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能源车圈大盘点
导读
2024年的新能源车圈,从高合汽车创始人、CEO丁磊千里奔袭到重庆向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求助开始;到了年底,有着百度、吉利两个“金主爸爸”的极越汽车无预兆般就地解散”;更有好事者列出了月销量还不如极越的25个汽车品牌。
2024年有小米汽车入局,一场新品发布会卖掉了一年的产能,230天间交付了10万台车;有北京车展上“红衣大叔”周鸿祎一屁股坐上了猛士越野车顶;这两人在车圈卷起了创始人IP之战。
卷风四起,全行业都是短视频、直播热,连电车商业研究也未能脱俗,尝试做起来了短视频,目前最好成绩是一条播放40万+,平均每条播放3万+,临近年底,电车商业研究盘点一下2024年新能源汽车圈的风云变幻。
高合出局 重整无果
2024年春节刚过,高合汽车就被迫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期间创始人、CEO丁磊远赴重庆,当面向长安汽车朱华荣求助。
行业内当时对长安汽车能否收购高合信心满满,认为高合汽车已经建立了高端品牌形象,而长安汽车向上发展确实缺一个高端品牌,收购高合完全可以取长补短。
当时行业内部研讨时,笔者对此项合并不太看好。主要原因是高合创始人丁磊是上汽集团供应链出身,产品研发过多依靠供应链企业,自主不足;另外丁磊一手红酒一手雪茄的洋行买办特质与长安汽车朱华荣的独立自主军工企业家特质不合。
最后确实也没谈成,至今重整无果。
电研辣评:行业本质、企业家特质,以及两者相匹配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必然条件。
理想MEGA 纯电失利
2024年3月1日下午,经历多次跳票后,理想首款纯电动车型MEGA正式发布,此车也是理想汽车北京基地拿到造车新资质后的第一款车,无论是理想内部,还是北京市对此都寄予厚望,希望成为理想汽车又一个爆品,能够做到50万以上汽车销量第一。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外观与价格引起很大争议;销量未能达标;粉丝与非粉丝吵翻天……按理想造车的一贯“套娃”风格,这台车的失利,应该会导致理想汽车M系列纯电动车型的既有设计从头再来,影响深远。
后来理想汽车及时推出了比L7更小更便宜的L6,明年甚至将推出更小的L5来救场,勉强稳住了阵脚。明年理想L系列的竞争对手会很多,极有可能将价格打到15万元起。
笔者事后诸葛亮一番:在MEGA发布会之前,曾经透过朋友圈、熟人提醒理想汽车修改外观,推迟发布,但未获回应。
电研辣评:理想汽车引以为豪的KOL人脉矩阵是燃油车时代累积的,增程式是油车改善讨巧型,可以赋能,纯电动车型得重塑KOL矩阵,是否留够预算?
小米入场 再创神话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官宣造车,雷军号称押上全部身家而且不对外融资造车。
2024年4月3日上午,小米汽车SU7首批交付,雷军出席仪式,亲手向首批车主交车。
到了11月13日,小米SU7 第10万台新车正式下线交付,230天10万台车,创造业内最快纪录!
小米SU7的成功与雷军一场新品发布会就把一年的产能卖掉,在汽车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它的成功引发打造创始人IP高潮,一时间似乎不做短视频、直播就政治不正确一般,连很多职业经理人也来凑热闹,也不管自己哪天调动了,这个IP归属谁?动用公司资源打造个人IP有无法律问题。
小米首战成功,第一要归结于雷军的企业家精神;第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零部件还是人才已经成熟;第三是车型选择正确;第四是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传播,营销非常成功等等。
电研辣评:中国的传播媒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变成手机单一载体,这时能果断将宣传资源投放到位就是赢家。
萝卜快跑 与民争利?
萝卜快跑,源自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英文Robotaxi的直译,Robo谐音为“萝卜”,是百度旗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品牌。
2020年10月10日,萝卜快跑成为首都第一家对外开放无人车出行服务的品牌。
2021年5月2日,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担了首钢园区内运动员和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接驳任务。
随后,萝卜快跑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4个城市开展了车内无人的示范运营。尤其是今年在武汉复杂路况下的实践让业界眼睛一亮。
萝卜快跑目前已累计提供超过600万次出行服务,成为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的领头羊。
一边是业内人士叫好,一边是乘客好奇,另外一边是遭到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强烈反对,在一片争吵声中,萝卜快跑开始计划进军海外市场。
电研辣评: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实践过程,任何高科技都需要一个实验场景,如何平衡民生与科技发展,是我们现在就需要思考的问题。
欧盟发难 加征关税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文件,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将于7月4日开始针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中国紧接着在WTO起诉了欧盟。
10月29日,欧盟宣布:自10月31日起,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时间为5年。声称在反补贴调查中“合作”的厂商,将被征收20.7%的反补贴税,而不合作的厂商则提升到了35.3%,比亚迪17.0%,吉利为18.8%,上汽集团则为最高的不合作35.3%。
在反补贴税之外,还要征收10%的常规关税,也就是说中国电动车出口到欧洲税率最高将达到45.3%。
电研辣评:第一继续打贸易官司;第二对欧盟的白兰地、红酒、大排量汽车也加征关税;第三积极应对,无惧摩擦,没有六七十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就没有日本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哪吒汽车 陷入困境
2024年上半年,哪吒汽车CEO张勇还与知名股东360集团的周鸿祎在直播间斗嘴,到了10月份就没声音了,到了11月份就爆出已经辞职。
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已完成十轮融资,融资总额达228.44亿元,股东名单里有浙江桐乡市、江西宜春市和广西南宁市三地国有资本以及360集团、宁德时代两大股东,笔者也有几个朋友是其股东。
哪吒汽车的高光时刻在2022年,依靠两款低价小车(哪吒U和哪吒V),销量达到了15.21万辆,成了造车新势力的销冠。紧接着哪吒汽车推出哪吒S、哪吒GT新品,希望品牌向上,但市场表现平淡。
2023年,哪吒汽车销量降为12.75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仅为8.59万辆,销量不振,IPO受阻。在2021年至2023年三年间,累计净亏损超过了180亿元。到了11月更是爆出了拖欠供应商货款,拖欠工资等新闻,经营情况进一步恶化。
电研辣评:哪吒汽车这类车企,让其独立发展下去,大概率是走不通了,股东与地方政府要多些让步,主动积极推动与国有车企混改,要不最后颗粒无收。
吉利汽车 整合聚焦
2024年9月,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其家乡浙江台州,发布了以“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为核心的《台州宣言》。
吉利集团在经历了“多生儿子能打架”的野蛮发展阶段后,众多品牌也到了需要战略整合的时候,在好事者列出的月销量还不如极越的25个汽车品牌里,吉利集团占了5个。
李书福也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吉利集团品牌太多了,但让人印象深刻、买单的产品有限,很铺张,没聚焦。有些项目要关停并转,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近期,几何、雷达、翼真汽车(LEVC,伦敦出租车公司)纳入吉利汽车集团。
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布吉利汽车控股极氪,极氪控股领克。
电研辣评:在当前环境下,流量越来越贵,没有任何一个汽车集团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众多品牌发展,整合是必然选择。
固态概念 层出不穷
在动力电池逐步从科技特质转为制造业属性时,全固态电池成为电化学科技明星。
尤其在欧洲的全村希望“NORTHVOLT”破产重整后,欧美各国彻底明白在常规的锂电池上已经无法与我们竞争,连锂电池最早商业化的日本,也从20年前超九成市占率降到了目前的7.2%全球市占率,都对于全固态电池寄予希望,有着相应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与此对应的我国政府、产业界、学界更是担心再次落后,对此都很热心,更是将固态电池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固态、全固态等几个阶段,希望逐步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突破。
笔者为此8月份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高比能电池研讨会,9月份组织了固态电池材料闭门研讨会、11月参加了65届日本电池研讨会。
综合各方资讯: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应用都是半固态电池,为了提高能量密度,都是在三元化学体系上加了些固态电解质,性能有所提高,但安全性测试结果不乐观;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数据都是在外加压力下测得,室温下的动力性能与固固界面等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
电研辣评:随着固态电池国家重点专项资金的分发完毕,固态电池的热度将慢慢退烧,等到2027年底结题前,可能又会热闹半年,懂的都懂。
极越汽车 就地解散
12月11日,有个两个“金主爸爸”百度与吉利的极越汽车突然宣布原地解散。
极越汽车CEO夏一平还创造性搞出了“无薪留任、离职无偿”的“创业2.0阶段”,搞得大家措手不及,很多区域直播一边在直播间卖车,一边收到解散消息,活生生把卖车直播间变成了离职悲喜剧。
就地解散事件已经过去了两周,很多事情也在慢慢获得解决,复盘整个过程,大致轮廓是这样的:一,百度最早的想法大概率是智能电车的智能系统供应商,跟几家车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软件企业没有自动权,知识产权也很难保护与获得回报,所以改变策略准备亲自下场造车;二,造车需要资质,经过再三努力后,选择与吉利合资,用吉利的资质造车,自己负责研发与销售;三,经过几年的努力,发现车也卖不动,盈利遥遥无期,流量越来越贵,几乎看不到希望;四,作为合作方之一的吉利汽车自己已经在整合品牌了;五,对外融资又不顺。在众多考量下,及时止损成了两大股东最佳选择。
今年上半年开始,极越的资金链就一直紧绷,内部人士透露:百度与吉利都提醒CEO夏一平赶紧融资,起码管理层、百度、吉利各融10亿,但夏一平认为自己努力做IP卖车,百度一定会继续支持的。到了最后阶段,百度、吉利都明确表示不再投入时,夏一平还是觉得值得再搏一搏,所以就出现了喜剧性的就地解散风波。
电研辣评:商业还是要回归常识,一定要能够盈利闭环,指望金主不如指望自己能盈利。
最后
12月23日,日本的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日产、三菱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
我们目前还有77家乘用车企业,有多少家拥有独立发展的资源与能力!积极主动地寻求混改、整合可能是2025年的主流方向。
(本文作者顾国洪,《电车商业研究》主理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经济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