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易方达,汇添富,中欧,华夏和鹏华5家基金公司旗下的5只创新未来基金,发布增设B份额并修订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公告。公告显示:上述基金在一个月指定期间内增设B类份额,供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申请退出所用。

从11月23日,五家基金公司开放B份额退出方案后,1360万基金持有人的5只创新未来基金,正式进入了为期一个月的选择期。

按本文发稿时间来看,距离最后期限已不足4天。

来自市场渠道方面的消息,5只创新未来基金合计高达600亿的规模,已过了大半个赎回期。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赎回总额预计超过百亿,最终可能在150亿左右。当然这只是预测,实际赎回情况要以官方报道为准。

此次赎回基金公司给予了非常优厚的安排。因此赎回金额最终会达到多少规模目前仍不确定,而对于赎回规模靠前的基金而言,后期运作和业绩压力也会明显增大。

行至今日,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9月的战略配售基金,完全能够被评为基金业十大创新事件;甚至可以作为2020基金销售十大案例之首,不过当初基金销售有多火爆。如今的局面就有多糟糕。

四个字:一地鸡毛。

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蚂蚁暂缓上市步伐。留给这5只战略配售基金的,却是一堆坑和麻烦。目前来看,显然这是一个多输的局面;蚂蚁暂缓上市,碾碎了多少人的财务自由梦;5家基金公司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哪是一个惨字了得!而投资者呢,也没有得到好处。

一.蚂蚁上市暂缓,投资者开始赎回

作为基金销售行业现象级的创新基金,在支付宝渠道开启直播销售,并且只在支付宝渠道销售的安排,令人印象深刻。

从最初的结果来看,超1300万人参与到此次基金销售的盛宴当中。两周的时间募集资金超过600亿元,再一次展现了支付宝作为国民级应用的流量实力。不过相对的,也极大的冲击了银行和券商等为代表的财富管理机构和以天天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财富机构。后者也及时进行了反击,一度被业内称为“蚂蚁战大象”。

此一时彼一时,5只基金开启了赎回方案。

对于投资者而言,赎回没有任何额外的费用。根据数据显示,创新基金运作到现在,均已经取得了正收益。下图是这五只基金截止到12月4日的一个业绩表现图,最高的有2.74%;最低的也有0.59%。虽然说不上有多好,但至少收益都为正数。

目前来看,五只基金建仓期的运作管理相对平稳,净值上的细微差距还不足以凸显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优劣。拉长时间的坐标轴,才能看出他们各自水平的差异。

不过让基金公司头疼的是,自从赎回方案公布出来,这5只基金然遭到不同程度的赎回。12月早些时候,有传言称这5只创新基金累计赎回规模超过百亿,不过被相关人士予以否认。

最后的数据当然要等官方公布,此时此刻公布任何关于基金的赎回数据,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都不是利好(打脸)。如今离截止日期只剩不到4天的时间,最终规模依然是不确定。

当初的卖点,现在的槽点

五只创新基金遭遇赎回,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没有人能否认,很多参与到创新基金的投资人,就是冲着蚂蚁集团去的。由于是支付宝独家销售,所以很多投资者本身就是支付宝的用户。客户数量百万级是有的,虽然人均持有量不足5000元。

而蚂蚁暂缓上市,让创新基金们失去了最大的卖点。因此大规模的赎回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其实这5只基金都规定了持仓蚂蚁的股票占比不会超过10%,因此蚂蚁对基金整体收益的影响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大;就算蚂蚁未来一年实现股价翻倍,也不过是对整体基金业绩10%的提升,另外90%的配置才是创新基金的核心和看点。

二.基金公司,一地鸡毛

如今蚂蚁暂缓上市,而留给基金公司的是一地鸡毛和血亏的现实。

最直观的就是流量营销费用当初创新积极营销的时候,各家基金可谓是铆足了劲头。为了此次基金快速发行,同时也为了满足支付宝渠道的要求。

五家基金公司不仅在各个渠道进行了大力宣传,而且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可谓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广告宣传投放。不仅如此,基金发售的凌晨,基金经理在直播间上纷纷卖力带货,进行宣传。据统计,整体投入资源价值上亿。

从事后的整个市场来看,通过支付独家销售代理,有过度宣传之嫌。蚂蚁给了很多流量支持,都是收费的;而对于很多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言,误以为买的是蚂蚁的专属打新基金。经过一轮轰轰烈烈的宣传炒作之后,最终达到600亿的规模。

而现在蚂蚁上不了市,五只基金最大的卖点也没有了。基金公司的营销投入,大概率也是打了水漂。

其他损失

除了前期的巨大的广告投入,管理费收入也是很重要的一大块收入。

根据测算,按照600亿的初始规模和1.5%的管理费标准,管理方的管理费收入就接近两个亿左右,而如今高达两亿的管理费收入泡了汤饭,基金公司真的是双亏不止。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赎回费的坑也是要填的。根据其中的一份创新未来产品的招募说明书看,当下赎回费率大致为0.5%,归入基金资产比例为75%。以150亿的赎回规模预估,大约有至少5000万的赎回费须计入基金资产。而这笔钱赎回的持有人显然不可能支付,需要相关机构来“填坑”。

综上所述,三个坑:流量营销费,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和赎回费。这一算下来,是老王的好几个小目标了。

品牌影响

除了上述损失之外,其实业界更为关注此次基金大规模赎回对于品牌方面的影响。此次创新基金的发售,5家基金公司全部选择在互联网渠道进行海量投入宣传。

这样的做法无疑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募集了资金,为今后基金公司渠道销售打开了思路;但另一方面,此次过猛的宣传,大幅提升持有人的盈利预期,对基金公司未来的运作压力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虽然人均持有量不足5000元,但是这些客户未来将成为基金公司的潜在客户。如果因为此次事件而体验不好,会否对基金公司品牌带来负面影响。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一切还有待观察。

不要忘了2018年那几只独角兽基金,发行的CDR战略配售基金,结果摇身一变变成了“固收+”基金,成立两年多,上涨10%左右,远远跑输同期主动型基金的平均水平。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三.需要反思什么?

客观来说,此次创新基金在支付宝渠道销售,可以说基金业的一大创举。而且对于整个基金代销行业而言,无异于一次现象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银行和券商而言,影响深远的。

从中也可以看到,以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财富机构强大的流量优势。无论是最终的募集规模还是参与人数,都显现了蚂蚁在基金代销中的龙头地位。这一点在招股说明书中,也给与了最好的说明。

不得不感叹,有流量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

笔者对于此次基金代销的创新,持双手赞成的态度。虽然短期对其他渠道和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但是不至于伤筋动骨。基金公司苦银行渠道久已,而蚂蚁等机构也给与了基金公司新的一个选择。而且在最近发布的《基金新规》中,对于符合要求的三方财富机构是支持新的。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此次创新基金也让我们看到这种“唯电商平台是从”,“匍匐”乃至“跪拜式”的基金电商营销模式的弊端。

如何在基金销售中坚持客观、合规的底线?如何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如何克服“唯规模”的激励和冲动?如何设计一种多赢的机制,平衡各方利益而不是偏颇其中一方?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