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601916.SH/2016.HK)2025半年报解读:逆周期承压下的“稳”字诀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作为强周期性行业,面临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息差持续收窄、增速放缓”的复杂局面,商业银行该如何实现平稳过渡,十分考验各家银行的战略定力以及灵活应对的能力。
浙商银行刚刚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呈现了其在这一特殊阶段的经营全貌。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浙商银行明确“延续既定战略不动摇,延续原有策略打法不动摇”,始终以“风险第一、合规为本、以客户为中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这一战略定力也贯穿在半年报的各项经营数据与举措中。
一、逆周期承压:以“稳”破局
上半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6.67亿元。
两项核心财务数据均有所下降,这一表现与行业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经营压力凸显。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10个BP至1.42%,对于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而言,盈利增长压力显著。
在此背景下,浙商银行的息差表现相对较优——上半年浙商银行净息差1.69%,仅较去年全年收窄2个BP,降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高于股份制银行1.55%的平均净息差。
这份“抗跌性”背后,是浙商银行“低风险、均收益”的资产转型与负债成本管控的战略调整。也契合其“不盲目追求规模的过快增长,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内生式发展”经营理念。
资产端,浙商银行坚决推进“低风险、均收益”转型,主动压降房地产、网贷等潜在风险较高资产,同步增配央国企贷款、个人住房按揭等优质资产。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业公司贷款较年初压降79.63亿元,网贷业务余额下降 18%;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7.9%。
“低风险、均收益”转型虽降低了风险敞口,但市场对这类资产的争夺日益激烈,后续可能进一步压缩资产端收益空间,但至少浙商银行已初步探索出适配自身的经营路径,关键在于后续如何在“低风险”与“收益稳定”间找到更可持续的平衡点,这对其经营能力是一个长期考验。
负债端的成本管控颇有成效。在存款规模突破2万亿新台阶、较年初增长 7.47% 的基础上,该行上半年存款付息率降至1.88%,同比下降31个基点。低成本负债的持续扩容,有效对冲了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浙商银行不再以规模为导向,将“稳”字贯穿经营全过程,尤其重视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该行始终坚持将风险防控化解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建立月度专题例会机制常态化研究破解合规问题,持续提升合规管理成效;同时加快完善独立制衡、垂直专业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筑牢贷前、贷中、贷后三道防线。
上半年,该行总资产稳步增长0.63%至3.35万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增长1.69%至1.89万亿元,增速虽不激进,但资产质量略有优化。
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1.36%,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实现连续3年下降;拨备覆盖率169.78%,近几年均保持在160%-180%的合理区间,风险抵御能力稳固。同时,资本充足率12.3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9%,均满足监管要求。
二、战略深耕:锚定“五篇大文章”
如果说短期的业绩稳健考验的是经营技巧,那么中长期的发展定力则彰显战略远见。
2025 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紧扣国家“五篇大文章”政策导向,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持续深耕,为稳健发展注入长期动能。
在绿色金融领域,该行已构建起覆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制定天然气、电力供应、污水处理等11项绿色金融专项政策。
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2623亿元,较年初增长10.31%,推动信贷业务高质量扩张;上半年,浙商银行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50亿元,债券评级“AAA”,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在自身运营层面,通过建设绿色网点、推进远程运营服务体系,减少碳排放,实现金融服务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金融是另一大发力重点。浙商银行发布科技金融发展行动方案,构建“四梁八柱”服务体系,推出“善科陪伴计划”,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
截至6月末,已服务科技型企业超3.4万户,融资余额超4400亿元;新批公司授信客户中,超30%为科技型企业,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服务方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普惠金融领域,该行创新“数字+场景”服务模式,试点落地“浙银善数贷-小微善数信用贷”,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53.70亿元,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85BP,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无论是绿色金融的体系化布局、科技金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还是普惠金融的数字化与场景化创新,浙商银行以政策导向为锚点、以实体经济需求为核心,将短期业务推进与中长期战略落地深度融合,为自身稳健发展筑牢了政策契合度高、市场空间广的业务根基。
不过,需客观看待的是,这其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一,“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虽增速亮眼,但业务规模与头部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还需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加大资源倾斜与策略优化力度;其二,普惠金融领域,尽管新发放贷款利率下降显著,但在消费需求不足、小微企业经营承压的背景下,如何在“降成本”与“控风险”间实现更优平衡,是其普惠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结语
当前,银行业正处于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的关键阶段,能够摒弃短期诱惑、聚焦核心能力建设的银行,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从息差管控的精细化操作,到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从“五篇大文章”的深度布局,到区域战略的深耕落地,浙商银行用一系列数据,展现了稳健经营的底色。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行业共性与自身特性的双重挑战:行业层面,净息差下行趋势未改、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增速放缓等现实情况,将持续挤压银行业盈利空间;自身层面,如何将“五篇大文章”的布局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长期盈利支撑也需在产品创新与客户服务上持续发力。
若能在巩固现有稳健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性破解上述问题,浙商银行穿越行业周期的竞争力将更显著,向“一流商业银行”愿景迈进的步伐也更为坚实。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