,只是在中国向外走的特殊时期具有了更多的作用。

从造面包窑洞、做竹子家居、文房四宝、做衣服、烤全羊、酿酒、蜀绣、做黄豆酱……总之,正如网友所言,没有李子柒做不出来的东西。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为了给年迈的奶奶做一床蚕丝被,她从养蚕开始,展现了手工蚕丝被制作的全过程。这个穿着粗布汉服的四川姑娘,默默地在镜头底下辛勤劳作、享受生活,当美好的食物端上桌,对于广大吃货网友来说,这是一种征服的诱惑,也是一种粉丝的忠诚。

才女李子柒,这个来自四川的90后妹子正因为凭借其上百条短视频,收获了超过2100万微博粉丝,境外视频网站的全球粉丝高达735万,几乎每条视频都有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聚集在她的个人频道下,尽管不懂中文,却仍然看得痴迷并送上无数赞美。我们姑且不论,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但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林立之时,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呢?也许,回到原点,回到传统的方式,或许真是一条道。

当下我国对外传播能力上客观上来讲,还是存在一些短板的,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以多个方式进发,向外国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世界的掌声。而我们沿着李子柒的视频镜头望去,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还原活字印刷术,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尽必须,而且重要。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也正因为此,鉴于李子柒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俨然成了一种经典文化的象征。

李子柒,好样的!

(作者系知名财经和营销评论人、营讯传媒集团总经理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