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1490.87%的药捷安康,给“韭菜”上了一课
《星岛》见习记者 黄冬艳 深圳报道
资本的疯狂,在药捷安康(02617.HK)的暴涨暴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9月17日,是创新药18A企业药捷安康登陆港股的第87天。截至当天收盘,该公司股价变动终于回归至正常范围,报209.2港元/股,涨幅8.96%,总市值830.31亿港元。
但资本市场的沸腾并未因此冷却。
当日一大早,有网友贴出了一张新组建的微信群聊截图,名为“药捷安康维权群”,当时群里已有183人,其中不少群友还挂着投资机构的名字,有人在群里喊“开骂”,随后有人问:“都说说你们买了多少?”
引发这一切的,是药捷安康从暴涨超50倍的妖股摇身一变“化身杀猪盘”。
单日最高成交额超45亿
按6月23日上市13.15港元/股的发行价算,上市仅87天的药捷安康,股价已上涨1490.87%。
▲药捷安康最新股价,来源:雪球
若聚焦最近一周,从股价暴涨前夕,即9月9日70.5港元/股的收盘价,到暴跌后9月17日209.2港元/股的收盘价,药捷安康一周的股价涨幅已达196.74%,期间最高的单日交易额达45.43亿港元。
至于药捷安康如何在9月10日-16日短短五个交易日内股价暴涨逾500%又急速下挫超75%,一天蒸发近2000亿港元市值,从近7个交易日股价数据以及单日成交额的剧烈变化,已可感知其中的“惊心动魄”。
以时间线简要概括,药捷安康本轮暴涨,有两个点火索,一是9月8日起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名单,拥有了南向资金的支持;二是9月10日其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一项II期临床试验获得中国药监局临床默示许可。
另一个关键背景是,6月23日挂牌港股时,药捷安康流通股份比例较低,仅占总股本的3.85%,大部分股份被基石投资者锁定。加之今年以来创新药行情上扬,创新药企业港股IPO超额认购屡创新高,资本市场热情已被点燃,随后引爆药捷安康。
一场预设的“韭菜局”?
药捷安康股价暴涨暴跌背后的逻辑,不少行业人士形成了一致的观点——提前锁定大部分股票,待流通的少数股份被追涨,再利用资金的热情拉高出货。
简而言之,这大概率是一个预设的“韭菜局”。剧情虽老套,却总不缺入局的人。
17日,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向《星岛》记者表示,药捷安康具备“庄股”式的结构条件,是亏损的18A生科股、流通极小、筹码集中,易被资金推高后剧烈回落。
黄立冲分析表示,招股时药捷安康的数据显示两端失衡:当时,香港公开发售超额3419.87倍,但国际配售仅0.97倍,最终港股公开发售仅回拨至20%,且配售仅123名机构、基石投资者拿走63.96%。
港交所亦曾就其配发结果公告并置顶了“股权高度集中”风险提示,要点是“配售集中+小流通”。
“9月8日纳入港股通后北水迅速吸纳街货,加剧稀缺与波动。”黄立冲指出,判断上,药捷安康更像“结构性易炒”的18A新股,而非认购冷清后被硬拉的典型,且市场还需注意该股今年12月与明年6月的解禁窗口期。
创新药资本市场长跑
公开资料显示,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目前,有六款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及一款临床前阶段候选产品的管线。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尚在二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商业化仍有一定距离。因此,2025年上半年其仍旧未有任何营业收入,同期亏损1.23亿元。
没有在售产品、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多年亏损,这样一家典型的临床阶段创新药企业,却成为资本市场的追逐对象,营造了一场没有基本面的狂欢。
此前,港股已有过类似“炒作”案例。如2024年底上市,聚焦数字健康医疗服务的健康之路,同样具有前期流通股份比例小的特点,今年6月初,股价在半个月内从30港元/股左右暴涨至60港元/股以上,随后急跌至个位数,引发投资者一片哀嚎。此番,药捷安康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对于经历过估值泡沫被戳破,刚从资本寒冬走出来的创新药行业而言,这显然并非好事。
有投资者在雪球网上指出,药捷安康的暴涨与暴跌反映的是港股创新药板块资金的躁动,这场“妖股”风潮或许也是一次提醒:如何在资本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被投机裹挟,才是创新药长跑中最重要的一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