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50亿美元BD,ADC出海大户的生意经
寒冬与时代机遇碰撞下,biotech们各显本领。
康诺亚再次达成Newco交易,映恩生物则又又又实现ADC出海。
1月8日,映恩生物以50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11.5亿美元里程碑款的价格,将EGFR/HER3双抗ADC DB-1418授权给Avenzo Therapeutics。
自2023年以来,映恩生物已经先后将5项ADC管线授权出去,潜在总交易总额超过50亿美元。妥妥的ADC出海大户。
而在一笔笔可观的BD交易背后,更吸引人眼球的或许是映恩生物转手赚差价。
比如,映恩生物最新出海的DB-1418,被买方创始人视为EGFR/HER3双抗ADC赛道的BIC。而其母体HER3抗体来自于北京先通,买下来不过10个月时间、首付款100万美元。
表面看,映恩生物转手就获得了50倍的差价。
事实上,这种转手背后不仅需要HER3抗体,更离不开映恩生物EGFR/HER3双抗的构建,以及其自有ADC平台的贡献。在Avenzo创始人眼中,DB-1418有可能是EGFR/HER3双抗ADC赛道的BIC。
当然,相比赚差价的谈资,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映恩生物这种借助外部合作,产生更大项目效应、价值最大化的模式。这也是其短短几年内,与多家药企合作实现6款ADC药物出海的核心所在。
/ 01 / ADC出海大户
翻开招股书,会发现,成立于2019年的映恩生物,拥有12条ADC管线。其中6条已进入临床阶段,首个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向FDA申报加速批准。
尽管尚未有产品商业化,但这家成立仅5年的biotech,于寒冬中走上IPO之路,并靠一笔笔license out交易,在市场上赚足了眼球。
2023年4月,其将两款ADC新药DB-1303(HER2 ADC)及DB-1313授权给BioNTech,获得1.7亿美元首付款,另外还有潜在的总金额超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未来商业化特许权使用费;
7月,其将DB-1312(B7-H4 ADC)授权给百济神州,达成最高13亿美元的合作;
8月,其与BioNTech达成扩展合作协议,共同推进DB-1305(TROP2 ADC)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2024年12月,其将临床前ADC药物DB-1324授权给葛兰素史克,获得30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后续最高9.7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2025年1月8日,其又以50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11.5亿美元里程碑款的价格,将EGFR/HER3双抗ADC DB-1418授权给Avenzo Therapeutics。
自2023年以来,映恩生物先后达成了5项共6款ADC对外授权交易,潜在总交易额合计超过50亿美元,已经成为国产ADC出海的“生力军”。
在融资困难、人人都想出海的当下,屡屡通过BD大额回血的映恩生物,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这背后,是其对中国优势的充分理解和贯彻,即充分利用国内工程师红利、临床资源、效率优势。
2019年,投资人朱忠远下场创业,成立映恩生物,并引入第一三共多位科学家,搭建起其核心技术平台DITAC等。
投资人创业拿融资,具有天然的人脉优势和认知优势,映恩生物的投资人阵营中,不仅有礼来亚洲等大基金,更有药明系、泰格医药等。
这意味着,其不仅“弹药”充足,更能与药明系达成紧密合作。在多方资本的加持下,映恩生物迅速搭建起ADC管线,不仅布局了成熟的HER2、TROP2靶点,还有B7-H3、HER3等新兴的靶点,以及双抗ADC等。
尽管进度最快的管线并非FIC,但其讲述的是新一代ADC(相对低活性毒素/高DAR值)的故事。
被BioNTech看中的DB-1303,正是如此。DB-1303针对第一三共的Dxd毒素进行了改造,映恩生物在Dxd 酰胺α位用一个环状烷烃替换原有的亚甲基。基于对毒素的优化,DB-1303在给药期和恢复期的猴子中未观察到DS-8201表现出的间质性肺炎。
此前映恩生物在ASCO上公布的I/II期数据显示,DB-1303治疗子宫内膜症患者的总体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58.8%,疾病控制率(DCR)为94.1%。安全性方面,在所有接受评估的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DB-1303的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可控。
随着多管线的临床研究推进,映恩生物开启加速出海模式,一跃成为ADC出海大户。
/ 02 / 踩中时代脉搏
一家公司的命运,既要靠自己的奋斗,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
幸运的映恩生物,踩中了时代脉搏。
2019年,国内创新药正是烈火烹油,PD-1热闹非凡,映恩生物则选择了尚未大火的ADC。
2022年,DS-8201引爆ADC赛道,ADC赛道的预期被打满,海内外药企开始加大投入;2023年,国产ADC彻底爆发,出海交易总额超215亿美元。
受益于ADC大火,映恩生物估值水涨船高。短短几年时间,共完成4轮融资,估值翻了16倍。
在2020年5月进行种子轮融资时,映恩生物的估值只有1300万美元。到2023年3月完成3000万美元的B2轮融资时,其投后估值达到了2.03亿美元。
当然,映恩生物身价的飙升,不只有运气,还有实力成分。
从技术平台来说,其成功构建了四个新一代ADC技术平台,DITAC(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DIBAC(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DIMAC(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UPAC(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
其中,最主要的技术平台就是DITAC。这是基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ADC平台,其核心看点在于,通过优化的毒素、连接子来拓宽治疗窗口,进而改善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ADC企业来说,技术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台越先进,ADC药物的能带的“子弹”越多、药效就越好,同时它能搭载的“毒素”种类也越广,毒副作用更低。
DB-1303、DB-1305、DB-1324等被BioNTech、GSK看中的管线,正是DITAC平台的产物。
有技术的同时,映恩生物也讲究差异化策略。仍以DB-1303为例,众所周知,HER2 ADC赛道卷到极致,而DB-1303除了进行了毒素升级,还在适应症方面下文章,其首个适应证为子宫内膜癌,与已上市的同类药物错开,目前正处于全球单臂2期注册研究阶段,最早将于2025年向FDA申报加速批准。
另外一款靶向HER3的管线DB-1310,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大部分同类药物研究集中在单药的二线治疗,但映恩生物的方向是与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联用,治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EGFR突变NSCLC患者。
种种因素的共同促进下,映恩生物成了市场眼中的ADC黑马。当然,ADC竞争激烈,最终能否脱颖而出还要看其后续研发实力和市场表现。
/ 03 / 价值最大化
在一笔笔可观的BD交易背后,更吸引人眼球的或许是映恩生物转手赚差价。
比如,映恩生物最新出海的DB-1418,被买方创始人视为EGFR/HER3双抗ADC赛道的BIC。
“在看到百利天恒与BMS的BL-B01D1之后,我们立即看到了该资产中的漏洞,它特别与安全性有关,另外我们基于拥有的DB-1418资产临床前数据,我们认为它可以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Avenzo创始人Countouriotis表示。
为此,其为该临床前分子支付了5000万美元首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DB-1418的母体HER3抗体来自于北京先通,买下来不过10个月时间。
去年3月,映恩生物与先通签订的技术许可协议,花100万美元首付款买下该抗体。随后,映恩生物凭借专有的DIBAC平台开发了这款ADC。结合与Avenzo的5000万美元首付款,映恩生物转手就获得了50倍的差价。
当然,DB-1418能够达成交易,不仅来自于HER3抗体,还来自于映恩生物EGFR/HER3双抗的构建,以及其DIBAC平台的贡献。
DB-1418通过一个可裂解连接符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P1021结合而组成,DAR值为6。根据招股书,与“2+2”药物形式的双抗ADC相比,DB-1418的“1+1”药物形式不仅能增强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选择性,还有潜力为肿瘤带来更多有效载荷。
在临床前研究中,DB-1418在6mg/kg的NCI-H1975模型中实现了99.32%的肿瘤生长抑制,显著高于HER3靶向ADC 53.88%的肿瘤生长抑制。
尽管赚差价的表述并不准确,但是,映恩生物这种借助外部合作,产生更大项目效应、价值最大化的模式,也值得市场学习,这也是其短短几年内,与多家药企合作实现6款ADC药物出海的核心所在。
此前,映恩生物首席科学官邱杨曾介绍,他们有一套自己的CP2竞争策略:C是指“差异化的临床开发”;两个P分别指“创新的ADC药物平台”和“风险管控的研发管线”。
C与P1(平台)是关键,在此基础上的风险管控管线,更是关键。
从具体执行来看,映恩生物目前大部分管线为引进抗体序列和授权合作形式进行开发。这种形式既能弥补自身的短板,也能获得一定收入支持研发,又能加速出海、参与全球竞争。
过去几年,BD早已成为创新药企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努力活下去的一种融资方式,也是整个行业过去多年创新研发成果的一个集中呈现。
好的一点是,国内创新药企正在回归biotech的初心,聚焦核心管线研发,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可以看到,包括映恩生物在内的biotech正在将一些早期项目授权出去。据Insight数据,创新药海外license out交易中,I期、II期临床管线的数量占比从2019年的17%上升至2024年1-11月的46%。
这是因为本土企业的早期管线创新成色更高,部分具备全球FIC、BIC潜力,在ADC、双抗细分领域相比MNC已具有局部技术优势,因此更受青睐。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今天的果实背后是昨日的辛劳,而资本寒冬今天种下的因,尚不知道明日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当然,无论是凭借自身价值在寒冬逆市完成融资,还是通过license out间接完成融资的biotech,都将获得下一阶段生存的门票。映恩生物这种风险管控、价值最大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这既是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冰山一角,也是生态不断成熟的体现。因为,被收购也好,license out也罢,并不意味着结束。
相反,有创新技术却不能真正影响市场才是沦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