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罚单+业绩“双杀”!华夏银行如何突围?
【超新星财经/原创】
23年前华夏银行成立,由首钢总公司(现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独资组建,凭借“全国唯一一家由制造业企业发起”的独特定位,成为当时银行业格局中颇具差异化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5年3月该行启动股份制改革;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600015),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截至2025年6月末,华夏银行总资产规模迈上4.5万亿元新台阶。
然而,这份规模增长的答卷背后,却始终伴随合规风险的隐忧:9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该行作出8725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刷新年内银行业行政处罚纪录的同时,也将其业务管理的漏洞推至台前。
值得关注的是,这张天价罚单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以来,华夏银行及分支机构累计罚没金额已超1亿元,内控体系的薄弱环节持续显现。
合规压力之外,业绩端的挑战同样突出——2025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双双下滑,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资产质量承压与合规风险交织,形成双重经营困境。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华夏银行亦在积极探索突围路径。该行近期将资源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倾斜,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深耕细分赛道,试图以局部业务突破,缓解整体经营压力,为后续转型积累动能。
01 合规压力集中显现
2025年,华夏银行的合规风险进入集中爆发期——以9月一张8725万元的“天价罚单”为核心,分支机构“连环违规”频发,各类违规问题的重复性与严重性,不仅打破银行业年内处罚纪录,更将其内控体系的短板暴露。
9月5日,因“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该行被罚款8725万元;6名责任人同步领罚,其中陈成天、刘建新被给予警告,钱建华、何羽、吕玉梅、涂超被警告并合计罚款20万元。
这一罚单不仅是2025年银行业单笔金额最高的行政处罚,更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成立以来,对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出的第二大罚单,处罚力度与违规性质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对于此次处罚,华夏银行在官方公告中解释,该罚单源于2023年监管部门对其开展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并强调“已落实整改措施并对责任人员严肃问责”。
企业预警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华夏银行收到各级监管部门罚单70张,处罚金额合计2154.01万元;截至2025年8月底,罚单数量虽降至54张,但处罚金额仍达1799.97万元;叠加9月的8725万元罚款,华夏银行2025年以来累计处罚金额已突破1亿元。
从违规细节来看,信贷业务成为“重灾区”,具体案例包括:温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借名贷款,被罚款170万元;深圳分行因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信贷资产分类不审慎、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被罚560万元;太原北城支行一名副行长因对贷后管理不尽职负有直接责任,被处以7年禁业的严厉处罚,这一“禁业令”在近年股份制银行分支行管理层中较为罕见,凸显监管对其风控失职的警示态度;石家庄分行则因“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以掩盖不良资产”“违规上调贷款五级分类”,被罚款65万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处罚涉及的“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挪用”“内控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并非首次出现——2021年华夏银行就曾因27项违规问题被原银保监会罚款9830万元,当时的违规类型与此次高度重合。这意味着,在实际业务中,业务流程管控仍存在短板,导致合规风险反复发酵,成为制约其稳健经营的“顽疾”。
02 业绩承压、不良高企
合规风险发酵下,华夏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与资产质量同步承压。
从业绩核心指标来看,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盈利动能弱化。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455.22亿元,同比下降5.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7亿元,同比下降7.95%。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位列倒数第二(平安银行-10.0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则处于垫底位置,业绩表现在同业中明显滞后。
利润承压的核心症结是利息净收入持续萎缩。上半年华夏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05.74亿元,同比下降3.6%,且该指标已连续15个报告期同比收缩,较2021年上半年404.4亿元的峰值缩水近四分之一。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虽与2024年末持平,但高于同期商业银行1.49%的平均水平,且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蝉联”不良率榜首。
结构上,对公贷款不良率1.36%,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2.27%,同比上升0.47个百分点,其中非房贷类个人贷款(含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高达3.07%,相关规模2717.8亿元,占非房贷个人贷款总量的67.9%,成为推高不良的主力。
在2025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不良率问题,华夏银行行长瞿纲明确回应,该行将始终遵循“有序处置存量风险、有效控制新增风险”的原则,通过多元化举措加大问题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持续推进资产质量优化。
从具体落地动作来看,2025年8月,该行已公开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其挂牌转让2025年第6-12期共7个信用卡不良贷款资产包。据披露,上述资产包未偿本金合计44.83亿元、未偿利息合计63.05亿元,未偿本息总额达107.89亿元;与之相对的是,这批资产包转让起始价仅2.45亿元,折算后整体折价率约0.23折。
03 局部领域发力突围
尽管整体经营承压,华夏银行在2025年也通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局部突破,展现出突围的努力。
华夏银行将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在科技与绿色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105.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31%,增速高于贷款总额30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7509户,增长26.31%。该行还创新推出“研发贷”“投联贷”等产品,发行1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余额3329.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79%。色金融产品体系也持续完善,涵盖绿色贷款、投资、租赁、理财等,初步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
作为华夏银行旗下重要子公司,华夏理财在2025年6月实现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跻身行业“万亿俱乐部”。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创新与ESG融合,构建现金管理、固收、权益、ESG等七大系列产品,累计发行ESG理财产品超300亿元,是国内首家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渠道与服务升级方面,行外代销机构突破130家,行外代销及直销规模占比近60%,累计服务客户超千万户,“理财工厂”2.0模式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转型。
华夏银行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逐步转化为实际效能。“数据魔方”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业务条线数据贯通,月活用户占比最高达42.6%,支持14个条线开展68个分析建模项目,在营销、风控领域输出价值。
智慧运营与风控升级方面,深化RPA技术应用,在线场景达2045个,节约工时35.21万小时;升级“龙盾”大数据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对逾期企业风险信号覆盖率超78.6%,数字化风控能力显著提升。
04 结语:突围仍需时间
从短期看,亿元罚单的震慑、核心业务的收缩,仍将持续制约其经营改善;但从长期看,科技金融的规模增长、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也为其积累了转型动能。
新管理层上任后提出的“破立并举”战略,若能真正落地,或许能推动其走出困局。但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是,这种“局部亮点”能否转化为“整体改善”,华夏银行要实现真正的“破局”,仍需跨越重重挑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