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保险“无人区”里的新帅
<p>导语:业内认为,蔡希良此次的新任命,有利于国寿整体战略的连续性。</p><p>临近中秋,国寿集团突发换帅。这一毫无预兆的人事变动,引得业内惊讶不已。</p><p>8月28日,中国人寿网站宣布,蔡希良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称国寿集团)党委书记,免去白涛集团党委书记职务。</p><p>按照惯例,经一系列程序后,蔡希良将出任国寿集团董事长一职。</p><p>据媒体报道,8月23日,组织部门曾到国寿集团做干部考察。当时,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考察可能是为中国人保(601319.SH)董事长一职选定接班人。但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国寿内部换人。</p><p>01 “寿险一哥”</p><p>业内认为,蔡希良此次的新任命,有利于国寿整体战略的连续性。</p><p>出生于1966年的蔡希良,于公众场合露面相当之少,可谓“低调得不能再低调”。</p><p>从仅有的公开信息看,其履历涵盖学界、实业与金融,相当“跨界”。</p><p>蔡希良毕业后在母校上海财经大学工作,曾任财务金融学院副院长。2001年,蔡离开学术象牙塔,进入中信系。</p><p>在中信体系,蔡希良一个重要战绩,是宁波大榭岛开发项目。</p><p>1992年的大榭岛,名不见经传。其后,在中信集团建设下,大榭岛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p><p>随着世界“500强”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入驻,大榭岛以区区一个乡镇的面积,创造了全国百强县的经济规模。</p><p>大榭岛一役,托举蔡希良走上晋升之路。2010年12月,蔡希良出任中信集团董事。</p><p>2016年正逢中管金融企业副职干部选拔,从12人里选中8名。这8人中,有中信集团培养的两位“65后”干部,蔡希良便是其中之一。他获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由此进入中管干部行列。</p><p>四年后,54岁的蔡希良告别中信集团,加入中国信保任党委副书记、总裁。</p><p>中国信保,是中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蔡希良接任的,是已调至中国人保任总裁的王廷科。</p><p>在信保两年后,蔡希良于2022年4月又接替退休的袁长清,出任中国人寿党委副书记。</p><p>2022年10月,蔡希良当选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在披露的171名候补委员名单里,约有16位具有金融系统背景。</p><p>在国寿,蔡希良开始和白涛搭班,执掌中国人寿这一保险“巨无霸”。</p><p>02 “无人区”里的金融老将</p><p>从近两年的发展看,国寿发展较为稳健,集团内部对白涛也颇为认可。</p><p>有消息称,白涛卸任系因身体不佳“急流勇退”。国寿官方并无更多信息披露,而对于白涛“重回人保”的传言,业内人士,也以直言“不可能”者居多。</p><p>在不少国寿人的印象中,白涛是金融业老将,经历横跨多个重要机构。</p><p>白涛的职业生涯,始于工商银行(601398.SH)。在这里,他度过了30年的时光。</p><p>工行任职期间,白涛组织推动了多项有开拓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如风险量化在工行的开发和应用。</p><p>2014年6月,白涛离开银行业,调任国寿副总裁、党委委员,分管法律和战略部门。2016年8月,白涛出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央汇金总经理。</p><p>中央汇金之后,白涛重回保险业,出任人保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一职,期间完成了人保集团重回A股。</p><p>2020年1月,白涛被调往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担任董事长、党组书记。不到两年,2022年,白涛重回国寿,接手刚刚经历一把手王滨落马的国寿集团。</p><p>彼时,又正值寿险业投资、负债端双重承压的艰难时刻。</p><p>在中国人寿的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白涛指出,中国人寿已走到了“无人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复制以往的经验。</p><p>“未来的路怎么走,需要中国人寿积极地创新和探索。”他提到。</p><p>03 投资浮沉</p><p>国寿是当之无愧的保险“一哥”。国寿集团下属的上市主体中国人寿,其总保费、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长期居行业第一。</p><p>不过,受投资端和切换新会计准则切换较晚等因素影响,中国人寿在近两年经历了利润的不断下跌。2022年,中国人寿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8%,2023年这一数字又同比下降34.2%。</p><p>据媒体报道,国寿利润目标完成不佳,在财政部的考核排名靠后。</p><p>笔者从接近国寿的人士了解到,今年国寿内部进行了一轮降薪。同为财政部下的中国人保则未受影响。</p><p>进入2024年,中国人寿业绩终于“止跌回升”:归母净利润382.78亿元,同比增长10.58%。</p><p>这一上涨,主要来自投资端,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拉动。</p><p>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77.78亿,比去年同期激增445.76亿。</p><p>一般而言,寿险业的利润主要来自死差、费差和利差。其中,死差和费差引起的变动较小,主要靠利差——即实际投资收益与实际支付保单价值的利息之差,拉动利润上升。</p><p>上半年的“债牛”,为保险公司利润改善贡献良多。</p><p>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向下快速突破,呈现债券牛市。债券浮盈,助推保险资金综合收益率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险企投资端的压力。</p><p>但从权益看,投资依然承压。表征权益投资“战绩”的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一项,中国人寿上半年亏损了176.74亿。</p><p><img src="https://cdn.upf.kline.123.com.cn/20240912/1726110248860w865h427.jpeg" /></p><p>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人寿在权益产品的配置上超过了6000亿元,是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p><p>在2019年-2021年股票市场向好时期,中国人寿这一价差收益,曾是重要的利润来源。尤其是2021年,仅此一项收益就高达530.99亿。</p><p>在2024年上半年业绩会上,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表示,中国人寿会坚持分散多元的投资策略,为强化绝对收益率导向,会加大高股息股票的配置,来提升权益投资的稳健性。</p><p>在长期投资端,中国人寿与远洋集团的交联,尚未完全了结。</p><p>作为远洋集团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对远洋集团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12.45亿。自2022年以来,中国人寿更向远洋集团输血百亿。今年6月,远洋集团遭债权人提请清盘。</p><p>不过,在2023年半年报中,中国人寿对远洋集团剩余的21.94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已“清零”,并计提了58.62亿元的减值准备。</p><p><img src="https://cdn.upf.kline.123.com.cn/20240912/1726110249305w865h666.jpeg" /></p><p>今年3月,中国人寿表示,已开展完对远洋集团的减值工作,未来不会产生新增不利影响。</p><p>但余波仍在。</p><p>今年6月,中国人寿联合太古地产斥资40亿元,接手了远洋集团北京颐堤港二期约64.8%的股权及相关债权。其中,中国人寿出资31亿元,获得该项目49.90%股权。据了解,本次投资主要和化债有关。</p><p>相较于“靠天吃饭”的投资端,中国人寿在负债端的改善,显得扎实些。</p><p>从中国人寿整体上看,总保费4895.66亿元,同比增长4.14%。新业务价值在去年高基数下以大幅增长18.61%,达322.62亿元。</p><p>不过,新单保费1602.66亿元,同比下滑6.39%。</p><p>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人寿有机会趁着增额终身寿险热销,将新单保费规模做到更高;但“老精算师”出身的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更看重承保质量,因此在这方面比较克制。</p><p>从利明光近期的讲话看,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说法。</p><p>利明光提到,要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贯穿整个经营环节。“这是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坚决落实的事情,也就是说,未来的经营是一个多目标平衡的经营,克服以往只是以销售来论英雄。”</p><p>奉行稳健、均衡的利明光,与新官上任的蔡希良搭班子后,中国人寿这艘巨轮会驶向何方?仍需要时间观察。</p><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