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小厂到15倍妖股,上纬新材如何演绎一场资本狂欢
导语:一次收购,如何掀起一场狂欢。
作者|睿研 编辑|Emma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2025年夏天,A股最戏剧化的资本故事,莫过于上纬新材(688585.SH)的疯涨奇迹。
7月8日之前,这家主营风电叶片树脂和耐腐蚀材料的公司默默无闻,2020年上市后市值不过30亿;但7月9日之后,上纬新材成为了整个市场中的焦点,20CM涨停、连续11板,股价短短28天内从7.78元冲至110元,最高涨幅超15倍,成为2025年A股市场里首只15倍股。
裹挟着上纬新材不断冲高,营造出这场资本狂欢的幕后推手,正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里的焦点企业“智元机器人”。当潮水渐退,声浪渐息,上纬新材迎来的是“命运的转折”,还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01
材料厂如何实现具身智能的跃迁
上纬新材原本只是A股市场里一家再普通不过的新材料公司。
上纬新材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主营的是环保类业务,核心产品是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2020年9月,上纬新材以10.04亿元的市值,略微超过监管要求,勉强登陆科创板。
根据上纬新材的招股计划,其原本计划募资2.16亿元,用于生产车间、仓库的智能化升级与改扩建,但经过询价后,上纬新材的实际募资金额仅为1.08亿元,不仅募集资金直接减半,上纬新材还需要支付3752.53万元的发行费用,最后实际到手堪堪7004.27万元,甚至不及其2019年净利润。
上纬新材的本次上市创下了科创板IPO的最低募资记录,在当年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图片来源:财联社
作为一家环保企业,上市后其业绩并未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大多数时间里,上纬新材的表现都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
从股价上看,上纬新材的股价在上市首日便是历史峰值,为20.68元,随后股价逐步走低,最低时一度低至4.2元,此后虽然略有回升,但长期在7.5元区间浮动。
图片来源:亿牛网
从业绩上看,2020年上市当年上纬新材营业收入为19.4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3亿元;随后近年来,上纬新材的表现始终未能超过上市当年。2021-2024年,上纬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20.73亿元、18.6亿元、14亿元、14.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3亿元、0.84亿元、0.71亿元、0.89亿元。
睿研制图:公开数据整理
虽然始终保持盈利,但上纬新材的业绩表现始终未能有太大突破,增长极为有限。
然而,一纸公告彻底改写了上纬新材的命运轨迹。
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智元恒岳”)和上海致远新创科技设备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致远新创合伙”),拟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方式,拟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权,价格定格在7.78元/股,总价约21亿元。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股权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智元恒岳的实际控制人邓泰华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次日,市场反应激烈,上纬新材涨停报9.34元,涨幅达20%。根据Wind数据显示,仅当天主力资金净流入就高达726.83万元,创下2022年以来的新高。上纬新材一夜之间,便从一家默默无闻的环保材料企业,变身成为了"具身智能第一股"的热门候选。
接下来的交易日,上纬新材股价一路封板,从7.8元飙升至百元以上,成为A股2025年的首只10倍股、15倍股。
资本市场的狂欢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7月9日至7月30日期间,上纬新材股票交易7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7次触及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情形,公司已累计发布9次异常波动、严重异常波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并强调“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已严重脱离公司目前的基本面情况”。
同时上交所也对相关投资者采取了暂停账户交易的自律监管措施,多次提醒投资者关注风险,审慎参与,合规交易,并点名上纬新材,声明对其股票进行重点监控。
尽管监管频频发声,但却始终无法浇灭投资者们的热情。本次收购的另一个主角,“智元机器人”到底是何成色,能够如此搅动市场风云。
02
"稚晖君"光环下的资本游戏
在这场狂欢中,上纬新材不过是台前的“玩偶”,智元机器人才是这场资本游戏的主角。
“稚晖君”不过是一个网名,其真名为彭志辉,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同时也是科技圈知名的头部KOL,被称为“野生钢铁侠”,在哔哩哔哩上拥有超过280万粉丝。
而除了现下的光环外,稚晖君此前身上更令人所知的是“华为天才少年”。2019年6月,任正非签署了一份内部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天才少年”招聘计划。该项目以“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为口号,围绕智能联接与计算、基础研究与创新、智能终端、云计算、数字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进行项目突破。2020年,彭志辉通过七轮面试入选“天才少年”计划,作为算法工程师,主要方向为AI边缘异构计算领域。
2022年年末,彭志辉从华为离职;2023年2月,彭志辉联合创立智元机器人。
而智元机器人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董事长兼CEO的邓泰华,也是出自华为,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在通信与人工智能领域经验丰富。
这样的"明星团队"组合,加上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炙手可热的概念,无疑是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素材。
邓泰华加入智元机器人后,通过与华为产业链企业进行资源绑定生态协作、成立合资公司覆盖机器人上中下游形成完整集群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吸引到了大量融资。截至8月下旬,智元机器人已完成11笔融资,累计融资和估值水平位居国内头部。其中,A系列轮6笔,B系列轮4笔,呈现出融资金额高、节奏快的特征,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腾讯、比亚迪、红杉中国、京东科技等知名机构,估值已超过150亿。
尽管智元机器人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十分火爆,但从产业逻辑角度出发,上纬新材的新材料业务与智元机器人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业务之间,似乎缺乏协同效应。也有市场分析认为,上纬新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机器人本体的结构件与轻量化部件等,但这种关联性相当牵强,而且即便是有关联,选择花费21亿元收购也不是明智之选。
更重要的是,智元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据公开信息,智元机器人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于2025年1月下线,其中包括 731 台双足人形机器人(远征 A2 / 灵犀 X1)和 269 台轮式通用机器人(远征 A2-D / A2-W)。
图片来源:IT之家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1500台。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已经连续五年盈利,营收超过10亿元。
宇树科技作为行业头部,尚且营收如此,按估算智元机器人应该不及宇树科技营收水平。但即便是以宇树科技为参考,在业务开展初期,以超过营收数倍的价格,收购一家与自身业务关联度不高的环保新材料公司,这一选择对于高研发投入,长回报周期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并不是合适的战略落点。智元机器人到底是真有产业整合的需求,还是另有所图呢?
03
具身智能第一股?胜负未分
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亮相之后,具身智能便成为了资本市场中极为火热的概念。但由于该赛道方兴未艾,所以目前A股市场中仍未有一家真正的具身智能上市企业。
彼时,对于A股市场具身智能第一股的看法大多都认为会是宇树科技。在今年年初大火之后,宇树科技也是迅速的开始了上市准备,并与7月7日与中信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7月18日证监会正式披露了《关于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
尽管宇树科技首先推开了具身智能赛道的大门,但具身智能第一股的光环,这次似乎要被抢走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7月9号智元机器人便宣布将收购上纬新材,如若收购成功,那智元机器人便成抢在宇树科技之前,吸引到第一批具身智能的投资者。
事实上,智元机器人的收购方案相当巧妙。
本次收购交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协议转让,智元恒岳以7.78元/股的价格受让29.99%股份,获得控制权;第二部分为要约收购,以相同价格要约收购37%股份,最终持股比例将在63.62%至66.99%之间。
通过这一收购设计,智元机器人既规避了30%的强制全面要约收购红线,又避开了借壳上市的审核要求,毕竟技术层面上看,智元机器人确实没有将自身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从形式上也不存在借壳上市。
在这一设计下,智元机器人是否能够更早的上市,变身具身智能第一股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媒体开始宣传报道“具身智能第一股”,同时也将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两者并列讨论。
从这个角度看,剔除具体企业,一家初创公司以大手笔去收购一家与自身业务关联度不高的上市公司,除了顶着赛道第一股的光环,获得资本市场平台这一目的外,很难再找到更合理的解释。
眼下宇树科技正因侵害发明专利权陷入纠纷,智元机器人似乎已经先下一城。
智元机器人似乎在此番收购中占尽优势,而尽管股价疯涨,但作为被收购方的上纬新材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根据双方的收购协议,上纬新材的现任控股股东承诺,2025年-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应分别不低于6000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000万元。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根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上纬新材实现归母净利润2990.04万元,同比下降32.91%;扣非归母净利润2604.14万元,同比下降37.02%。如果要达到全年业绩承诺,下半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须较去年同期增长38.35%。
若业绩未能达标,则上纬新材及其控股股东需要向智元机器人支付业绩补偿。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公司被强制退市,原股东方需要以8%的利息回购智元机器人的全部股份。
对于上纬新材而言,这是从天而降的巨大业绩压力,甚至还有倾家荡产赔钱的风险;而对于智元机器人来说,若收购成功,可以利用上纬新材作为资本市场的跳板,依靠着“具身智能第一股”的光环快速融资扩张;若收购不成功,这一出资本游戏,也结结实实的将其名号打出,后续不管是继续融资还是独立上市都将更有利。同时,如若上纬新材业绩不能达标,后续的补偿也将进一步降低智元机器人的收购成本。无论此番收购如何,智元机器人都不会是输家。
在8月21日的首届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CEO邓泰华表示,“智元并不以财务投资为目标,而是想借此构建起具身智能产业链的生态。”
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则表示,“新生事物是全方位需要创新的,包括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合作模式、生态创新,以及资本层面的创新。而且这是目前国家支持的方向,智元也是顺应国家的引导,更好地利用资金和市场支持,让产品和研发走得更快。”
参考文章
1、《业绩下滑逾三成!上纬新材复牌后又涨停,游资暴炒已成强弩之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9622382069131295&wfr=spider&for=pc
2、《上纬新材的“魔幻现实”:业绩滑坡难挡15倍股价狂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9619990347161594&wfr=spider&for=pc
3、《11连板创造A股神话,谁在爆炒上纬新材?》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488230
4、《16天暴涨10倍!上纬新材停牌核查是中场休息还是命运转折?》
https://www.yicai.com/video/102752155.html
5、《科创板玩家稚晖君,抢了宇树王兴兴的风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615720070011102&wfr=spider&for=pc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