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比亚迪“智驾平权”掀桌:动了谁的奶酪?

开年伊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战再次升级。前脚特斯拉,发起了五年免息的特惠补贴和降价,引得国内车企纷纷跟进;后脚围绕2024年争夺激烈的“智驾”,又一次掀起了波澜。

特别是稳坐电动化头把交椅的比亚迪,更是在开年就祭出了第一把火,再次喊出了“智能平权”的口号,这也让国内智驾领域的战火烧得愈加焦灼,国内智驾格局也因此生变。

行业混战:智能驾驶的“三国杀”格局

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战场已形成“三国杀”格局:华为系高举技术大旗、新势力小鹏激进下探、比亚迪以规模碾压入场,成为搅动智驾市场的最大“鲶鱼”。这场战争的核心,不再是单纯的硬件堆砌,而是数据、成本与生态的终极对决。

华为:技术领先但曲高和寡

目前来看,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华为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投入,已然成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然而,华为智能驾驶技术虽在技术维度一骑绝尘,在市场普及和商业应用上却面临诸多阻碍,呈现出曲高和寡的态势。

一方面,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存在观念和利益冲突。华为技术领先外界并不否认,但其强烈的产业主导意识,还是让它在与诸多车企的合作中产生了利益和观念冲突。比如,上汽大老板陈虹曾表示不愿让华为成为灵魂,自己沦为躯体,因为未来汽车盈利模式逐渐向软件转移,车企希望主导软件层面的市场,这导致部分车企对与华为深度合作持谨慎态度,限制了华为智能驾驶技术搭载车型的市场覆盖面。

另一方面,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高成本和高定价策略,也影响了其市场普及。HI模式合作车型价格普遍偏高,这与智能驾驶市场整体追求降本增效的趋势相悖,在大众市场缺乏价格竞争力,难以与其他主打性价比的智能驾驶方案竞争。目前华为合作的车型,从问界系列到智驾、享界、尊界,全部都是20万到100万以上价格段中高端豪华车型,普遍定价较高的高端车型,限制了其规模的扩张(尽管这些车型本身卖的并不算差),但相比规模较大的车企(如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仍然相差甚远。

这种差距一方面限制了华为合作车型的持续“放量”,另一方面规模上的不足,也不太利于其快速而广泛地吸收大规模市场数据,加速智驾以及大模型迭代应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其将技术优势拓展为市场优势。

小鹏:激进下探但规模掣肘

与华为主打中高端不同,小鹏汽车以纯视觉方案,将城市NOA打入15万元级别的下沉市场,形成了与华为智驾的错位竞争,但其在规模上仍受掣肘,其整体水平不仅比不上年销40万辆的鸿蒙智行,还与同价格带比邻的比亚迪正面相撞,但其规模远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反馈来看,两款车的销量喜人,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已经将小鹏汽车的月销量拉到了3-4万辆以上,较之前实现了质的飞跃。虽然如此,小鹏汽车存在的规模掣肘问题依旧严重。

首先,产能交付跟不上销量规模的增长。根据公开市场的数据来看,2024年9月份才破万台交付,10月就出现延期交付的情况,即便肇庆和广州工厂年产能提升至20-30万台,但相比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其产能规模仍可能存在上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另外,在关键的供应链环节,小鹏MONA M03使用的刀片电池,还是比亚迪提供的;小鹏MONA M03的电控系统,由一线供应商提供,自己只做了一些优化……在核心供应链上依赖外部厂商,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交付,进而限制规模扩张。

其次,小鹏以智能化下沉A级车市场,同样面对诸多巨头的狙击。仅以比亚迪为例,2024年比亚迪就推出了诸多荣耀版车型,各车型增配降价,秦PLUS EV荣耀版起售价,直接下探至10.98万元,这无疑会对小鹏造成巨大的外部压力。再考虑到吉利、奇瑞、长安等巨头在该价格段也有重兵把守,比如吉利的中国星系列,奇瑞山海系列、长安深蓝等等,小鹏实际面临的压力只会更大。

放在智驾领域来说,这种规模体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小鹏汽车在数据量上也落后“友商”一大截,而数据量的差距最终会制约算法的迭代速度。毕竟,智能驾驶的本质还是“数据喂养的战争”,小鹏汽车的“小而美”路线,在比亚迪、吉利等巨头车厂的“数据洪流”面前显得很单薄。

特斯拉:鲶鱼效应下的变量

作为搅动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变量,特斯拉FSD的入华,或将再度成为搅动国内智驾市场的“鲶鱼”,引发新一轮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竞争和比拼。

从技术层面来看,特斯拉FSD入华将填补国内高端智能驾驶的市场空白,与华为等高科技公司形成分庭抗礼的态势,并对其他车企形成“挤压”和示范效果。过去几年,国内搞智驾的虽然名义上有一堆公司,但真正有实力做到高端智驾的,算来算去只有华为可以排得上号。但如今随着特斯拉FSD的入华,华为所谓一枝独秀的局面,将面临全新挑战,国内高端智驾格局也将重新排座次。

从市场层面来看,中国本土市场对特斯拉智驾的不同态度,复杂的上下游生态环境,都将成为考验特斯拉适应能力的重要外部诱因。与本身就扎根本土的一众中国品牌不同,特斯拉入华,国内各方对其的态度不一。从监管层面来说,国家是保持着审慎积极的态度,引导特斯拉按照中国法律,来推进智能驾驶的发展;从进入市场早晚和对产业熟悉度来说,特斯拉FSD入华较晚,本土化数据积累不足,对中国路况不清楚,特别是中国道路复杂度远高于欧美,这可能会影响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推进速度。

另外,特斯拉在海外推行的定价选装策略,或与本土的消费者观念完全不同,考虑到其高达6万元的选装费,可能一般中国消费者并不一定能接受。再加上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正在考虑将“智驾”打包一块儿销售给用户,这种“订阅选装”的模式,恐怕在国内市场并不好推动。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封闭生态”难以适应中国车企的“合纵连横”(如比亚迪与地平线、Momenta的合作、华为与赛力斯、奇瑞、长安的合作)。

比亚迪的“核武器”:规模、数据与全产业链碾压

比亚迪的智驾战略,本质是比亚迪用制造业的“工程化能力”颠覆科技公司的“理想主义”。从目前来看,比亚迪有两大杀手锏,正在重构行业规则。

400万辆车云数据库:算法迭代的“永动机”

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比亚迪已搭载L2及以上智驾系统的车辆超400万辆,并以每月50万辆速度还在继续增长。如此海量的数据涵盖了各种驾驶场景、路况和用户驾驶习惯等信息,能让算法学习到丰富多样的特征和模式。

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过1100万台,其中超过40%的车型,都搭载了L2及以上的驾驶辅助。每天都有上百万比亚迪用户在使用,覆盖从城市到乡镇,从日常到极端等多种场景。相比之下,华为ADS装机量不足50万,小鹏仅40万。在数据规模决定算法高度的今天,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将海量行车数据转化为决策优化,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垂直整合下的成本屠刀:将智驾砍到3000元级

比亚迪通过自研芯片(征程系列合作)、域控制器、传感器,将城市NOA硬件成本从8000元压至3000元级。比亚迪自主研发芯片,避免了从外部采购芯片时供应商的加价以及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并且还能根据自身智驾系统的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提高芯片性能和兼容性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

随着比亚迪汽车销量的增长,自研芯片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大规模生产进一步摊薄了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例如,其毫米波雷达成本已降至百元级别,仅为市场价的1/3。这种“成本暴力”让友商望尘莫及——华为依赖英伟达Orin芯片(单颗成本超3000元),小鹏的XNGP系统单车成本仍超万元。另外,由于算法自研,比亚迪减少了外部的授权费用,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算法。

行业变天:谁将出局,谁被重塑?

从行业来看,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战略,正在触发中国汽车产业的链式反应,对各路参赛的选手产生深刻影响。

外资车企的至暗时刻:成本与数据的双重绞杀

外资车企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建立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中灵活性不足。例如大众汽车,虽有“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但转向本土供应商仍面临诸多挑战,难以像中国本土车企那样快速实现供应链的本地化和优化,同时外资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投入巨额资金,但成果不尽人意。

如大众集团的智能化软件开发问题不断,奥迪新车型多次因软件延期影响上市,导致成本增加。德系、日系品牌的中低端燃油车,更是面临绝境。在面对中国车企激烈的竞争时,外资车企不得不降低价格,但由于成本控制难度大,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如日系车本田、日产打起“价格战”,但销量未增反降,还拖累了品牌价值和利润。

相比之下,比亚迪直接将高速NOA下探至10万元车型,而合资车企的L2方案成本仍超万元。更致命的是,外资缺乏本土数据积累,难以满足中国复杂路况的算法需求。在“无数据,不智驾”——这一铁律之下,大众、丰田等巨头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流失。

本土车企的生死抉择:全栈自研还是生态依附?

头部车企(如吉利、长安)被迫加速全栈自研,但研发投入压力巨大(长安宣布5年投资2500亿元);当然,对于“志不在小”的主车厂而言,全栈自研是必然的趋势,毕竟软件定义汽车的全新时代,没有软件算法的技术优势,等于丧失灵魂。但全栈自研之路有多艰辛,恐怕只有经历过自研的车厂知道,如何进行高水平的数据清洗,如何应对高昂的智驾预训练,如何确定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技术路线,都将是摆在这些车企面临的直接挑战。而对于一些尾部品牌而言,它们选择直接转向华为生态求取生存机会。

对国内车企冲击最大的可能要数中小车企了。因为比亚迪的“成本屠刀”,对它们而言无异于屠杀。倘若跟进自研,亏损只会继续扩大;倘若采用外部采购,难免出现产品同质化的局面,面对价格战根本无力招架。不难预见,随着比亚迪等各路巨头的再次发力,国内智驾乃至整个智能汽车市场都要变天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