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内卷致死”“另类”爱旭突破周期魔咒?
前两年风光无限的光伏行业似乎正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
行业“内卷”的残酷场景下,中小企业批量退场,头部企业靠“以价换量”苟延残喘,整个行业裹在“越卷越亏”的死循环。
在全行业面临“生存焦虑”时,BC电池技术龙头爱旭股份却第一个触底反弹。二季度率先实现盈利,毛利率回升到7.4%,订单基本排满,还敢砸钱定增扩产到60GW。
同样是光伏赛道,别家还停留在“求生存”,爱旭却在“谋扩张”。爱旭的手中究竟藏着什么“破局密码”?
| 光伏产业“卷”到窒息 |
光伏产业虽呈现出表面的火热态势,实则早已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整个行业“卷”到令人窒息。
在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光伏全产业链的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合计净亏损规模已超780亿元。
这一巨额亏损数字背后,是超八成企业陷入盈利困境的残酷现实,整个行业正在前所未有的“最艰难调整期”中挣扎前行。
2025年6月,行业平均价格已跌破0.65元/W,部分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到订单,不惜将价格进一步压低至0.62元/W,已然逼近成本线。
在这一背景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因无法承受持续亏损的重压,只能无奈地选择退出市场,行业洗牌进程不断加速。
回顾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周期性波动始终如影随形,基本上以5年为一个周期,大致已经经历了四次周期。其中,前两次周期,绕不开施正容,2001年在无锡政府支持下,无锡尚德建立,中国光伏企业开始涌现。
2004-2008年,中国光伏野蛮生长,光伏企业开始飞速发展。以尚德、英利为代表的中游企业迅速扩张。尚德组件出口金额仅在2004年就翻了10倍。
由于上游硅料扩产周期长且存在技术障碍,多晶硅价格从40美元/公斤一路飙升至500美元/公斤,在“拥硅为王”的共识下,行业纷纷签署长协,并开始在国内投资多晶硅项目。
2008-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光伏产品需求萎缩,这段时间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短短一年之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400美元跌至每公斤40美元,签订了长协订单的企业纷纷亏损。
2011年-2012年,欧美国家纷纷掀起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从需求端彻底打压击垮了中国光伏产业。叠加国内产能投产,龙头尚德、赛维陆续破产倒闭,英利破产重组。
当时的中国光伏产业,原材料、需求、设备三头在外的格局,使得行业发展脆弱,当时的中国光伏实际上沦为低廉的组装工厂。缺乏战略指导的盲目扩张,同时缺乏技术核心导致的产业脆弱性成为此轮周期中中国光伏企业迅速溃败的核心。
从此之后,我国在政策端发力支持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光伏产业逐步进入以中国为主导的需求周期。2012年7月,政府出台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2015及2020年装机目标进一步提升至21GW及50GW。
虽然经历了几年市场混乱局面,但是在2018年“531新政”出台后,国内光伏企业优胜劣汰,隆基绿能、晶科等企业迅速崛起。2019年之后,随着光伏平价上网逐步实现,以及国际社会中碳税计划等提上日程,光伏装机需求在各国逐渐展开,全面带动光伏产业进入高景气发展阶段。
根据IEA数据,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168GW,此后几年,实现了连续跳跃式发展,去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容量达到602GW,创历史新高,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已达2247GW,近10年复合增长率达28.76%。
但更恐怖是我国光伏企业产能的增长,根据中信建投研报,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均超过1000GW,为空前的行业内卷埋下伏笔。
这数次的周期之所以起起伏伏,是前期政策依赖、全球化博弈、资本大规模涌入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2021年光伏上行周期中,资本疯狂追逐产能扩张,仅2021年全球光伏融资超5000亿元,而几年后投产必将导致产能快速过剩。
而到了近两年的下行周期中,资本撤离,企业融资困难,加速中小产能出清。不过,每次光伏底部周期,同样孕育着新的技术变革,比如2012年之后,单晶硅取代多晶硅,2018年之后,TOPCon与HJT技术量产,到了现在,BC电池凭借其高附加值的独特优势,成为破局之道的关键。
BC电池通过全背交叉电极技术将电池的正负电极全部集成于背面,消除了传统电池正面的栅线遮挡,最大化光吸收面积,提升了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实现了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双重突破。
当前,BC技术电池量产效率已突破27%,技术成熟度与成本竞争力已与传统路线相当,并已得到第三方测试及户外应用的验证。
而爱旭股份从当下来看,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上升周期的“破局者”。
| 爱旭携BC电池“破局” |
传统光伏电池长期受限于技术架构,效率天花板早已显现,主流产品的转换效率难以突破26%,这直接导致产品缺乏差异化竞争力,无法支撑合理的溢价空间,最终只能被动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
而爱旭推出的BC电池,堪称光伏行业的“效率王者”,其量产效率已稳定突破27%,这一数据不仅比当前主流的TOPCon电池高出1.6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其理论效率已逼近29.1%的晶硅电池物理极限,这意味着BC电池在效率提升上仍有巨大空间。
效率的显著优势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溢价能力,据行业测算,搭载BC电池的光伏组件,其终端售价可比传统组件高出0.1-0.12元/W,这一溢价水平彻底打破了行业“低价内卷”的魔咒,为企业盈利开辟了全新通道。
在全行业深陷亏损的严峻背景下,爱旭凭借BC电池技术实现了“开挂”式发展,成为2025年光伏圈首个实现盈利的企业,堪称行业“盈利第一人”。
2025年半年度财报数据显示,爱旭在第二季度逆势实现净利润686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毛利率达到7.4%。
从细分业务来看,BC电池相关产品的营收占比已达到45%,贡献了超过60%的毛利,足以见得BC电池已成为爱旭盈利的核心支柱。除了盈利表现亮眼,爱旭还展现出技术、订单、海外市场“三开花”的硬核实力。
爱旭在BC电池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研发出N型背接触ABC电池,该产品手握全面积受光、全背电极、无栅线遮挡、低温度系数、高双面率五大核心技术,其中全面积受光设计使电池受光面积提升12%,低温度系数则让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发电效率衰减率降低20%。
为推动BC电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爱旭还联合晶科、天合光能等20余家行业伙伴发布《BC电池技术白皮书》,制定了BC电池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目前已有超过30家下游企业开始适配BC电池组件。
凭借BC电池的高效产品优势,爱旭的订单排期已排至2025年底,其中海外订单占比高达65%。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5年二季度爱旭BC电池组件的订单量达到8.5GW,同比增长320%,国内订单主要来自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项目,海外订单则集中在欧洲、澳洲、拉美等高端市场。
其ABC组件在欧洲市场的售价比普通组件高出0.15元/W,在澳洲市场的溢价更是达到0.2元/W,以欧洲某100MW光伏项目为例,采用爱旭ABC组件后,项目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可提升15%,投资回报周期缩短1.8年,这一显著的收益优势让爱旭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攀升。
| 定增补血谋未来 |
爱旭虽然借助BC电池技术,在光伏行业普遍亏损时率先盈利,还在技术突破、订单储备与海外市场拓展上占据先发优势,但当前仍面临资金流压力。
根据半年报数据显示,爱旭股份资产负债率高达85.75%,在一种光伏企业中仍然名列前茅,账面资金仅有21亿,但短期借款却高达近40亿元,还有接近百亿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资金压力不可谓不大。
为牢牢抓住BC电池技术逐步爆发的市场红利,公司拟于2025年9月正式启动定向增发股票,募集资金将精准聚焦核心业务,绝大部分投向BC电池产能扩建项目,具体规划在广东、浙江新建专业化生产基地。
广东基地重点布局高效BC电池生产线,浙江基地兼顾电池与组件一体化生产以形成产业链协同优势。按项目节奏与产能规划,待扩产完成且顺利达产,爱旭BC电池总产能将实现跨越式增长,从当前规模突破至60GW。
这一布局不仅会大幅拉开与同行在BC电池领域的产能差距,巩固其细分赛道的产能领先优势,更能为公司后续抢占全球BC电池市场份额、提升话语权奠定坚实产能基础,使其更从容地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需求爆发。
不过,在BC电池市场前景向好、扩产计划提振行业信心的背后,爱旭需警惕潜在挑战,以免影响公司发展节奏与盈利稳定性。
首先是技术竞争加剧风险。随着BC电池高效性与高溢价能力凸显,更多同行加速推进其研发与量产,若对手技术突破速度、量产落地效率超预期,将直接削弱爱旭的技术唯一性优势,缩短其主导的技术红利期,或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其次是海外市场波动风险。爱旭凭借BC电池竞争力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海外营收占比长期较高,但海外市场受多重外部因素影响大。
贸易政策可能调整关税、增设壁垒,增加产品出口成本与准入难度;全球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与主要结算货币汇率变化或致公司汇兑损失,冲击订单稳定性与利润水平。还有为产能扩张进度风险。
所以,虽然目前爱旭股份领先行业率先实现盈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未来能否带领整个光伏产业摆脱“内卷”,跨越周期,还需拿出更多的“证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