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王亚静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在递表港交所11天后,佑驾创新决定扩充整体协调人席位。

6月7日,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驾创新)宣布,在中信里昂、中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委任软库中华、安信国际及长桥证券为整体协调人。

“现在企业的股票很难卖,很多机构就想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角色,企业也愿意给机构一些虚名,实际上只有全球协调人会统筹各个环节,直接影响IPO成功与否。”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子弹财经」表示。

在他看来,这是导致IPO企业出现多名整体协调人的原因所在,但他认为机构扎堆,容易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出现。

其实,这不是佑驾创新第一次试图冲击资本市场。早在2023年8月,公司就曾启动A股上市辅导,但在2024年5月,终止了与辅导机构的上市前辅导委聘协议。

但投资者们已经等不及了,催促着佑驾创新奔赴资本市场。

按照投资者与公司签署的股东协议,公司向投资者授予的撤资权与赎回权在公司向港交所首次递表之前自动终止,但若向港交所上市申请遭拒、撤回上市申请、港交所未授予上市批准或向港交所首次提交的上市申请失效后六个月内未重新提交上市申请等情况出现,撤资权和赎回权将自动恢复。

留给佑驾创新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1、3年累亏超5亿,董事长经历疑似夸大

佑驾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

2014年12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和吴建鑫五人共同创立了佑驾创新,注册资本132.35万元。其中,吴建鑫于2023年6月辞任执行董事一职。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如今,佑驾创新的执行董事只剩下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4位联合创始人,他们均为“80后”,年龄在35岁至40岁之间。

不过,「子弹财经」注意到,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刘国清疑似存在经历夸大的情况。

招股书声称,2013年5月,刘国清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其曾于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这一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担任项目主任。这也意味着,刘国清在博士期间就已经成为了大学项目带头人。

但黄立冲告诉「子弹财经」,国外大学做项目的配置基本是正教授、副教授和几名博士生,项目带头人一定是教授级别,不可能是博士生,博士生最多担任一个小组的学生组长。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佑驾创新方面了解,刘国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所做项目为何?项目人员配置是什么?是否存在职位夸大的情况?但佑驾创新方面仅回复称,公司正处于静默期。

其实,佑驾创新自身就存在着表面风光,内里“不足”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佑驾创新是一家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及车路协同。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1.75亿元、2.79亿元和4.76亿元,收入节节攀升。

其中,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为1.73亿元、2.67亿元和3.86亿元,占比总收入的98.8%、95.7%和81.1%,为支柱业务。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但放在行业中,佑驾创新已经被落下很远的距离。

按L0至L2+╱L2++解决方案收入计,2023年,佑驾创新实现收入3.86亿元,在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中位列第6,市占率仅有0.6%。

同期,排名前三的公司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排名第一的公司实现收入44.90亿元,市占率6.6%。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规模“掉队”之外,佑驾创新还没有走出亏损的漩涡。

2021年至2023年,其净利润亏损1.40亿元、2.21亿元、2.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亏损1.31亿元、2.06亿元、1.85亿元。短短三年时间,公司累计净利润亏损超5亿元。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对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黄立冲仍不看好。他认为,中国车厂普遍面临销售压力、内卷压力,这些压力最终会传导到上游,盈利空间势必会被进一步压缩。

其实,黄立冲认为第三方供应商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存在天然的短板。“智能驾驶的发展空间是毋庸置疑的,未来谁的驾驶数据最多、算力中心最大,谁就最强。未来,车厂优势最大,因为他们拥有海量数据可以通过AI训练,但这是第三方供应商天然的短板。”

2、估值53亿,有股东已清仓撤退

走向港交所之前,佑驾创新仍获得了不少资本的青睐。

IPO前,公司共完成17轮融资,投资团队相当庞大,包括阿里CEO兼董事吴泳铭、四维图新、中金资本、普华资本、东风资管、华勤技术、元璟资本(由吴泳铭创建)等几十家机构。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在最后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53.48亿元,和天使轮融资时的2500万元估值相比,暴涨约213倍。

“佑驾创新的投资机构很多,但大多都不算是国际上特别出名的大型PE,说明大型PE也有所却步。”黄立冲提醒,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太乐观的信号。

黄立冲认为,佑驾创新上市时的估值有可能会拉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因为公司有太多股东。

“这个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股东太多,未来一旦上市成功,除非全部把股东锁住,否则抛盘压力会很大。”黄立冲说。

好在佑驾创新设置了一定的股票锁定期。招股书显示,佑驾创新现有股东(包括投资者)持有的股票,禁售期为12个月。

其实,在佑驾创新不断增资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股东趁机在减持套现。

招股书显示,2015年3月18日,吴泳铭作为天使投资人认购14.71万元注册资本,代价250万元;5天后,吴泳铭再次认购8.65万元注册资本,耗资200万元。

2019年1月至4月,吴泳铭分别向鑫榕投资、上海泓津、北京四维转让所持股份,累计套现3060万元。以此来看,吴泳铭已经获利261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80%。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除吴泳铭之外,佑驾创新的联合创始人们也在频频转让股份套现。

2016年11月,刘国清向公司前董事闫胜业转让77855元的注册资本,套现77855元;2018年1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吴建鑫及闫胜业向合创智能转让部分股份,再次套现约420万元。

到了2021年4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又分别转让自己所持股份,各自套现300万元,合计1200万元。通过上次三次减持,刘国清和他的朋友们累计套现1627.79万元。

另据「子弹财经」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2年期间,还有包括东风资产管理、汉邦高科、韬略基金在内的5位股东加入减持行列,累计套现2.22亿元。

若以此计算,IPO前夕,佑驾创新的股东们已经套现约2.69亿元。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汉邦高科、韬略基金已经不再持有公司股权,从佑驾创新撤退。

3、对赌协议压身,现金流仅够12个月

在不断地引入投资机构、股权转让之后,佑驾创新的股权变得极其分散。

其中,持股比例超10%的仅有一家,是由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闫胜业及吴建鑫组成的一致行动人士集团。截至2024年5月20日,一致行动人士集团持有约24.35%的股份。

除此之外,四维图新是最大的外部股东,其通过子公司北京四维间接持有佑驾创新9.06%股权;中金资本持股5.56%;吴泳铭持有2.31%股权。

若按照53.48亿元的估值计算,四维图新的股价价值为4.85亿元、中金资本的股价价值为2.97亿元、吴泳铭的股权价值为1.24亿元。

若想将这些股权变现,将公司推动上市,进而减持套现才是一条快速路。毕竟过往数年,佑驾创新的股价连连攀升,每股股份成本从17元暴涨到138.25元;经调整每股股份成本也从0.21元涨到14.86元。股价暴涨之下,若想再通过股权转让套现变得愈发艰难。

于是,投资人急切地催促着佑驾创新奔赴资本市场。

按照股东协议,投资者拥有的撤资权、赎回权在递表港交所之前终止,但若向港交所上市申请遭拒,向港交所撤回上市申请,港交所未授予上市批准,或向港交所首次提交的上市申请失效后六个月内未重新提交上市申请等情况出现,上述权利自动恢复。

不过,招股书并未明确,投资者是否对佑驾创新的上市时间截止线进行了明确。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佑驾创新方面进行了解,但对方仅表示公司正处于静默期。

可以明确的是,若回购投资者股权是佑驾创新不能承受之重。

招股书显示,在数轮增资、发行新股的过程中,佑驾创新共融资14.48亿元。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3.05亿元。同期,1.48亿元短期借款将于一年内到期。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而公司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经营现金流净额长期为负。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52亿元、-2.55亿元、-2.76亿元。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按照公司的说法,考虑到手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经营现金流量、可用银行融资以及IPO预计所得款项净额,能够满足自本文件日期起未来12个月的需求。

(图 / 佑驾创新招股书)

在对赌协议的压力下,佑驾创新急切地从A股转道,来到港交所门前。无论前景如何,刘国清和他的朋友们也只得背水一战。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