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否已进入到泡沫阶段?海外媒体、机构都怎么看?
尽管最近几天的行情有所波动,但今年以来,人工智能、AI绝对是资本市场最亮的仔。国内这边,截止到上周五,人工智能指数(931071.CSI)今年以来涨幅仍然高达67.9%,比咄咄逼人的黄金还高出了一大截。
美国那边也是如此,算力之王英伟达已经连续大涨了3年,从2022年末的14.6美元,到目前的180美元左右,10倍牛股就诞生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
A股的算力之王则更生猛,寒武纪(688256.SH)从今年7月初尚存争议时的520元左右,一路飙到8月底最高时的1595.88元被封神,不到两个月就创造了近200%的涨幅。
但正所谓“飓风起于青萍之末,祸患积于忽微之间”,从寒王的股价走势,也有一些神经末梢更敏锐的投资人,似乎嗅到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察觉到一丝丝变化。
也是在寒王股价见到阶段性顶部的8月底,发改委副司长公开表示,发展“人工智能+”要坚持因地制宜,将推动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实效、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
关键是最后一句,副司长提到:坚决避免无序竞争和一拥而上。这个提法在此之前是没有的。
还有AI对于职场的冲击,此前已有颇多讨论,最近这一矛盾就真实发生在了巨头亚马逊身上。
据亚洲新闻台报道,亚马逊近期在位于旧金山的设备和服务部门裁员约100人,主要涉及Kindle、Echo、Alexa等项目,这与公司引入生成式AI以执行任务有关;亚马逊CEO Andy Jassy此前就公开表示,AI将“重塑我们做业务和管理组织的方式”,并暗示公司规模可能随之缩小。
其实近一段时间,关于人工智能是不是已经进入到了泡沫阶段,国外早就吵疯了。特别是10月10日美股遭遇了“黑色星期五”之后,这样的讨论更是愈发热烈。在此力场君通过查询公开报道,整理出部分多家海外机构观点,看好的仍然很多、多到不用再提了,今天重点罗列一些提示风险的。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小伙伴们参考讨论之用。
1、媒体声音: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称,企业在AI技术上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不仅提升生产效率,也增强金融市场的乐观情绪,为短期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不过,AI投资过热可能引发泡沫破裂的风险,值得大家警惕。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也发布报道,知名科技领域投资人James Anderson警告称,押注OPENAI与互联网泡沫相呼应,人工智能的估值出现了“令人不安”的上涨。
2、投行表态:
德意志银行团队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五大欧洲市场的追踪数据,ChatGPT的消费支出月度增长率自2025年5月起明显放缓,并认为若付费增长持续停滞,AI行业的估值体系可能面临修正压力。
美银公布的最新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全球基金经理对人工智能股票的担忧情绪急剧上升,创纪录的54%受访者认为AI股票存在泡沫;与此同时,基金经理对美股的配置却升至8个月来最高水平,反映出市场情绪的复杂性。
巴克莱银行的调查也显示,基金经理们对泡沫的担忧,在过去一个月中翻了三倍。
高盛CEO大卫·所罗门也表示:“当(投资者)兴奋时,他们倾向于考虑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好事,而忽略那些你应该怀疑的、可能会出错的事情”,并警告称,大量投入AI领域的资本可能无法获得回报。
JonesTrading首席市场策略师Michael ORourke表示:“我绝对相信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中)。”
3、机构观点:
全球央行行长将在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上重点讨论股市泡沫及潜在的崩盘风险。IMF总裁Kristalina Georgieva警告称,当前资产估值已接近25年前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水平,市场若大幅回调将拖累全球经济;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均已对市场估值过高和回调风险表示担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发布的货币政策声明中提醒,若AI投资热潮或市场乐观情绪出现突然调整,可能对经济前景构成下行风险。
Selwood资产管理公司首席股票投资官卡里姆·穆萨勒姆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人工智能交易开始类似于市场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机狂热之一。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计,到今年底,全球在AI领域的支出可能达到1.5万亿美元;一旦这股热潮消退,影响将错综复杂,不仅限于AI行业,也可能拖累整体经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