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入+212%,科大讯飞硬件出海能复制国内奇迹吗?
2025年9月,科大讯飞第三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榜单,与Deepseek、宇树科技等创新企业共同代表“中国未来”。
“聪明”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技术研发的自主可控(如: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星火大模型)。
二是对市场机会的精准捕捉(如:教育、医疗等长周期刚需领域)。
亮眼背后隐忧,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109.11亿元,同比增长17.01%,但净利润仍亏损2.39亿元。
C端崛起与B/G端基本盘。
科大讯飞的业务结构呈现“GBC联动”特征(政府、企业、消费者)。
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26%、42%、32%。其中智慧教营收35.31亿元(占比32.36%),同比增长23.47%。核心产品AI学习机收入翻番,连续三年蝉联京东、天猫“618”销售额榜首,并出海至日本、新加坡。
开放平台与消费者业务营收27.24亿元(占比24.97%),开发者团队超870万,大模型API日均调用量增长430%。
企业AI解决方案营收4.39亿元(占比4.02%),同比暴增349.92%,主要服务央企、金融机构等。
智慧医疗营收2.76亿元(占比2.53%),同比增长21.09%,智医助理覆盖全国697个区县,辅助诊断合理率达95%。
海外市场营收1.79亿元(占比1.64%),同比增长212%,硬件产品在日、韩、美等国销量增长346%。
C端增速最快(同比+38%),降低对B/G端依赖;海外业务虽占比小,但成新增长极;企业服务爆发式增长,反映大模型落地加速。
高研发投入与盈利困境。
毛利增长但净利润承压。
2025年上半年毛利润43.89亿元(同比+17.12%),毛利率40.2%。归母净利润-2.39亿元。主要包括:研发费用23.92亿元(同比+9.17%),占营收21.92%,主要用于星火大模型迭代及国产算力平台建设。
销售费用20.86亿元(同比+28.28%),因C端硬件推广及G/B端招投标成本高企。政府补助其他收益4.52亿元(其中2.02亿元为当期补助),若剔除补助,亏损可能扩大。
回款改善但周转缓慢。
销售回款103.61亿元(首次破百亿),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提升49.73%。157.46亿元,周转天数超250天,坏账准备计提37.72亿元,反映B/G端业务回款周期长、风险高。
融资与资金储备,上市以来累计融资超190亿元,2025年8月拟定增40亿元(其中32亿补充流动资金),实控人刘庆峰控制的企业认购2.5-3.5亿元,彰显信心。
国产算力与生态壁垒。
科大讯飞的“聪明”核心在于技术自主。
全国产算力底座与华为共研“飞星一号”平台,星火大模型是国内唯一全民开放且完全基于国产算力训练的大模型。
模型性能星火X1参数规模仅为同行1/10,但推理能力对标DeepSeek-R1及OpenAI o3,且降低企业部署成本。
开发者生态开放平台聚集870万开发者,大模型开发者152万(同比+162%),形成应用-数据-模型优化的飞轮效应。
刘庆峰的“根红利”战略。
董事长刘庆峰多次强调:“基于国产算力的研发周期虽慢三个月,但只有自主可控才能真正走远。”
他提出“根红利”概念通过技术自主(根)实现长期商业价值(红利),具体包括:通用大模型与教育、医疗等垂直场景深度适配。硬件(如学习机、办公本)作为软件生态的载体。将经过国内验证的模型与产品输出全球。
言西认为科大讯飞的“聪明”毋庸置疑,但其盈利难题暴露了AI行业的共性挑战。虽保障收入稳定性,但应收账款周转慢、销售费用高,挤压利润空间。
在C端学习机、办公本等硬件增速快且回款高效,若占比提升至50%以上,有望改善现金流。出海业务在日韩市场突破表明,结合硬件的大模型应用(而非纯软件)更具竞争力。通过模型轻量化、算力优化降低训练成本。
在未来若公司能持续优化收入结构(提C端、控B/G端),并实现海外规模复制,2025-2027年净利润转正可期(券商预测2025年净利润8.63亿元)。
科大讯飞是中国AI产业自主化的缩影以技术研发为盾,以场景落地为矛。
短期看,亏损与应收账款问题仍需消化。
长期看,其全栈自研能力与生态壁垒有望在AI浪潮中兑现“根红利”。
正如刘庆峰所言:“聪明公司不仅赢在当下,更赢在对未来的布局。” 科大讯飞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将技术领先转化为可持续的财务健康度。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