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电子IPO:超长“过会-注册”间隔背后,仍未跨过“三重门”
近日,上交所公开消息显示,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明电子)IPO注册生效,保荐机构是国泰海通证券。据财闻网了解,大明电子早在2024年2月便已经过会,但之后IPO始终未有实质性进展,直至近期才拿到批文。本次IPO,大明电子拟在上交所上市,拟募资4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大明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座椅调节系统等。公司产品具有种类多、结构复杂、定制化程度高等特点。
财闻网发现,大明电子目前存在业绩增速异常,而且毛利率招股书前后不一的问题。此外,公司一边大手笔分红一边还要募资补流,也被市场广泛质疑。而公司财务结构失衡和财务健康也存在严重问题,并引起了市场的诸多关注和监管的问询。这也成为阻碍其IPO进程的重要因素。漫长的等待不代表最终的成功,大明电子或仍需澄清多方关切和质疑来确保其最终能上市募资成功,否则即便注册生效,其发行定价仍可能因上述风险而被市场压价或缩减募资规模。
业绩增速异常引市场关注,毛利率两份招股书前后不一
作为一家目前热门赛道的公司,财闻网首先关注到了最近三年大明电子业绩增速异常的问题。按照最新招股书所示,2022-2024年,大明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和27.2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2.05亿元和2.82亿元。
其中,此前的上会版招股书所示,大明电子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同比增长31.37%;2021年度同比增长30.11%;2022年同比增长15.58%;2023年度同比增长25.34%;2024年度同比增长27.01%。过去5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21.88%。
而扣非归母净利润方面,2020年增长70.12%;2021年度增长50.58%;2022年度增长5.67%;2023年度增长37.07%;2024年度同比增42.63%;过去5年平均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达到了41.21%。也就是说,大明电子过去五年归母净利润年均增长速度要比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约20%。
据财闻网了解,像这种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的现象并不一定非常良好,背后也可能投射着一种“财务陷阱”。以大明电子来说,其净利润高增长部分建立在“放宽信用、提前确认收入”的基础上,盈利质量偏弱。而其大客户集中度偏高,长安汽车的订单是近年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或是主要原因。而其研发投入的不足,或也招致其未来增长的乏力。
而这种恶果或正在显现,最新更新的业绩报表显示,大明电子在连续多年保持业绩大幅增长之后,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增长幅度均出现放缓,实现营收12.43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65%和3.93%,与2022-2024年营收、扣非净利润的复合增速相比,2025年呈断崖式回落。
除了业绩增速异常的问题,财闻网发现,大明电子在此前的招股书上市稿和目前最新更新的两份招股书中,还存在一些记录数据上的差异,出现了主营业务产品毛利率数据对不上的情况,让人怀疑其信批质量是否存在一定问题。
如在此前的上会稿中,大明电子的主营产品驾驶辅助系统2022年度毛利率为25.71%,而在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其该项产品的毛利率变为了24.71%;此外,另一项主营产品智能光电系统的毛利率为22.36%,而在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该项产品的毛利率变为了21.36%。此外,另几项主营产品座舱中控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座椅调节系统也均出现了毛利率异常的现象,这些数据异常又集中出现在2020-2022三年内。
对此,大明电子解释称,是因会计政策变更、计算口径调整,但未详细说明具体调整内容。但据财闻网了解,这种不一致并非简单的数字误差,而是涉及会计处理口径变化,需要公司进一步披露调整依据、影响金额及合理性,若调整口径导致毛利率显著下调,可能存在前期利润虚假记录的嫌疑。
而且,此种情况下,或将明显影响大明电子的实际IPO进程,因为投资者难以判断毛利率下滑究竟是经营恶化还是会计处理变化所致,如果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甚至可能引发监管的进一步问询,此举或涉及公司财务造假方面的质疑。
大笔分红同时还募资补流,上市“圈钱”动机被质疑
按照IPO规划,本次大明电子计划募集资金4亿元,其中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其余投向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按其解释,其本次IPO以“扩产+补流”为核心,意在抓住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需求窗口,同步缓解营运资金紧张。
财闻网注意到,实际上自2024年2月过会之后,大明电子的IPO之路颇为坎坷,时隔17个月后才提交注册。而这段漫长等待的背后,是监管层对公司财务结构、治理机制与信息披露持续存疑、反复拉锯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在A股主板,过会后立即启动注册几乎是惯例,大明电子却成为近年罕见的例外。期间公司既未主动撤回,也未被否决,而是反复补材料、答问询,最终才在2025年7月16日递交厚达数百页的落实回复函,两天后获准提交注册。市场将其视为监管对“带病闯关”项目的从严缩影。
而这种监管从严肯定是有缘由的,目前大明电子存在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其高分红与融资并存的悖论就颇为引人关注。
按照招股书,IPO前夕(2019年至2022年)大明电子连续多年巨额分红,2020–2022年,公司累计分红2.53亿元,占同期扣非净利润的68.8%,特别是在2021年,公司一次性分红达1.92亿元,接近当年扣非净利润的80%。
而大明电子一边大额分掉利润,一边却又向市场募资补流。按照IPO规划,本次公司募投项目需要募资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这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更引发监管对其上市“圈钱”动机的质疑。
或许漫长的等待并非简单流程拖延,而正是监管层对其风险的反复评估。据财闻网了解,在等待期间,大明电子被交易所连发两轮问询、一次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公司虽然最终通过,但仍被要求对大额分红合理性、关联方采购定价机制、实际控制人合规性等作出补充披露。大明电子难道真的想就这么带病闯关成功,一蹴而就了?
应收账款数额巨大面临风险,研发费用率低问题饱受诟病
除了上述问题,财闻网还注意到,大明电子的财务结构失衡和财务健康也存在严重问题,并引起了市场的诸多关注和监管的问询。这也成为阻碍其IPO进程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公司在2024年度的应收账款居然超过了10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幅度高达77.98%,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38.25%;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重大风险。而2022-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从3.41次下滑到3.06次,远低于行业平均4.13次,回款周期被拉长近一个月。
不仅于此,大明电子还面临客户集中度与风险叠加的问题。目前,前五大客户应收账款占比66.38%,其中长安汽车21.46%、比亚迪20.23%,对比亚迪的应收款两年翻4.5倍至2.24亿元,远超其收入占比9.73%,暴露单一客户信用敞口快速放大。
由于大量应收账款集中,造成大明电子现金流颇为紧张,2024年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47亿元,同比下降5.55%,净现比仅0.52;大量利润滞留在应收科目,无法形成可支配现金。
目前,大明电子的应收账款问题,不再是简单的金额大,而是一套连环风险。金额膨胀、客户集中、周转恶化、现金流失血、坏账攀升。监管与市场把它视为公司能否真正过资金关的核心考点。
而这也成为监管的问询要点,交易所两轮问询、注册阶段反馈均要求公司量化说明放宽信用政策的原因、与主要客户的信用条款、期后回款进度、坏账计提充分性,并评估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目前,应收账款已成为大明电子资金链最脆弱的一环——高增速、高占比、低周转、大客户集中,一旦下游景气度波动或主要客户付款延迟,公司将直接面临流动性断裂风险。
除了引人关注的应收账款问题,大明电子的研发费用率问题也饱受诟病,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不但“三连降”,而且显著低于同行,并与行业趋势背离。
相关数据显示,大明电子这几年研发费基本维持微幅增长趋势,2024年仅仅比2023年增长了500余万元,甚至占比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出现了下滑,与同行业对比更是相差甚远。甚至研发费用率还出现了“三连降”的现象。
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大明电子的研发费用率也是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例如,2024年汽车电子行业可比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为7.41%,而大明电子只有4.37%,差距接近3个百分点。横向对比下,德赛西威8.17%、华阳集团7.52%、贵航股份6.55%,均远高于大明电子。同样,2022、2023年的此项数据对比差距也是十分明显。
据了解,汽车产业当前正在经历“智能化、电动化、域控化”的快速升级,需要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大明电子却反其道而行,研发强度逐年下滑,导致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新产品仍停留在小批量试产阶段,技术护城河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而这也引发了监管与市场的质疑,两轮问询、注册阶段反馈均要求公司说明研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过会532天后才获准提交注册,创下近年来主板最长“过会—注册”间隔的大明电子来说,其存在的问题显然不是某一点不过关,而是多重风险叠加,导致监管层和市场同时对其可持续性与诚信度投了“延迟”票。公司或仍需回应市场和媒体相关关切,对于其后续上市进程,财闻网也将持续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