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长三角快速发展、打造上海优势的关键之年。上海银行业作为金融界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服务者,如何在新时代下,接棒新任务,实现新发展?

3月25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在沪举办“新时代、新格局、新起点———展望十四五,沪上银行话开年”新闻通气会。

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琦在会上指出,上海银保监局将引导上海银行业从四个领域发力:第一,要围绕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等重要文件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第二,要聚焦上海“三大任务”,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第三,要打造金融“三大高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守住风险底线。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近四分之一的中国经济总量。

作为发源于上海、深耕长三角地区的商业银行,上海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占比达85%,除上海本地外,覆盖了江浙主要城市。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长三角地区贷款同比增长15%,在全部对公贷款中占比近七成。

上海银行行长朱健在会上表示,一体化思维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增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上海“东西南北中”新空间格局的能力。

“我们对接主管部门、国资国企、区域同业等搭建合作平台,如成为长三角投资公司(上海)首批战略合作行之一。”朱健在会上举例,比如,与国泰君安共同设立“长三角科创企业联合服务平台”,与华谊集团、隧道股份深化上海国资“走出去”合作机制等,主动服务各类区域投资、建设实施主体,支持了一批长三角区域重点投资项目落地。

“十四五”要开好局,“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重中之重的工作。朱健表示,近期该行主动对接“五个新城”,服务融资需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安排不少于1000亿元专项信贷资源,目前已对接先行启动项目,提供授信80亿元”。

作为上海本地法人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则将发挥金融国企主力军作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去年8月,上海农商行提出《上海农商银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服务方案》,自2020年起的三年内计划为长三角地区客户(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于1200亿元;到2022年,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不少于500亿元。

在3月25日的大会上,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再次重申这个目标,并提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载体,加大长三角地区布局,推动资本、资金、业务、机构等“走出去”。

“发挥长三角区域内牵头农村金融一体化发展任务的法人银行作用,全力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赋能地方建设更新;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互联互通,赋能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服务城市管理互联互通,赋能社会治理创新。”顾建忠说。

助力长三角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发光发热需要不止一家银行的努力,一直以来,浦发银行也在推动长三角企业“走出去”。做“长三角自己的银行”是浦发银行的定位,通过支持上海建工、上海电气、药明康德等总部在沪企业“走出去”,推动长三角区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浦发银行以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客户为抓手,配合总行长三角战略客户部,牵头三省一市辖内六家分行,进一步集中资源、加强联动,实现上海集团型公司长三角地区子公司的贷款业务同城化。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汪素南在会上表示,将加强渠道对接。通过加强与市发改委和长三角办公室的沟通联络,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导向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支持绿色生态项目,积极参与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

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我在花旗中国工作期间,有幸见证了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所带动的金融创新、开放和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作为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为全国的外资引进和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样板作用。”作为参会中唯一一家外资银行的代表,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黄杰如是说。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乘势而上,这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

如何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成了上海银行业开年通气会的一大焦点。

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王蓓在会上提到,农总行积极加大在上海地区经营资源配置,目前设立了农银汇理、农银租赁、数据中心、私人银行部等11家子公司和一级部门。分行主动加强行司联动和集团合成,全面对接金融机构客户,实现上海地区11家全国要素市场客户全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覆盖率超过80%。

对于各行而言,把握新片区跨境业务的政策优势、全面提升跨境业务服务是一大重点。

“着力加强基础结算服务、跨境业务政策服务、跨境业务合规管理等三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跨境人民币项下的便利化金融服务,成功参与大型跨国集团跨境银团贷款。”王蓓说。

汪素南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的布局将为银行发展带来诸多机会,其中之一便是跨境业务机遇。在服务自贸新片区方面,浦发银行将充分利用新片区跨境金融创新政策优势,重点支持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大型产业项目金融配套服务,挖掘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业务机遇。同时,抓住非居民企业一体化经营机遇,推动海外企业差异化服务。运用贸易便利化政策,提升头部贸易型企业服务水平。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潘强表示,要把握“十四五”期间上海跨国公司总部快速聚集成长的有利时机,培育金融市场、跨境金融、金融同业、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体系。围绕集团客户亚太总部和全球总部的资财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机构功能,加强包括账户服务、本外币跨境资金池、银企互联、全球授信、供应链融资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联动集团境内外机构,开展跨国集团境外银团,‘走出去’企业境外并购融资项目合作。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开放政策,加快完善大宗商品与离岸转手贸易产品建设,进一步完善FT筹资和交易渠道建设,为集团总部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优质、高效的全球金融服务,为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社会民生改善提升等提供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目的,是通过金融服务促进投资开放与贸易开放,包括自贸区在内的开放举措必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成长与创新。”黄杰说。

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当“老龄化”遇上“少子化”,如何养老便成了所有人关心的头等大事。“十四五”期间正是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的窗口,如何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成了整个社会的焦点。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

对此,上海银行业也积极作出回应,决心坚持点滴用心、相伴成长的服务理念,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顺应城市老龄化趋势方面,上海银行是上海首批承担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两家银行之一,打造“适老、为老、助老”的特色服务模式,上海地区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为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该行去年11月份起启动了“美好生活在您身边”金融服务进社区活动,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会、跨越数字鸿沟、乐享美好生活,目前这项活动已累计开展近600场、惠及近2万名老人。

同时,老年人的增加意味着日益升级的医疗服务需求。上海银行积极参与“医疗付费一件事”重点民生项目、开展互联网医院合作、探索长护险智慧结算服务,并为超过60家本市各级公立医院提供智慧医疗全面服务。为了方便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该行大力支持上海旧改,牵头2020年内首单“虹口山寿里”银团贷款,并开辟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代拆资金代发服务。

聚焦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交通银行方面也表示,加快建设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老年客户需求,提高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及咨询服务能力,服务“养老”客户、营造“为老”风气。

关爱老年人,做有温度的银行。此前,一则九旬老人在银行柜机前被抱着办理业务的新闻牵动社会的心,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银行的硬件和电子渠道势必要做出改变。“分行还将有针对性地改造传统网点软硬件、电子渠道交互界面和交互功能,打造一批‘长者服务’特色网点,形成一套特色标准和特色体系。”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说。

此外,交行上海市分行还将依托长三角区域分行的协同效应,积极推进并做好上海与江浙皖等地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工作,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金融支持。

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也是我国面临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新要求的新时期。

数字化转型被银行业视为直面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的关键之一。顾建忠直言,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海农商行能否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能否做好普惠金融。具体而言,上海农商银行将全力实施数字化转型“FOCUS”工程,打造数据、业务、智慧三大中台,形成有效的双速IT机制,构建“前台敏捷、中台强大、后台稳定”的信息科技体系。由此推动数据、科技、业务三大主线深度融合,用数字化解决批量获客、用户经营、平台打通、渠道融合、智能风控等问题,深度运用金融科技,全力打造服务场景,赋能业务发展。

“我们认为数字化是提升实体经济服务效率、覆盖面和专业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自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客户行为加速变化,从‘互联网+’到‘在线新经济’,数字化进程正在向更广的领域扩展。”朱健表示。

在数字化转型的实操中,上海银行逐渐积累经验。一方面,依托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强其在经营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赋能。比如,在普惠金融发展上,充分发挥“上行e链”全线上服务的效率优势,以“产业链+金融”模式,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上下游企业,使信贷资源精准投放至产业链各环节,系统性地提升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能力,2020年供应链融资规模同比增长近60%;积极打造开放式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及生态,通过与电商、物流、医疗、民生等各类第三方场景平台对接,形成共享共建的普惠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结合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势资源,在更高起点推动转型升级。比如:与政、产、学、研各类机构通过搭建联合创新中心、科创金融实验室等,探索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科创服务客户数较2019年增长39%,助力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从“1到100”的应用性转化,从“100到100万”的规模化量产。

不过,对于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最终落地目标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客户体验才是最终的衡量标准。那么,在银行争分夺秒转型的同时,广大的老百姓又能有何收获呢?

以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操作为例,上海人民将感受到各民生领域服务环节的提升,体验更加丰富的产品功能和优化的业务流程。比如,居民可以体验“医疗付费一件事”服务,交行上海市分行将全力配合和支持“便捷就医”服务在上海市的全面铺开;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交行上海市分行将围绕“小微融资一件事”,加强在上海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服务功能完善中的场景对接和服务定制能力,实现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的有效突破。

“此外,我们还正在探索‘随申办’等政务服务线上平台与银行物理网点线下融合的触点,开辟银行网点服务新空间。”徐斌介绍道,交行将全面对接上海大数据中心,全面融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进程,提高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这些将主要通过“交银e办事”平台实现。

记者:曹韵仪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