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游戏显卡到AI生产力,英伟达市值接近英法两国GDP总量
当地时间7月10日,美股市场见证了历史性时刻——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股价在盘中交易中一度飙升至每股164.50美元,总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首家达成此壮举的上市公司。
英伟达的市值飞跃,与全球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密不可分。作为GPU(图形处理器)技术的全球领导者,英伟达的产品已成为训练大型语言模型、支撑云计算平台的核心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英伟达在全球高性能AI加速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90%,其A100、H100及Blackwell系列芯片成为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的“标配”。
最新财报显示,英伟达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39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00%,占总营收的89%。市场分析师指出,生成式AI的“黄金浪潮”正推动全球对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需求激增,而英伟达凭借技术壁垒和生态优势,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超越发达国家GDP,科技巨头改写经济格局
4万亿美元市值是什么概念?这一数字已接近法国、英国2024年的GDP总量,甚至超过德国、巴西等国的股票市场总市值。英伟达的崛起,不仅重塑了科技行业的竞争版图,更凸显了单一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市场坚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而英伟达无疑是最有可能在此番‘淘金热’中受益的企业。”美国盈透证券首席市场策略师史蒂夫·索斯尼克如此评价。自2022年底ChatGPT引爆AI浪潮以来,英伟达股价累计涨幅已超1000%,2025年年内涨幅达22%,成为标普500指数中权重最高的成分股之一。
尽管风光无限,英伟达的未来并非坦途。2025年初,受中国AI公司DeepSeek推出低价模型影响,市场一度担忧AI基础设施投入放缓,英伟达股价短暂承压。此外,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政策也对其中国业务造成冲击——此前中国市场占英伟达全球营收的四分之一,2024年销售额达170亿美元。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生态内部。近期,英伟达的重要客户OpenAI被曝使用谷歌自主研发的TPU芯片为ChatGPT提供算力支持,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在加速自研芯片进程,试图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与此同时,量子计算的潜在颠覆性风险如影随形,尽管英伟达宣称该技术成熟仍需10-15年,但业内专家认为其突破可能早于预期。
面对挑战,英伟达宣布将在德国建设全球首个工业AI云设施“AI工厂”,配备1万张Blackwell GPU,并联合西门子、Ansys等软件厂商推动AI在制造业的应用。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传统数据中心将向“AI工厂”转型,未来这些设施将像发电厂一样生产“智能通证”,为各行各业提供动力。
机构投资者对英伟达的长期前景仍持乐观态度。花旗银行将目标价从180美元上调至190美元,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更给出250美元的华尔街最高目标价,对应市值近6万亿美元。伯恩斯坦报告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英伟达GB200机架出货量将达1万台,全年AI服务器产值有望突破30亿美元。
英伟达的市值突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AI技术重塑全球经济的缩影。从芯片设计到数据中心,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技术,英伟达正以“十年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为蓝图,引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从卖游戏显卡到“AI霸主”的进化史
当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时,全球科技界为之震动。这家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普里姆于1993年在加州车库中创立的公司,用32年时间从图形芯片设计商蜕变为全球AI算力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技术颠覆与商业智慧的传奇。
英伟达的起点充满荆棘。1995年,公司首款产品NV1芯片因技术超前且兼容性差遭遇市场冷遇,几乎耗尽红杉资本2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为生存,公司裁员至30余人,甚至濒临破产。转折点出现在1997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128位3D处理器Riva 128,凭借对微软DirectX接口的支持,四个月内销量突破百万台,一举奠定图形加速技术基础。
1999年,英伟达发布全球首款GPU(图形处理器)GeForce 256,首次定义“GPU”概念,将3D渲染从CPU手中夺回。同年,公司以每股12美元的价格登陆纳斯达克,市值仅2亿美元。此时,英伟达的标签仍是“游戏显卡公司”。
2006年,英伟达推出CUDA并行计算架构,这一决策被黄仁勋称为“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转折”。CUDA允许开发者用高级编程语言编写GPU通用计算程序,将GPU从图形处理器变为“高性能并行计算单元”。尽管初期因投入巨大遭华尔街质疑,但CUDA的潜力在2012年彻底爆发:AlexNet深度学习模型在ImageNet竞赛中夺冠,其训练依赖两块英伟达GPU,首次证明GPU在AI领域的颠覆性价值。
此后,英伟达逐步构建起CUDA生态壁垒。截至2025年,全球超500万开发者使用CUDA平台,95%的AI训练任务依赖其工具链。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CUDA不是软件,而是一场‘计算革命’,它让英伟达从硬件供应商升级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提供商’。”
2016年,英伟达向OpenAI捐赠首台AI超级计算机DGX-1,黄仁勋留下名言:“为了计算和人类的未来,我捐出世界上第一台DGX-1。”这一举动奠定了英伟达在AI革命中的核心地位。2020年,Ampere架构GPU(如A100)发布,算力较前代提升20倍,成为大模型训练的“标配”。2022年,Hopper架构H100面世,专为大规模AI优化;同年,ChatGPT引爆生成式AI需求,英伟达全年股价涨幅超200%,市值突破万亿美元。
2025年,英伟达的Blackwell架构GPU(如B100/B200)集成万亿晶体管,支持多模态AI训练,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据Bernstein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GB200机架出货量将达1万台,全年AI服务器产值预计突破30亿美元。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占比已达89%,成为绝对核心。
7月9日,英伟达股价盘中冲高至164.42美元,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越微软、苹果登顶全球。这一数字相当于法国2024年GDP总量,也接近标普500指数中市值排名靠后的214家成分股总和。
黄仁勋的身家随之飙升至1430亿美元,距股神巴菲特仅差10亿美元。分析师Ananda Baruah甚至给出250美元目标价,对应市值6万亿美元。但市场也充满警惕:若AI应用落地不及预期,或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英伟达的“算力神话”可能面临考验。
从1993年车库中的三个年轻人,到如今掌控全球AI算力的“隐形帝国”,英伟达的崛起印证了黄仁勋的信条:“算力是新的石油,而英伟达是钻井平台。”在AI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这家公司已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正如黄仁勋在GTC 2025大会上所言:“所有移动的东西都将由机器人驱动,下一个领域将是汽车。”在这场科技竞赛中,英伟达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