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频发,家财险再升温!“普惠型”从小众到刚需有多远?

台风“桦加沙”“博罗依”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双节”长假期间,强台风“麦德姆”又接踵而至。在一波接一波的台风侵袭下,此前一度被市场忽视的家财险,再次推到聚光灯下,市场需求也随之升温。
“海水倒灌进客厅,家财险如何托住家的温度?”“一场台风,2天卖出46份家财险”……这是近期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少保险销售人员发布的家财险相关理赔案例或投保需求,尤其是在台风主要侵袭的华南沿海城市,成为家财险重要的目标市场。
家财险领域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行业供给端的重视程度与资源投入持续加码。无论是近两年各地政府主导推出的普惠型家财险,还是险企围绕客户需求开发的市场化新品,都折射出家财险的市场潜力正在被加快挖掘。
下一步,家财险如何借助政策红利向家庭财产风险保障刚需转型,成为险企开拓非车业务的新增长点?
台风灾害频发
家财险再度升温
今年9月以来,台风灾害频繁侵袭我国华南地区,继“桦加沙”“博罗依”后,10月5日,第21号台风“麦德姆”的中心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不仅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导致房屋及室内设备严重损坏,也正是在灾害风险的催化下,长期被视为小众险种的家财险保障需求再度升温。近期,不少保险机构和保险销售人员纷纷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家财险相关的理赔案例或科普投保知识。
日前,国寿财险发布消息称,台风“麦德姆”影响期间,海南省某小区客户房屋窗户出现雨水倒灌导致窗户松动损坏,室内财产受损。国寿财险海南分公司理赔人员立即启动理赔绿色通道,通过线上查勘,仅用12分钟完成损失核定,36分钟完成赔款支付。
更早前台风“桦加沙”来袭时,一位保险经纪人在个人自媒体分享,“桦加沙”强势逼近前一天,有珠海客户主动找到他并投保了某险企的家财险(广东版),台风过境后,该客户家的阳台玻璃因狂风破碎,报案后顺利获得了4000元的理赔款。
还有一位保险经纪人透露,9月21日晚上,看到珠海发布“五停”通知后,像往常一样在公众号上发了篇家财险的科普文章,没想到短短两天时间累计卖出46份家财险,新增39位转介绍客户,其中90%以上是珠海本地客户。
除了近期南方台风灾害推高家财险的市场关注度外,近两年华北地区频发的暴雨灾害,同样让很多居民主动关注家财险的保障价值。
今年北京密云遭遇特大暴雨期间,居住于密云某小区的“北京普惠家财保”的投保人葛女士,家中因暴雨导致房屋漏水,自家客厅屋顶受损严重,葛女士报案后,“北京普惠家财保”启动小额案件快速处理机制,最终核定赔付5140元。
从行业数据上看,家财险的保费收入增长态势并不俗。数据显示,上半年家财险保费规模为165.24亿元,同比增长11.46%。赔付支出方面,家财险累计赔款24.89亿元,同比下降6.23%。
回溯2024年全年,家财险累计保费收入达到284.99亿元,同比增长15.01%,占到财险行业原保费收入比重约1.7%。总体来看,家财险市场较此前市场份额不足1%的境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普惠型家财险铺开
从小众走向大众
近两年,一度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家财险,之所以能够迅速打开市场,除了主要受极端天气增多影响驱动保障需求增长外,还离不开政策层面对普惠型家财险的强力推动。
早在2022年3月,原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优化新市民安居金融服务,推广家财险,增强新市民家庭抵御财产损失风险能力。
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针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脱贫人口、城市低保人群等的实际情况和保险需求,开发意外险、健康险、定期寿险、家财险等产品,提高重点群体抵御风险能力,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在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 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指出,“研究房屋保险体系,探索推广新型家庭财产保险”。
随着家财险的市场定位深度融入于普惠保险创新发展,并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挂钩,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下,普惠型家财险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崛起。
据统计,目前市场上普惠型家财险的产品数量已有30余款,这些产品大多采用了“一城一策”的城市定制模式,且多数采用行业共保体模式,由多家险企联合承保、风险共担,类似于近年各地推出的普惠型医疗险“惠民保”。在保费价格上,普惠型家财险充分发挥了低保费撬动高保额的高杠杆优势,平均年保费约300元,平均保额约4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主打城市定制化的普惠型家财险,打破了传统家财险产品保障范围灵活性欠佳、同质化严重、用户获得感不足的痛点,将家庭维修、居民家政、风险减量等增值服务融入其中,以“保险+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家财险的风险管理边界。
典型的如,“北京普惠家财保”的基础包,包含了开锁、马桶疏通、电线线路安全检测等居家服务内容;9月初上线的上海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沪家保”3.0版的普惠版,其生活服务亦涵盖上门开锁、马桶疏通、家用电器清洗、日常法律咨询等。
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沪家保”推出两年来,累计承保户数达105.07万,提供增值服务6085次。在客户理赔服务中,台风、暴雨和管道破裂出险最多,分别占比39.6%、20.98%和19.25%。
普惠型家财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保险科技平台也看好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前景,深度参与其中。以专注家财险创新与住房风险保障提升的保险科技平台“飞鸟鱼”为例,近年来该公司深度参与了全国超30个普惠型家财险项目的建设与服务,该平台主要通过融合智能系统平台、供应链、房屋体检、物业社区协同服务等能力,助力各省市高效落地普惠型家财险。
飞鸟鱼保险科技相关负责人曾分析称,随着我国住房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未来存量房管理的核心将依托于物业服务,而涉及到支付和资源整合等专业性更强的环节,更适合交由保险来完成,因为保险天然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出口和入口,可以利用房屋养老金制度来整合资金,然后把资金的利用率、使用率达到最优。在此背景下,家财险作为城镇住房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将进一步延伸至物业服务难以覆盖的细分场景。
完善兜底机制
做好风险减量是关键
尽管普惠型家财险的创新发展已初显成效,但不可否认,相较欧美发达市场的渗透率,我国家财险市场规模整体偏小,且差异化、多样化的产品供给仍然不足。那么,下一步家财险市场该如何进一步突破,从“可选品”转化成家庭财产保障的刚需呢?
在行业专业人士看来,进一步完善剩余市场兜底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撰写《美国加州山火事件对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的借鉴意义》一文就指出,我国对家庭财产巨灾风险剩余市场兜底机制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成熟完善。
该文指出,以住宅巨灾保险为例,其主要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巨额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由于该类保险的承保风险较高,普通商业险企难以单独承保,因此我国政府推出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制度,但目前风险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因此,建议未来需要持续完善剩余市场兜底机制,为高风险住宅提供风险保障,如继续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制度的风险保障范围和保险限额,推动家财险覆盖非钢混结构房屋等高风险市场,探索建立巨灾债券、理赔储备金等新型风险转移与兜底机制。
的确,就像商业医疗险有基本医保制度筑牢底层保障,化解基本医疗风险一样,商业家财险在应对极端灾害带来的重大赔付压力时,同样需要制度层面搭建风险兜底与分散机制,为其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该文还建议政府与市场端双重发力,升级“中国版”家财险体系,一方面研究房屋全周期保险保障体系,配合住建部门加快建立房屋保险制度,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引入保险机制;另一方面,引导财险公司优化家财险定价模型、方法与工具,扩大纯风险损失率测算的行业范围,优化费率厘定,加强费用管控,从而降低财险公司的经营压力。
当然,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机制只是一方面,站在国家风险治理维度,商业家财险未来能覆盖多大的保障缺口,提供哪些补充保障,同样是重要考量。
上述飞鸟鱼相关负责人曾分析,当前家财险市场因险企管理标准不统一、理赔条款责任不同、产品复杂等因素,导致用户覆盖零散,使得监管难以对家财险产品进行很好的管理、统计和考核。而普惠型家财险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引导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为后续市场化发展铺路。由此可见,普惠型家财险的规模化发展,将成为家财险市场进一步突围的关键着力点。
除此之外,不少业内人士还强调了科技赋能的重要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相关研究人士在其刊发的《普惠型家财险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一文中建议,普惠型家财险未来应深化科技赋能,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完善产品设计。如在产品设计前,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区域风险地图数据库,精准识别不同城市、社区及建筑类型的风险敞口。
前述上海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也在研究文章中建议,应通过科技赋能推进家财险风险减量服务建设。保险机构可以探索建立保险风险数字化地图,深入推进保险业与物业行业的协同合作,以便为住宅小区居民提供防灾减灾、风险预警等风险减量服务。
如上不难看出,在极端天气增多催生保障需求、存量住房时代拓展服务场景、监管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利好叠加下,家财险这一曾被边缘化的细分领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但对于市场主体来说,想要将这些有利条件转化为业务增长,仍需要突破多重考验,这个过程也有赖于政策、险企、科技平台等多方合力,推动家财险市场迈向成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