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亓周评|重疾险赔付,不要“玩抽象”!

和谐健康引发的重疾险风波,再次引起人们对于保险赔付问题的关注。
根据媒体报道,一些购买了该公司旗下重疾险产品的消费者声称,续期扣费无故“失败”,导致保单面临失效风险。在舆论日渐发酵之际,受影响客户的续期缴费问题已经处理完毕,保障权益不受影响。
虽然这件事没有破圈引发轩然大波,只是保险业内“茶杯里的风暴”,但关于保险赔付难“死去的回忆又开始攻击我”,难免让公众再次审视保险产品的用户体验,这里面既有诚信问题,也有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问题。
保险姓保,保障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根本特性,也是自身最大的护城河。保险作为日益复杂的金融产品,在常人看来,条款佶屈聱牙,专业门槛高垒,所以,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至关重要。长期主义这个价值观,不仅是对入市险资而言,也是对保险产品而言。
再谈理赔难
重疾险是曾经的明星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也是彼时各家险企的必争之地。2020年之后,重疾险增长放缓,这一市场现实也让押注大个险的保险公司纷纷调头,理财型银保产品重新崛起,并不断迭代。随着进入低利率时代,健康险和分红险成为新的团宠。
但保险产品是全周期产品,前端的销售和后期的服务是不可分割的。重疾险在高歌猛进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为了规模给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和保障,成为悬在后期理赔端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和谐健康续保“卡壳”,或许只是“玩抽象”。近年来,重疾险的赔付难问题有所抬头,一些险企要么玩文字游戏,在出险条款上让消费者疲于自证,要么做一些“风险减量”的工作,如那般谜一样的操作。
事实上,不光重疾险的赔付,医疗险的赔付也同样伴随着持续的吐槽,比如免赔额过高,医保报销之后,剩下的金额够不着健康险的门槛。当然,免赔额是保险公司用来风险控制的工具,但动不动就设置为一万两万的,是否过高,都值得商榷。作为短期不保证续保的险种,医疗险如果赔付率过低,就会削弱消费者对其的信心,影响消费体验感。
认知差异
大家之所以买重疾险和医疗险,就是在医保之外,通过商保锁住风险,防止大病返贫。因此,一旦出现理赔纠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情绪被放大和激化,往往是大概率事件。
续期扣费失败并不常见,重疾险理赔难,更多是条款之争。就跟近期的预制菜事件一样,企业的认知和大众的认识之间,出现巨大的鸿沟。就重疾险而言,险企对于重疾的定义与消费者就医确诊的“重疾”,经常“对不上号”,这里面,究竟何为“严重”,解释权在企业一方,而这也是重疾险最为人诟病的地方,被大众认为是刻意降低日后理赔概率的手段,进退自如。
预制菜的认知不一,消费者大不了网上吐槽一番,用脚投票不去就行了。但重疾险的认知不一,消费者没有办法超脱,只能将本已疲惫的身心,继续投入到与险企的理赔拉锯战之中,往往意味着旷日持久,变成看谁拖得起。从长期来看,这并不利于保险业的声誉。
赔付需要取得平衡,既不能让险企陷入不可持续的风险之中,也不能让消费者普遍获得感不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既是长期性问题,也是人民性问题。
逆周期考验
眼下,包括险企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在经历完整周期的洗礼和教育。在此之前,企业更多是打顺风球,资产驱动负债,规模至上,增量竞争,因此决策多短期化,对长期影响考虑不多,假定长期增长会逐渐消化短期的“烧钱”成本。
但逆周期没有给出一厢情愿的答案。前期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注了价格。对于重疾险而言,一些中小险企热衷于同质化的价格战,靠低保费高保额揽客,这个道理与给出过高预定利率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如出一辙。
周期之变,高利率变成了低利率,原来被视为及格线的5%投资收益率,已高不可攀。对于险企而言,负债在前,赔付或兑付在后;高利率在前,低利率在后,如果负债久期和投资久期错配严重,极容易形成利差损。
这也是当下一些险企动作变形和理赔变难的根源。当初粗放发展跑马圈地,对于消费者当时而言确实性价比很高,对险企自身而言则面临着可持续性问题。一旦后期承受不住,企业要么亏损,要么理赔上积累越来越多的诉讼风险和舆论风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