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2024财报解读:逆周期突围背后“技术溢价”与全球化野心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车企正从"出海淘金"迈向"扎根全球"的新阶段。2024年,长城汽车以127亿元的净利润、80.76%的同比增幅,向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图源来自长城汽车官方
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其时隔多年重回百亿利润俱乐部,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深层变革,从依赖性价比的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溢价与品牌升级的双轮驱动。
海外市场"爆单"背后,产能狂飙与本土化生态的胜利
财报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实现营收202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32亿元增长16.73%。这是长城汽车营收首次破了两千亿大关。
此前,2020年、2021年、2022年长城汽车营收分别为1033亿元、1364亿元、1373亿元。
图源来自长城汽车官方
销量方面,2024年长城汽车新车销量123.45万辆,同比增长0.37%。其中,新能源车型累计销售32.22万辆,同比增长25.65%;海外年销售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
当国内车市陷入价格战泥潭时,长城汽车却在海外市场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长城汽车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9.7%,2021年其海外收入占比才刚刚突破一成。
其俄罗斯图拉工厂总投资5亿美元,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8万辆,二期工程产能15万台,本土化率达到65%。这背后是精准的本土化战略与产能布局的深度耦合。
与比亚迪、吉利等同行最早主要依靠贸易出口不同,长城汽车通过CKD(散件组装)模式在马来西亚建立生产基地,将"中国智造"与当地产业链深度融合。
这种"在地化生产+技术输出"的组合拳,不仅规避了贸易壁垒,更通过缩短交付周期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长城汽车还计划在欧洲、东盟等多个区域构建本土化生态。
这种前瞻性布局与上汽集团在泰国建立新能源产业园区的思路异曲同工,但长城更强调"全品类、全动力"的产品矩阵,从8万元的哈弗H6到4.0T V8发动机的超豪华车型,覆盖了从大众市场到金字塔尖的完整需求链。
从贸易出口到生态出海,长城汽车以"本土化生产+全品类覆盖"重构全球化竞争逻辑——俄罗斯工厂超负荷运转、东盟CKD模式落地。而将视线转回国内,当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时,长城汽车正通过坦克、魏牌等高端品牌悄然改写市场规则。
单车收入连创新高,长城正在改写中国车市价值坐标?
如果说全球化布局打开了增量空间,那么坦克品牌、魏牌的爆发式增长,则标志着长城汽车正从"规模优先"转向"价值制胜"。
目前,长城汽车拥有哈弗、魏牌、坦克、长城皮卡、欧拉、长城灵魂等品牌,产品涵盖SUV、轿车、皮卡、MPV、摩托车等品类,动力包括传统动力和新能源。
其中,坦克品牌2024年全年累计销售232,195辆,同比增长42.57%。魏牌品牌2024年全年累计销售55,539辆,同比增长56.60%;欧拉品牌2024年全年累计销售63,609辆,长城皮卡累计销售175,057辆,哈弗品牌2024年全年累计销售707,104辆。
当行业聚焦电动化渗透率时,长城汽车用单车净利润1.03万元(同比提升0.46万元)证明,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市场撕开利润裂口。
这背后,更是一场关于产品定义权与技术定价权的深层变革。
财报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单车收入达16.38万元,同比提升2.3万元;2022年和2023年,公司单车平均收入为11.5万元和12.5万元,单车收入连续创新高。
这一跃升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产品结构的革命性调整。坦克品牌以近43%的增速贡献了贡献了长城汽车销售的主要增量,其3.0T V6发动机、三把锁等硬核技术构筑起越野细分市场的护城河;魏牌则凭借咖啡智能系统与Hi4-T混动架构,在豪华SUV市场撕开缺口。
对比来看,比亚迪仰望U8平均售价虽高达109.8万元,但年销仅千余辆,而长城选择用“轻奢平权”策略,通过Hi4-T技术下放至20万元级车型,实现高端技术的大众化渗透。
这种差异化路径与理想汽车的"家庭智能旗舰"定位形成互补。也预示着中国车企正在从"性价比屠夫"转向"技术溢价收割者",重新定义全球车市的价值坐标系。
超豪品牌与三大混动架构,一场面向2030年的技术豪赌
然而,长城汽车的野心不止于此。当行业还在为电动化渗透率焦灼时,其已悄然押注一场面向2030年的技术豪赌,推出对标劳斯莱斯的超豪华品牌“自信”。
这场赌局的背后,是长城试图以超豪华车定义全球品牌高度,以混动技术重塑产业话语权,最终在智能电动时代复刻“燃油车时代的技术霸权”。
但这条路上,既有特斯拉FSD与比亚迪e平台3.0的围堵,也有地缘政治与产能超负荷的暗礁。持续狂飙的长城汽车,能否在超豪华市场与混动技术双线突围中,兑现“全球智能科技公司”的诺言?
图源来自长城汽车官方
技术层面,长城构建的Hi4电混架构已形成"基础版-越野版-泛越野版"的技术树。相较于比亚迪的DM-i路线,这种分层技术布局既能覆盖城市通勤的节能需求,又能满足极端路况的性能要求。值得注意的是,Hi4-Z架构在纯电续航、能效优势等多个方面也十分突出。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激进技术投入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仅2024年前三个季度投入的研发费用就已高达85.44亿元。
对长城汽车来说,新能源的转型仍需巨额投入,如何在技术领先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长城面临的最大考验。
整体来看,长城汽车的2024年财报,既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宣言书。当俄罗斯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与重庆新工厂的焊枪火花交织,这家中国车企开始书写新的故事。
只是,硬币始终有两面:海外市场的地缘政治风险、超豪华品牌的认知壁垒、技术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这场始于财务数据的突围,终将在产业变革的洪流中,检验中国汽车工业的成色。
作者:山外山
来源:松果财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