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的“双面表演”与安世事件真相
近期,荷兰经济事务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就安世半导体事件先后发布致议会信函,并接受媒体采访。面对议会,他信誓旦旦;面对媒体,他义正辞严。
然而,其多次公开陈述的内容,与荷兰法院公开文件及其他可验证信息存在明显矛盾,暴露出其说辞与事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声称“未与任何国家磋商”,实则早已与美协调行动
在10月14日致议会的信中,卡雷曼斯声称:“我想强调的是,我发布这项命令并非出于任何授权,也未与任何国家磋商。”在10月19日的采访中,当被问及荷兰与美国行动的高度同步性时,他再次强调:“这确实是巧合。”
然而,公开的法院裁决明确记载6月12日美荷官员会晤的细节:“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首席执行官必须被替换才能获得实体清单的豁免资格。”
这表明,在三个多月前,荷兰政府已与美国就“插手”安世内部运营达成默契。部长的“未与任何国家磋商”之说,在此证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实体清单实施“50%穿透规则”。次日,荷兰经济部随即发布行政命令,与美方制裁节奏高度吻合,如此高度同步,难以用简单的“巧合”解释。
这种“巧合”在时间线与政策逻辑上均无法自圆其说,只能说明荷兰政府是在配合美国对中资企业的系统性打压。
声称存在“资产转移”,实则无视程序正义
荷兰经济部长在采访中称:“该首席执行官……一直在暗中行动,转移公司资产、掏空企业、将业务迁往海外。”
这一说法与公开信息存在明显出入。安世半导体具备全球布局:晶圆制造在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完成,封装测试在亚洲进行。据产业链消息,其在中国境内的晶圆代工厂建设,源于欧洲客户提出的"China for China"战略,由德籍首席运营官Achim Kempe及其团队主导实施。关键合同的签署经过欧洲籍高管确认,且经过完整的上市公司治理程序。
从技术层面看,“转移”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从恩智浦分离时,安世半导体主要掌握6英寸、8英寸等分立器件技术,不具备IGBT等技术。而与中国境内供应商的合作均为双方共同研发,知识产权共享,这完全符合商业惯例,这些事实与部长所谓"资产转移"的指控形成鲜明对比。
司法独立表象下的行政干预
在司法独立性问题上,部长的表态同样引人深思。他在对议会的函件中声称"企业法庭不顾我的命令,并根据其自身的独立评估采取行动"。
然而,法院文件显示:
2025年10月1日,荷兰经济部竟直接以“利害关系人”身份向企业法庭发函,要求"尽快处理这些请求,并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决定"。
随即,10月6日,法庭在极短时间内批准了几乎所有紧急措施,包括暂停CEO职务、转让股权、任命托管人等,程序之迅速、内容之彻底,远超欧洲常规司法节奏。
这究竟是部长声称的“司法独立”,还是行政与司法精密配合的政治合谋,尚存一片疑云。
启用73年来从未使用过的战时法,有何依据
部长为其动用《物质供应法》辩护时强调,这是出于"关乎荷兰和欧洲经济的重大利益"。但这部1952年出台的紧急状态法,原本旨在应对战争级别的危机。在安世半导体持续运营、供应链正常运转的背景下启用此法,引发了法律界人士的广泛质疑。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荷兰经济部对安世的干预行动,已经引发了欧洲汽车制造业的忧虑,担心安世的僵局会导致其供应链出现短缺,这与经济部长声称的“保护欧洲经济利益”的目标显然背道而驰。
声称经过外交通报,时间逻辑矛盾
电视采访中,经济部长关于外交通报的说法也增添了新的疑点。他宣称"我下达命令的同时,荷兰驻各国大使——包括欧洲各国、中国及美国的大使——均已向当地政府通报情况"。
然而,宣布部长令的9月30日,正值中国国庆黄金周假期前夕,这一时间点的选择与其声称的即时通报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任何组织的公信力建立在言辞与事实的一致性上。在安世事件中,荷兰经济部长在技术转移理由、法律依据、与美国协调、司法独立性和外交通报等关键问题上的陈述,均与可验证的公开文件存在明显矛盾。
这些矛盾不仅影响其个人信誉,更引发对决策透明度的深层质疑。当政治叙事与事实证据持续背离时,公众有理由要求一个更加诚实和透明的解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