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链龙头立讯精密,遭遇“黑天鹅”?
今日早间,特朗普正式宣布 “对等关税” 措施,对部分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中日韩、欧盟等均受影响。全球市场风声鹤唳,纷纷大跌,A/H 股市场也未能幸免,一度低开。
其中,涉及全球生意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赛轮轮胎、匠心家具、春风动力等股价纷纷大跌,引发不少圈友们的热议。
鉴于不少小伙伴对立讯精密比较关注,所以今天的文章,证星研究院将结合机构研报和“问小巴”工具,分享一些我们对立讯的简单看法。
以下为主要内容:
一、立讯精密大跌的核心逻辑
关税冲击直接命中业务命脉
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国海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美国40%的进口货物来自中国。其中中国对美国的消费电子出口额达960亿美元。美国政府提高关税,消费电子行业或最易受到影响。
立讯作为苹果供应链核心企业,其AirPods、iPhone组装等业务依赖对美出口。若美国对华关税提升至60%左右,其成本将直接增加,而低毛利率环境下已无让利空间。
产业链地位决定议价权差异
苹果作为品牌方掌握定价权,可通过转移订单、要求供应商分担成本等方式转嫁压力。而立讯等代工厂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较弱,需承担更多成本压力。
研报指出,品牌消费电子板块在2018-2023年毛利率仅为6%,进一步压缩空间有限。
二、苹果VS立讯:区别几何?
三、54%关税冲击推演
直接杀伤链
成本穿透:假设美国对华加征54%关税(此次新增34%),若按立讯2023年对美出口约700亿元(占营收30%)测算,新增关税成本约238亿元,相当于2023年净利润的117%。
这意味着关税成本超过全年净利润,这意味着如果不在美国直供,就没有做美国业务的必要。但考虑到美国加州也有立讯工厂,实际影响不至于全部计提。
毛利率崩塌:立讯2023年毛利率仅11.58%,若全额承担此次加征关税,对应业务毛利率将转为-22.42%
应对路径困境
转口贸易失效:美国海关严查原产地规则,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组装路径已被封堵;
美国建厂悖论:人力成本:美国工人时薪约30美元,是中国大陆的6倍;
盈亏平衡测算:需产品溢价超50%才能覆盖成本,与苹果压价策略冲突。
四、果链困境的本质矛盾
叠加关税压力后,果链企业面临:
1."不可能三角"凸显
保利润:毛利率已触底,无力让利;
保份额:转移产能需2-3年周期;
保创新:研发投入受成本挤压。
2.苹果核心竞争力的潜在威胁
若供应链成本飙升导致:
提价:iPhone均价已达934美元,继续提价可能重蹈2018年销量下滑覆辙(当时iPhone X提价致销量降15%);
降质:与库克"不卖垃圾"原则冲突,可能重演蝴蝶键盘门事件(2015年MacBook质量问题导致20%返修率);
转移产能:印度工厂目前仅能承接7%的iPhone产能,且良品率比中国低15个百分点(行业数据)。
五、投资视角:风险与机会
苹果与立讯的博弈本质是全球化红利消退下的利益再分配。
立讯的护城河考验
技术壁垒:苹果Vision Pro等新品仍依赖立讯精密制造工艺;
成本控制:段永平指出苹果供应链"实际成本比任何同行都低",短期难以替代;
缓冲时间:分析师预测苹果至少需要3-5年培育新供应链。
短期避险逻辑
立讯股价短期承压,需关注其海外产能扩张进度及苹果订单稳定性。
苹果若成功转移产能并提价,或能消化部分成本,但也得结合消费电子行业实际需求。
长期结构性变化
立讯需向芯片封装、汽车电子等高壁垒领域延伸,降低对消费电子的依赖。
政治风险变量
特朗普政策面临法律挑战与中期选举压力,若民主党重掌国会可能部分推翻关税措施。但中美科技脱钩趋势难逆转,供应链重构仍是长期主题。
六、总结:
芒格视角:"宏观是我们必须忍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立讯当前需证明其供应链不可替代性,而投资者需权衡政治风险与产业规律。苹果供应链再平衡或成必然,但速度和烈度取决于大国博弈的戏剧性发展。
证星研究院认为:
这次加关税果链已经没有让利空间了,立讯精密Q3财报的净利率才5.52%,苹果要么提价要么降质(从苹果价值观不可能),供应链的重构会耽误供应链配合苹果新品开发,干的是苹果的核心利益。
虽然短期对立讯影响也是相当之大——过去建厂变成了沉默成本,但折旧持续,产能利用率也会下去影响净利率。
最终,立讯自动化程度高的产线会转移至美国,转移不了的,美国消费者和苹果的净利率将共同负担这个关税成本。极限压榨供应链最终会毁了供应链,也会毁了链主。
不妨感受一下:供应商无利可图,就负担不起有资质的工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就更甭提了。于是质量、交货一日不如一日。
因为无利可图,供应商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屡次督促整改也如同耳边风。等链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过晚,一个好端端的供应商就这么给毁掉了。表面上看,公司得到降价,一年能省百把亿人民币;但本质上,质量问题、交货问题却让一帮采购员、工程师疲于奔命,一年的成本有多少,有谁敢去计算?
在硅谷,一个工程师的成本一年动辄一二十万美元。买卖双方的关系得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让供应商赔本的买卖绝对不是好买卖。羊毛出在羊身上,买方迟早都要付出代价。
当下,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重塑产业链的算盘已与商业规律背离。中国消费电子供应链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人工成本,更在于工程师红利、产业集群效率等生态协同。时间大概率是站在我们这一边。
注:此次关税措施,大概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豁免,实际落地情况或大有区别。超极端假设不妨考虑计提美国业务,再算算账。
参考研报:爱建证券《美国关税调整加大消费电子不确定性》
PS:本文仅为观点分享,不做投资建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