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农大肥业IPO迷局:分红1.8亿后募资补流,产能闲置仍扩产的资本博弈

北交所审核大厅的灯光下,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即将在11月14日迎来关键审议。

这家顶着“农大”招牌的肥料企业,一边在三年里分红1.8亿元,一边却计划通过上市募集4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一边是连续下滑的营收和不足六成的产能利用率,一边却要新增45万吨产能扩产——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操作,让这场上市之旅充满了待解的谜题。

1.8亿分完再向市场“补血”

2022年初的股东会上,农大肥业做出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决定:向股东分配1.8亿元现金红利。这笔分红的体量相当惊人,要知道公司2022年全年净利润仅1.01亿元,分红金额竟是当年净利润的1.78倍,占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利润4.73亿元的38.03%。

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马学文及其一致行动人马克合计持有76.10%的股份,这意味着1.8亿元分红中,约1.37亿元流入了实控人家族腰包。就在市场以为公司现金流充沛时,农大肥业却在IPO计划中列出了4000万元的补充流动资金需求,占本次4.13亿元募资总额的9.7%。

面对监管问询,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分红比例未超过净利润的50%,补充流动资金占比也未超过募资总额的20%,均未触及需要审慎推荐的监管红线。

但这种“先分光再募资”的操作,仍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规划合理性的质疑——如果真的资金充裕,为何上市前要大额分红;如果现金流紧张,又为何要将近四成的累计利润分给股东。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还披露拟用不超过2亿元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理财规模远超计划募集的流动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困惑。

营收三连降与订单腰斩的双重压力

在化肥行业整体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农大肥业的业绩表现显得格格不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6.76亿元逐年下滑至23.63亿元,三年降幅达11.7%。而同期选取的5家可比公司营收均值从65.27亿元微升至66.88亿元,多数同行实现了逆势增长。

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原料价格下降导致售价降低,但这一解释难以覆盖订单端的严峻形势。

2022年末至2025年6月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从6.29亿元骤降至1.40亿元,降幅高达77.7%,远超同行预收款均值31.6%的降幅。尽管2025年3月末订单回升至3.99亿元,但仍未恢复至2022年的水平,持续获取订单的能力受到考验。

盈利能力的表现同样分化,虽然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从1.01亿元增长至1.45亿元,但这一增长并非来自营收扩张,而是依赖毛利率提升。

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的13.27%升至2024年的18.83%,2025年上半年又小幅回落至17.49%,毛利率波动与大宗原材料价格走势高度相关,盈利稳定性存疑。

19年代持史与多重合规隐患

农大肥业的股权历史堪称复杂,其前身是2002年由山东农业大学与马学文等五位教职工共同创办的校办企业。山东农业大学最初持股20%,2016年通过公开拍卖将全部股权转给马学文,彻底退出股东行列。而公司的股权代持关系更是持续了19年,直到2022年才完全清理完毕。

2005年,股东高庆玲将股权转给马学文后仍代为持有,直至2016年才解除代持;同一时期,为避免股权被过度稀释,马学文还为股东马玉增、丁方军代持股权,其中与马玉增的代持关系直到2022年1月才通过3654.17万元股权转让款了结。复杂的股权代持历史,给公司股权清晰性带来了隐患。

内控环节的漏洞则更为突出。2022年,公司22.33%的收入依赖事后补办的收货确认函确认,部分发货短信缺失、过磅记录异常,同一车辆当日重复进出、车牌号错误等情况频发。物流管理方面,超过两成的出库货物缺乏追溯信息,收入确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受到监管质疑。

合规风险也不容忽视。公司及子公司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被罚,2021年销售不合格土壤调理剂被罚没4000元,子公司农邮肥业因复合肥料不合格被罚没6.47万元;2024年8月,子公司黑松土因虚假宣传被罚4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至2025年,公司多款产品在桂林、沈阳等地的抽检中被判定不合格,涉及有效活菌数、总养分等关键指标。此外,公司还存在24项无证房产,建筑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包括生产车间等核心设施,面临潜在的拆除或停用风险。

邮政依赖与回款难题

中国邮政是农大肥业的第一大客户,报告期内对其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始终在14%以上,2022年更是达到16.38%。双方采用买断式销售模式,借助邮政物流体系销售“农邮”系列产品,但合作背后的回款问题逐渐显现。

2025年1-6月,公司对邮政渠道的期末应收账款占同期销售金额的比例高达64.03%,期后回款覆盖率仅23.48%,而2022年这一覆盖率还是100%。

回款效率大幅下降,主要因为欠款方多为邮政系统及地方政府单位,内部审批流程冗长和地方财政压力导致回款迟缓。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已达3.25亿元,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增至6182.77万元,大量营运资金被占用,制约了资金周转效率。

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也存在压力。尽管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79.56%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6.53%,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流动比率长期低于2,速动比率直到2025年上半年才勉强达到1,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仍有7705.49万元短期借款和3410万元长期借款未偿还,资金链韧性面临考验。

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仍新增45万吨

在现有产能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农大肥业的扩产计划引发了最大争议。本次IPO募集资金中,超过七成将用于产能扩张,其中2.01亿元投入年产30万吨腐植酸智能高塔复合肥项目,1.1亿元投入年产15万吨生物肥生产线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新增45万吨产能,较现有产能增幅达42.58%。

但公司当前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2022年为65.14%,2023年微升至68.72%,2024年又大幅降至56.63%,2025年上半年为58.31%,始终未超过70%。

从行业背景来看,复合肥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24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28.61%,预计2025年还将新增400万吨产能。

在自身产能利用率不足、行业产能过剩的双重背景下,农大肥业的扩产计划缺乏明确的消化路径。公司虽称已制定产能消化措施,但未给出具体的量化分析,监管层也在问询中要求说明扩产的合理性及产能闲置风险。

此外,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居高不下,2022年末至2025年6月末分别为3.35亿元、3.13亿元、2.77亿元和2.07亿元,若行业价格大幅下跌,将面临显著的存货跌价风险。

结语:上市路上的多重考验

从校办企业到家族控股,从大额分红到募资补流,从产能闲置到激进扩产,农大肥业的IPO之路充满了矛盾与争议。公司凭借腐植酸活化、包膜控释等核心技术,在新型肥料领域占据一定市场地位,但业绩下滑、内控薄弱、合规风险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11月14日的上市审议会上,监管层将重点关注公司的募资合理性、内控有效性、股权清晰度等关键问题。对于农大肥业而言,想要成功登陆北交所,不仅需要向市场解释清楚各项操作的商业逻辑,更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经营质量、化解合规风险。

这场资本博弈的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只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财务健康、内控完善的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走得长远。农大肥业能否通过这场考验,改写自身的资本故事,值得持续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