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为王的寒冬,通威股份如何靠“百亿资金”穿越光伏周期?
光伏行业哀鸿遍野之际,通威股份却悄然构筑起300多亿的现金保障。
2025年,通威股份以914.94亿元营收第三次闯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保持其“全球水产、光伏两大行业唯一上榜企业”的独特地位。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一个残酷的行业背景,过去一年半,整个光伏产业链供需严重失衡,产品价格持续探底。2024年以来,国内已有超150家光伏企业破产清算。
在这轮行业寒冬中,通威股份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上半年已合计亏损约119.94亿元,亏损幅度大于TCL中环、天合光能等同行。
但蹊跷之处在于,即便遭遇如此巨额亏损,截至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的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反超332亿元,比2024年底还多出39亿元。
行业寒冬中的反常现象,越亏损,现金越多。
光伏行业的周期性困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随着产能过剩与需求增长放缓并存,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多晶硅作为产业链最上游,价格下降幅度高达35%-40%,成为价格战的重灾区。
通威股份作为全球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布局的巨头,自然难以独善其身。2025年上半年,仅其生产硅料的子公司四川永祥就亏损29.53亿元,占到通威股份同期总亏损的60%。
与这种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不断增长的现金储备。
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是通威股份积极的资产调整策略。2025年2月,公司果断终止了原计划50亿元收购润阳股份51%股权的交易,避免了潜在的投资风险。随后在7月,又通过为四川永祥引入战略投资者,融资约49.16亿元。
一进一出之间,通威股份账上资金多留存了近100亿元。这种“现金为王”的策略,在当前行业环境下显得尤为明智。
通威股份创始人刘汉元曾表示:“行业高速发展时,我们看的是增速;行业调整时,我们看的是生存质量。”这种务实的态度,恰恰解释了为何通威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将现金储备放在首位。
全产业链布局,规模优势还是负担?
通威股份是光伏行业中少数实现“从硅料到组件”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高纯晶硅年产能超90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超150GW,组件年产能超90GW。
在行业景气时期,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带来了显著协同效应。2022年,通威股份生产硅料的子公司四川永祥实现净利润343亿元,占通威股份总净利润的133%,也就是说,通威其他业务总体处于亏损状态,靠硅料业务弥补。
然而,行业下行周期中,全产业链布局却成了一柄双刃剑。
1. 产业链各环节均面临价格压力,亏损面可能扩大。
2. 重资产运营模式对现金流构成巨大压力。这也是为什么通威股份在2025年不得不对业务板块进行深度梳理与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通威股份在应用端与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均有合资公司。2024年,公司还与隆基绿能签订了近400亿元的订单。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风险。
电池片业务的战略调整,以退为进。
通威股份在电池片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截至2024年底,公司电池片出货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并且是行业内首家累计出货量超过300GW的企业。
正因如此,2025年2月通威股份“放弃”电池片的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事实上,通威股份所谓的“战略放弃”,并非真正退出电池片业务,而是放弃了对润阳股份的收购计划,停止了进一步扩张。
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考虑:
1. 润阳股份与天合光能的在美专利纠纷愈演愈烈。
2. 其核心资产东南亚工厂陷入停产风波。
终止收购实为“及时止损”,避免了50亿元投资可能打水漂的风险。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调整反映了通威股份战略重心的变化。在行业寒冬期,公司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生存,从全方位出击转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刘汉元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有时候,放弃比获取需要更大的智慧。在当前环境下,保持财务健康比规模排名更重要。”这一表态,道出了通威战略调整的核心逻辑。
通威与协鑫的路径区别。
随着行业产能出清加速,光伏企业的竞争焦点已从技术路线之争、规模之争,转向现金与成本控制能力之争。
在这一背景下,通威股份与协鑫科技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
通威股份选择的是“现金为王”的稳健路径。通过资产出售、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强化现金储备,确保在行业寒冬中有足够的“粮草”过冬。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现金储备超过332亿元,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战略回旋空间。
协鑫科技则专注于“技术降本”的路径。其颗粒硅生产技术不断优化,2025年第二季度平均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kg,连续五个季度下降。相比之下,通威股份的棒状硅成本仍处在26-29元/kg的区间。
面对这一差距,通威股份也在积极应对。公司孙公司永祥新能源2025年2月表示,将新增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最终形成10.1万吨的多晶硅产能。不过,从目前情况看,通威在成本端的确不占优势。
这两种路径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现金储备与技术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因素。
光伏淘汰赛,谁能笑到最后?
当前的光伏行业淘汰赛已进入深水区。
随着价格持续低迷,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加速出清。在这一过程中,通威股份的全产业链布局、现金储备和战略调整能力,构成了其抵御寒冬的三大支柱。
从财务数据看,通威股份虽然亏损严重,但主要非现金损失,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仍然相对健康。同时,公司不断优化费用结构,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用仅为14.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7.33%。
从行业格局看,通威股份的全球布局和客户结构也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公司与多家头部企业的合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订单的稳定性。
刘汉元多次强调:“光伏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没有改变,当前的调整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种对行业前景的信心,支撑着通威股份在寒冬中继续投入研发、优化布局。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短期内硅料价格反弹可能性较小,下游采购积极性不高,这意味着通威股份的主要利润来源仍将承压。同时,公司向粒状硅等新技术的转型需要时间,难以一蹴而就。
言西认为在这一轮周期中,企业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活得久。”通威股份的300多亿现金储备,可能正是这个寒冬中最宝贵的“棉被”。
光伏行业远未到达终局,但市场已经开始奖励那些准备最充分的企业。在150多家同行破产清算后,通威股份不仅依然屹立不倒,现金储备反而更加雄厚。这种特殊的“亏损越多,现金越多”现象,折射出行业巨头应对周期的独特智慧。
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光储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光伏行业仍有值得我们共同期待的星辰大海。
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从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熬的。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