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银行IPO,再次将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推至台前,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依然是两大痛点。今年以来,受宏观环境及疫情的影响,中小银行的生存与竞争压力进一步显现,业绩和科技创新能力两级分化的趋势也比去年更加明显。未来,如何重整复杂的内部管理及组织架构,从而提高金融科技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效率,依然是不少中小银行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

资产质量承压 业务亟待丰富

 

截至2020年6末,国内共有银行业法人机构4607家,其中国有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农村商业银行1478家,以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2424家,后三者是中小银行的主要构成部分,共计4036家。

数据可见,中小银行虽然不一定为我们日常熟知,却是数量最庞大的队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小银行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据普华永道统计,截止至2020年6月末,35家已上市的城农商行(除锦州银行之外)不良贷款余额为1812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 15.31%;逾期贷款余额27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9%。35家银行中有25家银行逾期余额增长。不良率上升,逾期率略有下降,两者之间的剪刀差缩小。

城商行不良率及逾期率(数据来源:普华永道)


2020年上半年,城农商行继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核销和转出的准备金规模为34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7.24%。与大型商业银行不一样的是,城商行的资产质量表现还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小银行与区域经济结构、业务结构的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贷款集中度上升,如果风险管理不到位又容易对资产质量造成影响。近几年来,中小银行因为授信集中度过高被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以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居多。仅2017年,各地银监局就曾开出逾50张授信集中度违规罚单。

以近期在IPO进程中的广州银行为例,也因前十大客户授信集中度较高而被证监会要求说明原因,并披露前十大客户的主要情况。根据广州银行招股书,截至2019年12月31日,向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占该行资本净额达47.62%。除了授信客户集中度较高之外,广州银行的授信行业集中度也较高,主要为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合计占该行全部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9.90%。

从业务结构来看,中小银行通常也较为单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小,严重依赖息差收入是普遍现状。加之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大银行让利实体,加大小微企业低息贷款投放,则进一步挤压了中小银行原本就依赖利息收入的利润空间。而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尚未释放殆尽,后续不良压力依然在提升。

从资产结构来看,自2014年金融投资占比及同业业务快速扩张以来,中小银行更是时候“纠正”历史遗留问题。2014年至2016年期间,在流动性宽松的宏观环境下,大部分中小银行金融投资占比迅速上升,贷款占比则大幅下降,部分中小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甚至将至37%,而六大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占比均在50%以上。资产端快速扩张,存款端却跟不上,于是通过同业业务融入大量资金,甚至有银行一边大量发行同业存单,一边大量购买同业理财套利。为防资金空转,去嵌套降杠杆,2017年同业业务开始全面收紧,但中小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却仍需要时间。

业绩分水岭正在显现

 

虽然不少中小银行都面临着利润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的局面,但行业仍有领跑者。

截至今年上半年,宁波银行资产总额已超1.5万亿,营业收入199.81亿元,净利润78.43亿,不良率0.79%,资产质量位居同业前列。而在今年的多份季报中,宁波银行均强调了科技赋能的重要性,重视提升零售战略地位,优化利润结构:

“报告期内,公司各利润中心借助金融科技精准赋能,商业模式系统化持续升级,战略转型纵深化稳步推进,推动公司盈利结构持续优化。”

重视科技能力,服务小微企业,转型大零售,成为宁波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主要策略。

宁波银行在企业贷款市场主要深耕长三角小微企业,今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925亿元。

自2019年开始,宁波就已就已开始发力大零售战略,去年仅个人业务新增员工就达1400多人。得益于财富管理、银行卡等业务的快速增长,宁波银行今年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42%的高增速,手续费净收入贡献营收26.71%,同比提升4.4%。

从资产端的结构调整来看,宁波银行2020年Q1、Q2和Q3的贷款环比增幅分别为10.6%、7.1%、4.6%,虽然增幅边际有所放缓,但资产端贷款在总资产占比已经上升至41%。Q3零售贷款相比Q2增长350亿,占总贷款比重上升至35.4%。与此同时,宁波银行加大投资类资产、表外业务的计提,前三季度计提拨备70.35亿,其中贷款计提61.94亿,同比多提14.89亿;非信贷资产计提8.4亿,同比多提3亿

不少业内分析报告均预计,宁波银行未来三年的盈利情况将保持可观增速,资产质量也将继续保持稳定。

除宁波银行之外,今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不俗的中小银行还有杭州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东莞银行、温州银行等。

其中,温州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也非常明显。2014年至2017年期间,由于投资业务扩展,温州银行贷款在总资产的占比逐年下降,最低将至34.31%,2017年后随监管政策变化开始回升,去年末已回升至51.47%。不过,2017至2019年期间,温州银行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过高。今年10月,温州银行还因虚增存款、贷款“三查”不到位,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等违规行为吃下地方银监局开出的罚单。

虽然步伐参差不齐,但中小银行之间的差距的确在迅速拉大。

上半年,银保监会联合五部委印发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 下一步,摸清中小银行风险底数、组织清产核资,支持中小银行多途径补充资本,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股权管理,把补充资本跟优化公司治理有效结合,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提高信贷投放能力,将成为中小银行努力的重要方向。

变局:突围的四大路径

 

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中小银行想要突围而出,需要内外兼修多管齐下。从现有的一些发展案例中,中小银行的差异化出圈策略,也有迹可循。任泽平在《中小银行:困境与突围》中,全面地概括了中小银行未来想要突围而出的四大路径:

一是,借力金融科技,提升风险辨识能力。

随着金融科技影响的逐步深化,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在谋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改善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升级信贷审批发放流程、营销系统、风险预警系统,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及风险识别能力,提高服务小微及民企客户的收益风险比。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小银行的IT系统改造历史包袱小,可以根据当前和未来需要来更新IT系统及数据体系,比大中行更加灵活。

二是,明确自身定位,差异化竞争。

在异地经营受限的背景下,未来中小银行仍主要立足于地方:一是通过差异化定位提供的差异化价值,即在业务布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通过更加高效的服务和更低的价格,深化差异化定位优势,充分将自身经营优势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打造“拳头产品”“拳头服务”,塑造业务壁垒,打造核心竞争力。

部分深耕地方的中小银行,通过细分领域优势以及精细化发展战略,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战略,同样获得较快发展。以泰隆银行为例,其自成立之日起即专注小微企业贷款,做到了较强的细分市场专注性,而专注性保证了泰隆银行在业务领域实现高熟练度和专业性,能够迅速渗入细分市场,运用多种模式控制风险,并且使得内部管理体制高度匹配小微发展模式。

三是,完善公司治理,补充资本与加强内部管理并重。

自2019年以来,监管多次强调要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未来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将是主旋律。

从主要方向来看,未来的补充资本将与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补充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机制。以常熟农商行为例,其于2007年引入交通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0%,交行通过派驻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优化常熟农商行股权治理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小微业务体系以及较为完备的风控模式。

四是,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大量的中小银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中小银行服务能力差、经营风险高,部分地区还存在中小银行数量过多,且竞争激烈。在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未来中小银行整合资源、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通过并购等方式,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改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