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拟清仓、澳洲联邦银行转股,杭州银行业绩向好,为何还留不住老股东?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邢莉
编辑 | 王亚静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日,城商行“优等生”——杭州银行率先披露半年度业绩快报,为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披露季拉开序幕。
数据显示,该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0.93亿元,同比增长3.89%;归母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达16.67%。
然而,靓丽的财报数据背后,杭州银行仍有暗流涌动。
就在业绩快报发布前夕,中国人寿宣布拟清仓所持5078.94万股杭州银行股份,彻底终结16年的财务投资;持有杭州银行股权长达20年的外资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同样退出股东队伍,业绩向好的杭州银行却留不住老股东。
「子弹财经」还注意到,在杭州银行近期披露的一份财务预算方案中,杭州银行2025年经营目标增速大幅下调,释放审慎信号。
1、股东变局,国寿、澳洲联邦银行投资落幕
7月15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拟在公告披露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杭州银行股份,合计不超过5078.943万股(含本数),即不超过杭州银行普通股总股本的0.70%。
(图 / 杭州银行公告)
若本次减持顺利完成,中国人寿将不再持有杭州银行股份,彻底退出杭州银行股东行列。
回溯历史,中国人寿与杭州银行的渊源颇深。
2009年,杭州银行增资扩股,中国人寿大举入股成为其重要股东。2014年通过协议受让的方式两次增持杭州银行,合计出资约16.35亿元。此后,随着杭州银行2016年在A股主板上市,股价逐步攀升,险资也开始逐步兑现收益。
杭州银行公告显示,自2021年起,中国人寿开启减持进程。
在2021年5月至11月期间,中国人寿首次二级市场减持杭州银行0.94%的股份,减持总金额为8.43亿元,持股数量降至2.29亿股。
2023年3月21日,中国人寿又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向杭州市城投集团转让了杭州银行2%的股份,减持1.19亿股,减持总金额为14.29亿元,持股数量降至1.10亿股,至此中国人寿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2024年8月,中国人寿再次抛出减持计划,截至当年11月,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约5930.28万股,减持比例为1%,减持金额约为7.7亿元。
在此次清仓式减持之前,中国人寿已经通过三次减持,合计获利30.42亿元。
无独有偶,此前不久,持有杭州银行股权长达20年之久的外资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同样退出了杭州银行股东队伍。
6月10日,杭州银行发布的一则关于股东协议转让股份完成过户登记的公告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公告显示,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3.296亿股股份,已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在中国结算公司完成过户登记,受让方为新华保险,此次交易总价达43.17亿元。
交易完成后,澳洲联邦银行退出杭州银行股东行列,而新华保险则以5.09%的持股比例成为杭州银行第四大股东。
「子弹财经」注意到,2025年以来,银行股延续去年上涨态势。有观点认为,作为财务投资者,逢高减持符合投资属性。然而老股东纷纷离场,让业界不禁疑问,城商行“优等生”杭州银行到底怎么了?
2、营收净利双增下:大幅下调经营目标,分红率不足30%
7月17日,杭州银行率先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成为A股首家披露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0.93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3.89%;归母净利润为116.62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16.67%。
截至2025年6月末,杭州银行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83%,不良贷款率仍然保持在0.76%,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整体来看,杭州银行的业绩整体向好。但是光鲜的财务报表背后,阴影亦在显露。
从过往业绩来看,杭州银行自2016年上市以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年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9年实现双增。
不过从近5年数据来看,尽管净利润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但营业收入的增长相对较为平缓,2023年为6.33%、2024年为9.61%,2025年上半年仅同比增长3.89%。
今年6月25日,杭州银行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其中一份《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及2025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引发业界关注。
在这份财务预算方案中,杭州银行2025年经营目标增速大幅下调,释放审慎信号。
从数据来看,杭州银行2025年的主要经营目标增速下调显著:其中,净利润预计增长8%左右,与2024年18.07%的增速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总资产预计增长6.1%左右,远低于2024年14.72%的增幅;营业收入方面,2025年甚至未设定增速目标。
(图 / 杭州银行公告)
事实上,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利率市场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普遍面临下行压力,杭州银行也未能幸免。2024年,杭州银行净息差1.41%,较上年下降0.09%。
拉长时间线来看,2020年至2023年,杭州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98%、1.83%、1.69%、1.5%,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通常而言,净息差收窄意味着银行在资产与负债业务之间获取利润的空间变小,这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构成长期挑战。
在资产质量方面,杭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呈现攀升态势。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1.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5亿元。
个人不良贷款余额23.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87亿元。其中,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尤为明显,其不良贷款余额为12.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9亿元。
(图 / 杭州银行2024年年报)
在公司贷款方面,杭州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尤为突出。
杭州银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仅为4.02%,但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5.06亿元,占全行不良贷款的比重高达35.23%,在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更是高达52.63%。房地产业不良率为6.65%,显著高于该行整体0.76%的不良率。
此外,近年来杭州银行的分红政策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在监管层持续强化分红预期影响下,在A股上市的头部城商行中,分红率大多维持在30%左右。
不过,与一些同行业银行相比,杭州银行的分红比例明显偏低。从2021年到2024年中期,杭州银行的分红比例分别为:22.41%、20.31%、21.44%、25.02%。自从2016年上市后,杭州银行已累计分红10次,其中,仅2019年公司现金分红比例为31.44%,其余年度现金分红均不超过30%。
分红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度的直观体现之一。长期低分红可能让市场对银行的盈利质量、资金使用效率产生疑虑。对于注重现金分红的投资者如长期价值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较低的分红比例可能降低其投资吸引力,导致部分追求稳定现金流的股东选择减持。
3、战略收官之年,管理治理双重挑战
「子弹财经」了解到,基于对外部环境的研判和对公司现状的分析,杭州银行曾制定2021—2025年战略规划,简称“二二五五”战略。
规划期间,杭州银行致力实现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的转型,深耕客户需求,多点发力,带动规模增长和业务结构优化;致力实现从“规模驱动”到“效能驱动”的转型,注重专业能力,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高效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董事长宋剑斌此前在致股东信中表示,2025年是杭州银行“二二五五”战略收官之年,更是新征程的起笔之处。但在此关键节点上,杭州银行高层管理、内控治理均面临挑战。
4月2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其辞职自辞职报告送达公司董事会时生效。
杭州银行表示,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同意,由公司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12月,虞利明获聘为杭州银行行长,并被提名为该行第七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核准其杭州银行董事、行长任职资格;同年6月,核准其副董事长任职资格。
虞利明的离职颇为突然,任职仅两年零三个月。他在杭州银行的任期原本应持续至2026年7月。
尽管银行随后发布公告解释其离职系个人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杭州银行高管、董事以及独立董事的辞职公告中,均会对任职期间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而虞利明的辞职公告中,并未按照惯例提到“感谢”二字。
目前,杭州银行尚未确定新任行长人选。
高层人事的变动,往往会对银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位有能力、有经验的行长对于杭州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银行行长这一关键人选不仅要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还要带领银行走好业务拓展与合规治理方面的“平衡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初,杭州银行上海分行领到一张百万元级别的大额罚单,七名责任人同步受罚。
(图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告显示,上海金融监管局决定对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罚款380万元。在这七项违法违规行为中,五项被认定为“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涉及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票据贴现等核心业务领域,反映出该行合规管理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
而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行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一项,则暴露出其内部治理的混乱。
据「子弹财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杭州银行共收到来自外汇管理局及金融监管局的5张百万元级别罚单。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此类事件不仅影响公司声誉,还可能导致监管评级下调、业务准入受限等长期后果。杭州银行需在战略收官之年,重塑内控文化,避免合规风险侵蚀转型成果。
整体来看,杭州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的成绩,显示出其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韧性。但国寿的清仓式减持、管理团队变动以及合规问题,也都给杭州银行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未来杭州银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新的战略阶段实现稳定发展,「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界面新闻图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