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强化基础创新投入,金融赋能科创需“五位一体”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需要从科创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和匹配出发,而非盲目追逐市场风口。在基础创新领域,特别是在‘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上,中国需加大资金投入,补上短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大对基础创新的资金投入
中国科技创新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在专利和关键领域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在基础创新领域,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刘元春指出,通过对资金链条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当前在产业阶段的布局最为完善,但在基础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发投入占整体研发投入的比重不到8%,而美国达到16%。刘元春认为,如何在基础研发领域进行相应的国家投入和企业融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提到,“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规划已对此进行了战略布局,要求到“十四五”规划末期,基础研发占整个研发的比重不低于8%。目前,上海、北京等地这一比重已超过10%,开始接近欧美发达国家。
刘元春建议,应通过国家基础科创基金进行全面战略性、公益性投入,并从信贷、股权等方面推动基础性领域进行高水平投资。此外,他还指出,中国在技术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方面存在短板,特别是在天使轮项目和投资方面。因此,国家对天使基金的支持以及天使轮管理人员的复合型能力培训对可持续性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创新
“这些年,我国在市场化科创基金和政府引导的产投基金的布局和合作非常成功。美国业界也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通过政府型科创基金和市场型科创基金的融合,形成新型的和合体系,促进现代创新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刘元春强调,下一步应加大国家相应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政府端在基础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要加强。他提到,美国三大基金对基础领域的支持非常庞大,中国应进一步发力,财政支出应进一步聚焦基础领域。
产业链“链主”企业应引领产业的基础性创新。刘元春建议,应以产业链的头部企业为主体,进行相应的基础研发布局,让他们有能力走在世界前沿,从事“从0到1”具有巨大突破性的研发。同时,他指出,这要求国家聚焦“链主”企业出台新的政策,在鼓励他们拿出资金的同时,提供相应配套资金进行投资。
“此外,在科技自立自强上的布局要有更深层的内涵。政府主导的科创基金应尽量靠向研发前端,即耐心资本要投小、投早、投前端、投硬科技,这有助于大幅提高前端研发和基础研发的占比,使创新能在更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全面开展。”刘元春说。
金融赋能需“五位一体”
金融是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但并非有了PE/VC就能解决科创资金问题。刘元春认为,教育、人才、科技、金融、产业需形成“五位一体”的体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前瞻性地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建立体系,并具备风险定价能力。但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很难说服市场进行未来的项目和产业投资。刘元春建议,在科创领域的布局中,应提升对未来风险的定价能力,为有相应风险偏好的人提供相应的投资工具组合,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获得收益。
刘元春举例称,美国七大科技公司都在进行未来产业、未来技术的研发,市场也在其没有盈利前进行了大量投资,“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风险管理、估价定价能力达到了相应水平,能够真真切切地获利”。
一个完备的科创金融市场能够把小概率事件呈现出来。刘元春表示,中国技术目前仍处于跟随状态,虽然部分已达到并行状态,但尚未实现盈利。因此,很多定价是参照美国市场进行的,对技术、企业和商业模式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他建议,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科创金融市场的发展应通过不断开放来培育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刘元春强调,中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基础性领域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而不是完全依赖金融解决一切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