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打钱催生背后:把“人口”当“基建”的时代来了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
中国政府多年来最大规模“投资于人”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终于揭晓。养育0—3岁婴幼儿的家庭可领取育儿补贴金,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育儿补贴的新闻推送刚划走,屏幕那头的杭州宝妈已切到电商购物平台:奶粉、早教投影仪、三亚亲子酒店,一键三连。她把截图甩进宝妈群,“就当响应国家号召,顺手拉动内需。”
这不是段子,而是一张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账本:不分孩次,只要未满三岁,从今往后每年都会有一笔固定现金打到卡里。从影响上看,预计2025年生育补贴总额为1200亿元左右,有望提振消费约0.16个点,推动未来几年内生育率止跌企稳。
人口经济学家、携程CEO梁建章公开发文表示,“给育儿家庭大规模发钱,短期内会增加婴幼儿用品的需求,而长期则会增加对电器、汽车、房屋、教育、通信、旅游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额外增加的需求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机会。长期看,人口的增加能够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01
从“省钱”到“发钱”:一次范式革命
过去十年,各地在鼓励生育的实践中,尝试过减税、延长产假、赠送托位等多种方式,这些举措虽有积极探索,但实际效果相对有限。减税本质上是减少人们的支出,而补贴则是直接增加人们的收入,看似细微的差别,却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消费心理影响。
相关研究数据也显示,中低收入家庭对于现金形式的支持,在消费意愿上要明显高于对税收优惠的反应。简单来说,同样金额的支持,直接发放到账户中,比通过税收优惠体现,更能转化为育儿过程中的实际消费,比如用于购买奶粉、尿布等婴幼儿用品。
02
钱流向哪里?一份家庭支出速写
育儿相关支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阶段,七成预算流向口粮与尿裤,母婴店最先感知温度;
• 第二阶段,早教机、绘本、玩具占比抬升,相关产品的订单量甚至让生产厂家的排期变得十分紧张;
• 第三阶段,亲子酒店、旅拍套餐开始出现在购物车,旅游平台悄悄把“两大一小”标签放到了首页。
“现代社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孕产相关费用,到孩子出生后的奶粉、纸尿裤、教育等各项开支,每一项都让家庭倍感压力。育儿补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为父母养育孩子提供了支持,为孩子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杨凡说,育儿补贴体现了国家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态度,体现了对家庭育儿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这样的支持更加重要。
03
商业暗流:从“母婴店”到“全生命周期”
补贴落地的48小时内,婴童指数涨了,但真正的故事在板块之外:
• 家电厂推出“母婴专款”洗碗机,主打洗奶瓶也洗玩具;
• 车企把奶瓶加热功能写进配置表;
• 通信运营商上线“宝宝云相册”,免费赠送成长存储空间。
一位消费研究员说,当0—3岁这条赛道被资金、人才、技术一起盯上,会倒逼整条供应链升级,“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黄炜认为,育儿补贴作为一项激励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但要从根本上提升生育意愿,还需将其纳入全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体系。生育养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涉及从孕期到老年阶段的多个环节。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04
券商观点
中信证券指出,这一国家级政策的落地,标志着生育补贴从“地方试点探索”升级为全国性制度安排,整体体现“民生为大、务实可行”的政策导向。方案赋予了财政实力强、人口流入多的省份更大自主权,鼓励其结合本地需求额外增加补贴。投资建议上,推荐乳制品、母婴连锁、婴幼儿用品、产后护理服务四大领域。
华西证券认为,未来地方育儿补贴政策在国家补贴的指引下有望持续出台,短期看,育儿补贴直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提振生育意愿,下沉市场更加受益,利好母婴消费品(母婴零售渠道商、母婴用品品牌商及制造商、儿科药品制造商等)、月子中心;长期需配套托育、教育等政策,利好早教及少年培训机构。
内容来源于券商研报,媒体报道、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