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牛年,开年的红包行情并未如期而至,抱团股接连遭遇滑铁卢,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的结束。相反地,站在“加不加仓”与“抄不抄底”的十字路口,投资者对股市的关注度不降反增。

如果说牛年最受关注的投资标的是什么?可能是顺周期板块,可能是大跌中被错杀的优质股票,还有连续数月跑赢沪指的恒生指数及其成分股。

对比恒生指数和上证指数去年的表现,去年恒指全年跌幅达到3.42%,沪指全年涨13.87%。但去年10月以来,局势有所逆转,恒指的月涨幅开始连续领先沪指。

净流入方面,南向资金在2021年1月的净流入达到了3106亿港元,远超北向资金399亿元的净流入。经过换算,前者约为后者的六倍。从2月的数据来看,南向资金的净流入为749亿港元,经换算,仍领先于北向资金的412亿元。

近期,围绕港股市场也有许多大事发生。2月24日,香港将提高股市交易印花税的消息传出。当天市场反应迅速,恒指应声下跌2.99%,南向资金流出近200亿港元。3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增加印花税的可能。

建泓时代基金经理赵媛媛分析称,香港可能还会继续增加印花税,但市场反应最敏感的时间已经过去。

百航投资基金经理王威认为,提高印花税短期对人气打击较大,中长期对股票投资没有影响。

鸿涵投资基金经理刘会铭谈到,决定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是上市公司的质量、估值水平以及交易机制等,而印花税的提升,预计只是短期内对港股市场产生一定扰动,但并不改变其长期方向。

2月26日,恒生指数公司公布最新的季度检讨结果,恒生指数成分股由52只增加至55只,阿里健康、龙湖集团、海底捞将纳入成分股。本周的3月1日下午,恒生指数公司再次放出重磅消息,公布了优化“恒生指数”建议的咨询总结,其中披露了五大优化建议及最终的咨询结果,形成了一份相对完善的优化方案。

根据相关公告内容,最终的优化方案包括:增加成分股,并最终固定在100只;按七个行业组别选出成分股;降低对成分股上市历史的要求,上市3个月即可入选;维持20至25只香港公司成分股;成分股权重上限由10%降至8%等。

对此,泊通投资基金经理卢洋发表了看法:“对我来说,这次恒指调整最大的变化是提高了科技股的权重,降低了金融地产公司的权重。大金融行业的权重差不多下降了10%,科技公司的权重提高了10%。对于这种变化,港交所的解释是港交所向来倾向于科技公司的上市,希望指数更多体现科技公司的价值。但是我有一个担心,目前全球科技公司的估值都很高,也是历史上科技泡沫最大的时期之一,而金融股在复苏的初期,顺周期逻辑刚刚走出来。

此时此刻调整指数,会让被动投资恒生指数的基金被动减仓金融股在低位,而被动加仓科技股在高位,当接盘侠。这是好事吗?长期来看,科技公司一定是更有前景的,我们不怀疑,只是短期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建泓时代基金经理赵媛媛表示,恒指的调整会显著增加医疗保健等中小市值公司和电讯、消费等中型市值公司,短期对恒指有轻微负面影响。但中期来看还是受全球流动性变化影响更大。

文多资产认为不需要过度担忧。作为坚持自下而上股票策略的投资人,文多资产更关心是持有公司的未来,过于担忧指数在当前位置的波动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徒劳的。

百航投资基金经理王威发表观点,恒指调整是好事,以前金融地产权重太大,现在互联网科技等新兴行业成份股增加,能够更加如实地反映经济行业的变化。

鸿涵投资基金经理刘会铭分析认为,未来恒指仍将迎来一波大扩容,吸引更多的新经济龙头公司赴港上市,也将引导更多资金进入港股市场进行布局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此次季度调整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将在3月15日,以恒生综指为依据,相应调整沪深港通的可投资标的范围,有望新纳入的标的或将受益于资金的流入。若改革成功,预计会有更多新经济股票加入恒生指数,该指数的估值将进一步攀升,波动也可能更加剧烈。

一直以来,恒指成份股中的金融行业占比过大,被市场批评未能“与时俱进”。根据恒指的模拟测试,如果将成份股的数量增至80只,金融行业的占比将从目前的40.3%下降至32.8%,会更加贴近市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