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硬刚ChatGPT?千问给出了最接近的答案
ChatGPT 发布三年后,中国的 AI 行业仍在等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标者”。
在海外,格局早已尘埃落定。AI 产品榜数据显示,9 月 ChatGPT 的访问量突破 60 亿,超过第 2到第9 名产品的总和;在移动端,它的月活用户超过 7 亿,是第二名的五倍。
这种量级的领先,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多见。
而在国内,尽管市场上不乏优秀产品,但彼此之间难分伯仲,没有任何一款能够像ChatGPT 那样,既代表行业的技术高度,又能定义交互方式与产品范式。一个能兼具技术象征意义与消费级扩散能力的标杆产品,至今还没有出现。
不过,最近这一空白开始出现收敛迹象。近日,阿里推出面向C 端的千问 App。
相比此前的通用AI 产品,千问的体验差异更直接,推理更深、表达更像人、思考更清晰。这些特性并非功能叠加的结果,而是来自通义模型能力向产品层的系统性外溢。
这种路径,与ChatGPT 当年的跃迁高度相似:
只有当“世界级基座模型”的能力被压缩进一个足够稳定、足够轻量的产品里,智能才会从实验室能力变成普通用户可感知的生产力。千问正在完成这条转换链路,也因此呈现出更清晰的“产品形态”。
这也是为什么连朱啸虎都会给出评价,千问就是当前阶段最能硬刚ChatGPT的“端模一体”AI产品。
/ 01 /
让模型“长进产品里”
与其他模型产品相比,千问App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更聪明”。具体来说,千问对问题的理解更准确,抓重点的速度更快,拆解问题的方式也更自然。
尤其在财经、科技、学术这类对“理解深度”要求很高的场景里,千问的体验差异会变得特别直观。
比如,我给了它的一份电子行业三季报券商研报,并问了它一个很典型的分析师问题:三季度电子行业里,哪些板块的业绩实现了增长?原因分别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你能明显感受到,千问在关键数字和核心信息拆解上,要比其他模型产品精细不少。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在总结半导体板块整体业绩时,大多数模型的做法往往只有一句“同比增长 xx%”。信息确实准确,但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结论”,没有上下文,也无法形成对行业真实走向的判断。

其他模型产品的回答
但千问给出的内容明显更完整。首先,它会把业绩拆成“三层结构”来讲: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同期的增速、单季度(Q3)的变化趋势。

它不仅告诉你“前三季度营收增长 11.49%、净利增长 52.98%”,还会补充“单看 Q3,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 60.6%”。
相比只给出一个季度的数字,这种“累计 + 单季”的组合更能让读者直观看到行业是否正在加速复苏,从静态增长变成真实的趋势判断。
接下来,在解释“为什么会涨”时,千问的回答也体现出和其他产品的差异。

其他模型产品的回答

对比来看,普通模型往往只是把关键词堆在一起:HBM、DDR5、SoC、国产替代、模拟芯片需求等,看似信息密度很高,但缺少逻辑,有些术语对普通读者也比较陌生。
千问则按产业逻辑拆成三大驱动力:需求端、供给端、产业结构。这样的分法更像行业分析师的框架,层次清楚,也更便于读者理解行业上行的底层逻辑。

更重要的是,千问会主动把专业术语“翻译”成更易理解的描述,比如写到HBM 时,它会加上相关的中文解释。这样的解释保持了专业性,但任何对半导体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马上跟上。
在与国内其他模型的对比中,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以“过去 10 年贵州茅台的收入变化”为例,同时向 DeepSeek 和千问提问,能直观看到两者在理解力与输出结构上的不同:

DeepSeek的回答

第一,理解更到位。DeepSeek 会自动把“过去十年”理解为 2014—2023 年,而千问能够结合企业公开年报的时间跨度,精准定位到更合理的区间,2015—2024 年。这类细微但关键的理解差异,往往决定了最终答案是否能直接用于研究工作,而不是需要用户二次校对。
第二,结构化能力差异明显。DeepSeek 会优先给“归纳总结”:起点收入、终点收入、十年 CAGR、增幅,以及一句“穿越周期”的定性判断。信息没有错误,但整体偏“报告摘要”,缺乏对数据结构本身的展开。
这种叙述无法帮助分析者看清茅台十年增长的节奏,也难以洞察具体年份的波动与背后逻辑,属于“有结论但缺过程”。
相比之下,千问的回答更贴近行业分析人员的实际工作方式。它会优先给出茅台在2015—2024 年的收入和各年度同比增速按时间顺序完整列出,形成一条“时间序列”。
这种呈现方式的好处很明显:不仅趋势一目了然,也更方便用户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体来看,千问在处理复杂财经资料时的表现,更像一个“懂行业、会表达”的分析师:既能把关键数字拆得足够细,帮助读者建立对行业趋势的量感,也能把增长原因按产业逻辑分层解释,让专业信息变得易懂、不堆砌。
相比只给结论或罗列术语的普通模型,千问给出的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清晰,也更接近真实研报的分析方式。
除了更聪明外,千问在表达层面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的模型写出来的东西,味道都差不多:通顺、完整,却难免带着范文感,像是从同一套模板里刻出来的。
现在,让千问写文案、方案或规划,它不仅能根据场景切换表达方式,还会揣摩你想要的风格,语气、节奏、分寸都能对准,让内容更接近一个真实在与你协作的人写出来的样子。
在内容创作类场景里,最能看出千问能力差异的,就是它对“场景”的真正理解。比如,我给它马斯克的一段长访谈,希望把内容改成适合1分钟短视频文案。

千问给出的内容,非常接近于短视频的写作方法:句子变短、信息点更集中、节奏更快,还会主动制造“停顿点”和“情绪点”。这些做法几乎都是专业短视频编辑日常会用的技巧。
比如,它会把标题直接做成情绪冲击型的观点:“5 年后手机和 App 将彻底消失!”这种强刺激性的开头,在短视频环境里能立刻抓住注意力。
在内容层面,它会主动提炼具有对立感的观点,如马斯克关于“危险的不是技术,而是价值观”的论述。这类冲突式表达天然具有讨论性,非常契合短视频的表达节奏。
结尾处,它还会自动补上一个面向观众的问题:“你怎么看?”,帮助创作者自然形成评论区互动,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频运营手法。
这背后其实体现了模型对于场景的深刻理解。它会真正理解“场景”,而不是仅仅是字面意思。这种高度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让千问在很多场景里更像一个能共事的搭子。
从回答的思考深度,到更像真人的表达方式,千问把模型层面的优势,顺畅地转成了普通人能直接感知的产品能力。这恰恰就是当年ChatGPT 所做的事情。
/ 02 /
模型能力,才是“硬刚”ChatGPT的关键
千问在用户体验上的优势,本质上源自其底层模型优势的溢出。
ChatGPT 的成功,已经让行业达成一个近乎朴素的共识:
要回答“谁能硬刚 ChatGPT”,首先必须满足同一个前提,拥有世界级的基座模型。
而行业所说的“世界级”,并不是一句抽象的赞美,而是有明确门槛的。国际主流评估体系正在围绕三条主线收敛:
语言理解要在通用benchmark 与真实交互中保持领先;
推理能力要能处理复杂链条任务,具备跨步骤的自洽性;
多模态要能统一语音、文本、图像和视频,真正实现“输入无门槛”。
OpenAI 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据优势,是因为 GPT-4、GPT-4o 到 GPT-5,在这三条线上同时领先,而且领先幅度足以让全球开发者把“与 GPT 的差距”当成默认参照系。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模型第一次有了进入这条“世界级曲线”的机会,而千问正是其中的代表。

2025 年 9 月,HuggingFace 趋势榜前十中有七个来自 Qwen 系列,这种“规模化屠榜”在开源社区里极为罕见。
如今,所有主流开源社区都能看到Qwen 的身影,衍生模型超过 17 万个、下载量超过 6 亿,超过 Llama 成为全球延展性最强的开源模型。
这种“生态影响力”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证明,开发者愿意为其搭建衍生、优化、二次开发,这说明模型在普遍任务上已经具备可用性和扩展性。
一款模型能否形成生态,本质上取决于开发者愿不愿意把时间和项目押在它的身上。这是判断模型能力最直接、也最诚实的信号。
而在另一项公认最能拉开差距的能力——推理上,通义模型同样也有不俗表现。在多个关键评测中,通义模型开始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甚至在个别维度上取得突破。
比如,在“Arena-Hard v2”这类测试中(专门考察需要分步逻辑、保持推理一致性的难题集),Qwen3-Max 的预览成绩约为 86.1 分,远超一些其他模型,甚至高于 Claude 4 的快速模式 (得分约为 51.5)。
为什么“推理能力”重要?在真实行业应用中,问题往往不是“我想查天气”那样简单,而是“基于过去 5 年数据、结合政策变化、模拟未来 3 年趋势,请给出建议”。
这样的场景要求模型具备“沿着一条逻辑链走下去”的能力。如果模型在第 2 步就掉链、或者回头矛盾,那它就不是真正“强”的基础模型。
除了推理能力外,另一个考验模型的关键维度是:输入形式的边界。
在当下的全球竞争里,一个基础模型如果只支持文本,那其通用性和未来潜力必然受限。“世界级”模型正在向“语音、文本、图像、视频”统一输入输出演进。
在多模态上,通义系模型的能力同样开始呈现“成体系的领先”
比如,Qwen3-VL、Qwen-Image、Qwen3-Coder 分别在视觉理解、图像生成与编辑、代码任务中登上开源第一。

Qwen3-VL在Vision Arena视觉榜单全区第⼆、开源第⼀
尤其Qwen3-VL 在 Vision Arena 位列全球第二(开源第一),意味着模型不仅能“看懂”,还能“推理”,在行业内部被视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能力。
这些能力的累积,也逐渐在产业侧获得了更具分量的“外部确认”。
今年5 月,英伟达财报会上,黄仁勋直接点名通义千问,称其是“开源模型里的最佳”。8 月,海外开发者基于 Wan2.2 训练 LoRA,成的 Instagirl 图像在 X 上引发热议,马斯克的评价是“几乎真假难辨”。
这类来自技术社区和产业链关键角色的反馈,比任何宣传都更具含金量。它们所指向的并非单一能力项的领先,而是模型在真实、复杂、不可控环境里的稳定性与可信度。这往往才是决定模型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差异。
当这些信号被叠加起来,一个判断变得更清晰:在“模型即产品”的时代逻辑下,通义千问是目前国内最能硬刚ChatGPT的模型。
这也是千问App 能够具备这一可能性的根本前提:底层能力足够强,产品才能往前走得更远。
/ 03 /
总结
某种程度上,ChatGPT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它回答得比别人更快、更好,而在于它让普通人第一次意识到:AI 可以无缝进入日常生活,成为随时可用的能力延伸。
这种直观的“可用性”,来自模型本身的突破,也来自产品层层打磨后的落地体验。模型能力决定上限,产品决定触达范围,两者缺一不可。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大模型开始具备“世界级基座模型”的潜力,但能把能力真正转换成人人可用的生产力工具的,还只有极少数。
这就是千问的优势所在,不仅底层模型能力足够强,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能够顺畅地外溢到一个可感知、可上手、可稳定依赖的产品里。
随着推理变长、视觉交互更精准、中文表达变得更贴语境后,千问的整体体验开始出现跃迁:内容结构更清晰,答案更贴上下文,文档处理更像一个“懂业务的人”在工作。
当这些能力,被放进一个稳定、统一、低心智负担的产品里,意味着一个更聪明的国产AI产品出现了,这才真正形成了所谓的“硬刚ChatGPT 时刻”。
从模型到产品,从能力到场景,从“能做”到“做得好”,这是 ChatGPT 走过的路,也是中国 AI 产品必须走的路。通义千问正沿着这条路快速逼近,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那个答案。
文/林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