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IPO强一股份还有哪些“拦路虎”?
资本并非万能药
作者:闻道
编辑:李然
风品:俊逸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IPO是一场实力大阅兵,价值亮点与漏洞短板会一并放大。
上月末,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强一股份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已更新为“已问询”。身披探针卡龙头光环,上市来到关键节点自然吸睛。
只是从客户依赖、产能规划,到对赌协议、股份代持,面对一些“拦路虎”考题如何释疑、好过关么?
1
大客户依赖与关联交易疑云
先看经营层面,作为国内唯一跻身全球探针卡前十的企业,受益国产替代东风,强一股份近年业绩突飞猛进。客户覆盖包括展讯、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等370余家产业核心参与者,股东名单中亦闪现华为旗下哈勃科技的身影(持股6.4%)。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从2.54亿元跃至6.41亿元,净利从1562万元飙涨至2.33亿元。
不过若细观,并非无懈可击:如2024上半年,净利润仅4084.75万元,下半年则猛增至近2亿元。亮眼数据背后,潜藏着对大客户“B公司”的过重依赖以及关联交易疑点。
据招股书,2024年强一股份对B公司直接销售额达2.24亿元,占营收34.93%。2022年至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62.28%攀至81.31%,集中度逐年加剧。这种大客户深绑,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成本控制、显示了行业认可度,一方面需警惕市场话语权降低、削弱综合抗风险能力。
尽管这有行业特性因素,可从招股书列举的多家同业可比公司看,FormFactor公司2024年度前两大客户收入合计占比33.5%。中华精测报告期内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为 28.25%、17.04%和 14.54%。相较B公司34.93%的占比,强一股份对大客户的集中依赖度肉眼可见。
供应商方面同样有类似烦恼。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6,663.80 万元、5,221.34 万元和9,817.61 万元,占采购总额比达49.14%、40.19%和 60.67%。
其中,关联方“南通圆周率半导体”的身影引人注目。公开信息显示,圆周率由强一股份实控人周明控制,成立于2021年4月。2022年便一跃成为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达2756.98万元,占采购总额的20.33%。
2023年与2024年,相关采购额为1692.55万元、1240.42万元,占比13.03%、7.67%,虽然持续下行,却仍为公司前五大供应商。
对此,强一股份解释称,转向圆周率采购PCB等产品是出于供应链安全及快速交付考量,因“中国大陆仅有少数内资企业可实现半导体测试板快速交付”。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该解释解开了外界一些疑团,却未能完全清晰阐明为何必须通过关联方采购,而非直接合作。更耐寻味的是,招股书对关联交易定价仅模糊表述为“参考市场价格”,透明度不足容易加深市场疑虑,引发对业绩成色、交易公允性、有无利益输送的质疑。
根本而言,强化合作地位、市场话语权,还是要研发打底。2021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为1999.25万元、4604.11万元、9297.13万元、7,853.73万元,占营收比为18.21%、18.12%、26.23%、12.25%。2024年不仅同比下滑较大、且低于行业可比均值。虽有利于当期盈利表现,却需防范后续创新力度不足,削弱未来竞争力、成长性。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认为,随着国产替代概念的持续升温,当前行业竞争已进入“无研发不竞争”的白热化阶段,强一股份虽有龙头先发优势,可行业高迭代属性决定了大浪淘沙不进则退,企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正快速收窄,优势可能很快就变成劣势。想要久立潮头,考验战略精准度、实操高效性。
2
存货及跌价准备连增
12亿产能扩张激进不
审视募资用途,拟募15亿元中12亿元计划将投向南通探针卡研发及生产项目,该项目拟通过新建生产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引进光刻机、电镀设备、匀胶显影机等先进生产设备,进行2D MEMS探针卡、2.5D MEMS探针卡及薄膜探针卡的产能建设。
根据计划,公司将新增2D MEMS探针卡产能1500万支探针、2.5D MEMS探针卡产能1500万支探针,以及薄膜探针卡产能5000张。
做大做强之心溢于言表,也对资本胃口。考量在于,2022年—2024年,强一股份2D MEMS探针卡产销率分别为79.25%、78.40%、81.84%,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期间总销量为393张、541张、799张,而扩产计划中的5000张产能,是现有销量的数倍,是否步子太大了些?一旦后续去化不利、衍生风险又知多少呢?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强一股份存货规模相对较大,各期末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8310.41万元、9322.23万元、11004.30万元,跌价准备为1063.16万元、2007.88万元、2517.02万元,均保持连增态势。
其中,原材料和半成品是跌价准备最多的,2024年原材料的跌价准备为1742.00万元,半成品为476.45万元。同时,存货周转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2.42次/年、2.16次/年、2.42次/年,行业平均值为3.35次/年、2.77次/年、3.13次/年。
客观而言,作为连接晶圆制造与芯片封装的重要环节,探针卡直接影响芯片的良率和制造成本,在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强一股份凭借自主研发的2D MEMS探针卡和薄膜探针卡,成功打入高端市场。同时,还积极布局存储领域,已成功研制面向HBM技术以及DRAM、NAND Flash的2.5D MEMS探针卡样卡,实力不容否认,也确实吃到了红利。
然而,市场唯变不变,越是形势大好越要居安思危。行业分析师王婷妍指出,探针卡行业较窄,竞争激烈,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以及客户需求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对公司新增产能的消化带来挑战。扩产过于激进无疑一场豪赌,会引发资金占用加剧、毛利率承压,以及行业周期性风险叠加等问题,个中取舍值得强一审视。
3
从对赌协议到股份代持
再看资本层面,对赌协议、IPO前股东减持及股权代持历史,也是IPO征途上绕不过的“暗礁”。
招股书显示,自成立至今,强一股份获得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丰年资本、哈勃投资、元禾璞华等。
期间,强一股份股权结构经历多次调整。如2021年6月,新沂强一和刘明星分别将其持有的部分注册资本转让给哈勃科技;2022年2月,周明将持有的部分注册资本分别转让给了凯腾瑞杰、松川科技。当年5月,周明、刘明星、徐剑及Ondine等股东相继进行股权转让。2024年,新沂强一再次将部分注册资本转让给朗玛七十三号和朗玛七十四号。同年8月,苏州毅强、南钢星博、复星奥来德等股东也出售部分强一股份股权。
引进新股东的过程中,强一股份曾与多家资方签订了涉及对赌条款的特殊权利协议,主要包括优先转让权、优先购买权、最惠国待遇、董事席位、回购安排、优先清算权、反稀释权等特殊权利。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方权益,也对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如2023年3月,与哈勃科技、丰年君和等股东签署《股东协议之补充协议》,明确约定所有涉及发行人的特殊股东权利自协议签署之日起终止,且视为自始无效。涉及公司方股东的特殊权利,则在公司递交上市申请文件前自动终止。不过若公司未能成功上市,相关条款将自动恢复效力。
具体来看,若强一股份上市申请被不予受理、终止审查、未获审核通过或核准,或因其他原因未能成功上市,相关特殊股东权利条款将自动恢复效力,并视为自始有效。这一安排可能对公司未来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稳定性带来潜在风险。
对此,强一股份也坦言,若触发特殊股东权利恢复效力的条件,可能导致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管理层的稳定性和日常经营的连续性。上述条款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证券从业人员对首财表示,对赌协议及其特殊权利条款在拟上市公司中并不罕见,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尤其IPO审核趋严背景下,若未能如期上市,相关条款的恢复可能对公司和投资者造成双重打击。
招股书显示,多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增长近10倍。然即便如此,一些股东仍选择离场。如递表的几个月前,新沂强一、苏州毅强等股东将持有股份转让给了其他战略投资者,其中苏州毅强还直接清仓了公司股票。IPO临门一脚时减持、是否显得蹊跷,出于何种考虑?看空公司前景么?
股权代持方面,强一股份成立于2015年8月,成立之初共有21名员工,出于“保证公司团队的稳定性和决策流程的便利性,以及出于简化工商登记手续的需求”的目的,周明、刘明星、徐剑分别代持了部分初创员工的股份,王强则代持了刘明星和徐剑及其代持的股份,因此最终工商登记显示仅有周明和王强两人。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成立两个月就又发生一起股权代持。2015年10月,孟凡辉由于“看好公司发展”,出资10万元获得对应注册资本,出于“便于办理工商登记手续”考虑,约定该部分股权由周明代持。2020年8月,周明、王强的股权代持被还原,上述代持关系也被解除。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表示,尽管代持已清理完毕,但IPO审核中,此类历史问题容易引发监管对股权清晰度及合规性的追问。
4
国产替代加速
高端升级先锋野望
更多期待才有更多要求。站在行业视角看,强一股份需要快速完善自我,进一步强化头雁作用。
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迭代演进,封装测试环节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探针卡作为晶圆测试核心载体,必须满足更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包括更高的测试精度、更快的检测效率、更强的稳定性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匹配先进制程的严苛需求。
TechInsights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51亿美元,预测2029年将增至39.72亿美元。其中,2024年中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3.57 亿美元,同比增长69.17%,占比接近全球的15%,然而国产厂商份额占比却不足5%,大部分市场长期被境外厂商主导。
对强一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探寻其一路成长的密码,正是吃透了国产替代的东风。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将集成电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硬件环节的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强一股份,发展脉络清晰:初期以悬臂探针卡为主,逐步拓展垂直探针卡。2017年,成立研发部门,强化设计制造能力,同时前瞻性布局MEMS探针及探针卡技术研发。
随着美国产业限制,国内对技术自主可控与供应链安全的重视度空前提升,强一股份业迎来爆发期。2020年4月成为重要里程碑,公司首次实现自主2D MEMS探针及探针卡的量产,并于当年完成批量交付。2021年,其2D MEMS探针卡成功通过下游大客户验证。在探针卡这一晶圆测试“咽喉”环节,公司已布下一条覆盖 MEMS 与非 MEMS 的完整产品线,单卡装针量、耐电流值、使用寿命和针尖间距均刷新国内纪录。
招股书披露,强一股份已掌握24项核心技术,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71项。建立了自主的MEMS探针制造技术体系,拥有多条全流程产线,配备了光刻、激光刻蚀、电化学沉积等关键设备。客户群覆盖了展讯通信、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等头部芯片设计厂商。
行业权威机构Yole和TechInsights的数据一致确认,2023年强一股份已跻身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第九,成为首个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大陆企业,并在本土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能直接与国际巨头展开竞争。
梳理可见,强一股份也饱有发展韧性、拥有自我纠偏、前瞻布局的A面。所谓商场如战场,从没有永远的王者。若能借助此番上市,再次化身突围先锋,带领国产半导体业重塑协同生态、高端系统升级、真正撼动国际巨头地位,相信是包括首财君在内各界所喜闻乐见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资本并非万能药。从高端升级尖兵到系统生态搭建,从自身合规性到成长性,仰望星空的同时,强一股份还需日拱一卒、做透内力创功的“冷板凳”。不妨,就从破题一个个“拦路虎”开始。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