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发布自研芯片,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雷军在微博发文称,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SoC芯片,名字叫玄戒O1 ,即将在5月下旬发布。”
人民网高度评价称,最近一年,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国产芯片等领域接连带来突破创新。这证明了,只要坚定实干,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只要奋起直追,后来者永远有机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玄戒O1是SoC芯片!
SoC芯片集成了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RAM(内存)、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导航定位模块等多个功能模块。
它是系统级芯片,不是什么影像芯片等。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手机SoC芯片有华为麒麟9000系列芯片,高通的骁龙8系列芯片,三星的Exynos芯片,联发科天玑芯片,以及苹果的A系列芯片。
十年蛰伏,蜕变之路
回溯小米的造芯历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
雷军其实早早就布局了自研手机芯片之路,无奈坐了“十年冷板凳”。
这也是为什么雷军发微博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此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单,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2017年,小米发布首款自研SoC—澎湃S1,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个推出自研手机芯片的厂商。
但由于性能和工艺限制,S1没能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后续计划也被迫搁置。澎湃 S2多次流片失败,让小米的自研 SoC 遇到重大挫折。
面对挫折,小米选择转向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细分芯片领域,比如影像、快充和电源管理。
从2021年的澎湃C1 影像芯片,到2023年的澎湃G1电源管理芯片,这些“小芯片”虽不显眼,却一步步积累了宝贵的研发经验。真正的转折是2021 年,小米成立芯片设计子公司“玄戒技术”。
由前紫光展锐 CEO 曾学忠领军,研发团队据说超过千人。
2024年底,北京卫视曾报道小米已成功流片3nm 手机芯片,外界普遍认为“玄戒 O1”就是这项成果的正式产品。从财务层面来看,小米在芯片上也下了大力气。
2024 年财报显示,小米研发投入达到241亿元,同比增长25.9%,芯片研发被明确列为三大核心技术方向之一。
虽然玄戒O1的市场反馈还有待验证,但它的发布,毫无疑问为国产高端手机芯片撕开了一道缺口。
至此,在国产半导体领域,小米与华为海思正以截然不同的路径书写技术突围的篇章。小米通过十年技术沉淀实现芯片工艺跃迁,华为海思则在制裁重压下完成产业链重构,两者共同勾勒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图谱。
制裁下的产业链重构
与小米不同,面对美国四轮制裁,华为海思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
2024年AWE展会上,海思首次以“使能万物互联”为主题亮相,发布覆盖消费电子、智慧家庭、汽车电子三大领域的解决方案,标志着其从单一芯片设计向全场景技术赋能的转型。
芯片备货与国产替代
在制裁升级前,海思紧急囤积7nm/5nm芯片,并启动14nm以上成熟制程的国产替代,电视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85%。
麒麟9000S芯片采用堆叠封装技术,通过架构优化实现5G性能回归,Mate 60系列因此成为“国产供应链标杆”,CPU性能超越骁龙888。
2024年,海思进一步凭借Pura 70与Mate 70系列的市场爆发,在中国高端智能手机SoC市场强势回归。
据Counterpoint《2024年Q4全球智能手机SoC营收与预测追踪报告》显示,海思以12%的营收份额稳居全球前三。
生态重构与垂直整合
海思推出鸿蒙OS+方舟编译器,构建独立于安卓的应用生态,开发者数量突破600万,鸿蒙设备超8亿台。同时,海思从芯片设计延伸至封测环节,与长电科技合作建成4nm芯片封测产线,并将安防芯片技术向医疗、工业领域迁移,IPC SoC芯片在智慧城市项目中标率达42%。
场景拓展与技术溢出
汽车电子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25%,MDC智能驾驶平台累计出货超百万套;昇腾910系列AI芯片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昇腾910C已实现量产交付,推动国产算力硬件与国际主流产品抗衡。
两种路径,同一目标
从市场表现看,小米与海思形成差异化破局合力:小米通过“渐进式创新”推动芯片快速落地,海思则以“生态+高端产品”在制裁下逆势扩张。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安卓高端SoC市场中,海思营收份额同比激增88%,而小米凭借3nm芯片技术突破,正加速向高端市场渗透。
两者共同打破了高通、联发科的长期垄断格局,为国产半导体产业注入双重动能。
机构解读
东吴证券表示看好自主可控趋势下,设备&零部件国产替代加速。
1)先进逻辑/存储厂商持续扩产,叠加先进制程设备继续突破放量,看好逻辑&存储厂商扩产带来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需求上升;
2)国产半导体设备商均开启平台化布局,看好半导体设备公司平台化加速,不断拓宽产品种类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
3)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仍有较大空间,看好半导体设备公司差异化竞争,国产替代逻辑仍然生效;
4)受益于AI芯片浪潮加速,看好下游封测设备起量,特别是测试设备国产化进程顺利,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放量。
万联证券认为,2024年半导体板块整体业绩回暖,今年一季度延续复苏态势。
今年一季度集成电路制造、模拟子板块扭亏为盈、其余子板块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
主要是在终端复苏、AI算力建设及自主可控拉动下,及材料、先进封装、等细分行业需求有所提振,半导体行业整体有望迎来向上周期。
总体来看,半导体与芯片的关系,正如“原油”与“塑料制品”。前者是核心原材料,后者是高附加值产品。要解决我国“卡脖子”难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夯实高纯度材料基础,也要强化先进设计与制造能力。只有“原料+成品”都能自主可控,才能真正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文内容来源于券商研报,媒体报道、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