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成立两年就成全球第一,华为23年老兵创业公司遭证监会质疑

文/刘工昌

在储能赛道越来越内卷的这一轮周期里,有一家名为思格新能源的企业,仅用了2年零8个月就开始申请上市,堪称最快冲刺IPO的中国储能企业。

关于思格新能源,目前大量相关的报道数据是,早期亏损:截至2023年累计亏损超5亿元,主要源于高昂的研发和初期扩张投入。现已盈利:2024年实现净利润0.84亿元;2025年1-4月净利润达1.87亿元,已扭转亏损局面。增长迅猛:2024年收入13.3亿元,2025年前4个月收入12.1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

但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5月至12月)、2023年及2024年前9月,公司期内亏损分别为7618.7万元、3.73亿元及5335.4万元,累计亏损额超5亿元。

难道它在2024年最后三个月能奇迹般的扭亏为盈甚至达到0.84亿?

一般说来,数据出现疑问时,应优先采信招股书数据,因为其经过审计,法律责任更重。这是不是意味着大量相关报道数据有误?

矛盾数据背后的奇迹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成立两年后,按产品出货量计算,思格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的市场份额达28.6%,占同期分布式储能系统市场的0.6%及储能系统市场的0.2%。

财务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月,思格新能源分别实现收入5830.2万元、13.3亿元、12.06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73亿元、8384.5万元、1.87亿元。

来源:公司最新招股书①

至此终于明白,出现这个看似矛盾数据的根本在于,它两次港股申报数据的差异。思格新能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第一次是2025年2月21日。而此次最新招股书是其向港股第二次递交招股书,时间是2025年9月8日。第二次申请是在首次招股书失效(约6个月后)后提交的更新版本。

思格新能源确实在2024年实现了惊人的财务逆转,并且这种增长势头在2025年前四个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个结论完全基于其公开披露的数据:

爆炸性的市场增长与规模效应:收入增长22倍:从2023年的5830万到2024年的13.3亿,这意味着其产品获得了市场爆炸性认可。那么它是如何在一年内实现如此惊人的跨越的?

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2024年就在其细分领域(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达到28.6% 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这意味着它抓住了行业爆发的风口,并迅速成为领导者。巨大的出货量带来了强大的规模效应,摊薄了固定成本(如研发、管理费用),这是扭亏为盈的根本。

从“投入期”进入“收获期”:2023年及之前的亏损(累计超5亿),可以理解为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产能建设上的“战略性投入期”。一旦其核心产品SigenStor被市场验证为“爆款”,前期的投入便开始产生巨大回报,公司迅速进入“收获期”。2025年前4个月的净利润(1.87亿)已超2024年全年两倍,证明其盈利模式已经跑通,并且正在加速。

高毛利业务的确认:如此高速的增长和快速的盈利转变,也暗示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作为面向海外高端市场(欧洲为主)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溢价能力可能较强。

这份更新的、极其亮眼的财务数据,极大地增强了思格新能源冲刺港股成功的可能性。

霸道总裁肩负对赌压力

创始人许映童1996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99年加入华为,在华为工作了近23年,曾历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等。2022年5月,许映童忽然从华为离职,在上海创立思格新能源。

公开资料显示,思格新能源成立仅一个月后,便完成500万元种子轮融资。从2022年7月开始,这家公司在半年内先后完成A1至A3轮融资,从高瓴创投、华登国际、云晖资本、钟鼎资本等手中拿到5.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思格新能源直到2023年5月才发布产品,就是说在没有商业化产品之前,思格就已经拿到了超5亿的融资,随后的B、B1轮又融资1.7亿元,最后轮融资估值已达43亿元。

而思格新能源之所以敢在公司全面亏损(第一次招股书)时冲刺港股,是因为2023年港交所推出“18C”改革,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于2024年对上市标准进行了调整。已商业化公司最低市值由60亿港元减至40亿港元,思格新能源正好达标。

思格新能源属于新能源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98亿元,占营收28.3%(远超15%的标准)。思格新能源IPO选择的联席保荐人组合——中信里昂证券(CLSA)和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BNPParibasSecuritiesAsia),是兼具中资背景与国际投行资源的“强强联合”,可见资本对于这家初创公司的青睐。

作为一家创业仅两年多的公司,思格新能源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初创公司从巨额投入、战略性亏损到抓住风口、实现爆发式增长并快速盈利的完整商业图景。其案例是典型的高科技、高增长、高投入模式在获得市场成功后的财务体现。

“高成长性”故事得到完美印证:港股市场非常看重企业的成长性。从近乎为零到细分市场全球第一,再到财务上实现扭亏为盈并利润暴增,这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高成长”叙事。

缓解了核心疑虑:强有力的盈利数据,有效地回应了市场对于其“持续亏损”和“产品单一”的担忧。它证明了其单一产品在当前阶段具有强大的市场统治力和盈利潜力。

“失效后更新”是正常流程:需要说明的是,首次招股书“失效”后迅速递交更新版本,是港股IPO的常见操作,并非公司本身出现问题。相反,这次更新带来了更加亮眼的业绩,反而成为一次强有力的“路演”。

基于这份最新的招股书,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其冲刺港股的前景相比半年前已光明许多。当然,投资者最终仍会关注其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能否化解,以及这种爆发式增长能否持续。

然而,思格新能源在冲刺IPO的背后,也存在对赌压力。思格新能源在冲刺港股IPO过程中,与投资机构签订了对赌协议:若公司撤回IPO申请、上市遭拒或未在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触发对赌条款。触发后果:投资机构可要求股权回购或撤资(具体条款未公开披露)。

这意味着,思格新能源必须要在资本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避免对赌协议带来的重大风险。

一个产品打天下

但就目前而言,思格新能源成立不到三年就想上市,它的故事足够吸引人,其所依靠的是其旗舰产品——SigenStor。

招股书显示,思格新能源的产品主要包括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智能能源网关、交流充电器以及其他产品。其中,SigenStor在产品商业化之后,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6.4%和90.5%。这款明星产品,思格称之为重新定义行业的标杆产品,全球首创AI赋能的“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

SigenStor采用模块化、可堆叠产品设计,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EMS)无缝融合一体,是行业集成度最高的储能产品。

用思格的话来说,这款产品只要15分钟便能完成安装,同时还能轻松扩展或替换模块来满足用户各种使用场景下多样化容量需求,并且拥有缩短电动汽车充电时间的V2X直流充电功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成立两年后,按产品出货量计算,思格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前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为24.3%(231MW)。

依靠SigenStor,思格一直保持着非常不错的毛利率水平。2023年,毛利率为31.3%。2024年前九个月,毛利率达到44.2%。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思格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占该公司总收入的87.8%和91.7%。其中欧洲市场的营收分别为4231.2万元、4.56亿元,占比分别为72.6%和65.1%。

数据显示,思格目前有70%左右的业务收入都是来自欧洲市场,但2024年欧洲户储装机同比却持续下滑。欧洲预计从12GWH下滑至8.8GWH。由此可见,欧洲市场已变成红海市场,整体规模开始出现小幅下滑的态势。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毛利率有下滑风险,而本已过高的费用率能否快速优化抵消这种风险,甚至扭亏为盈,仍是很大的谜题。

至此不难发现,目前思格面临着两大致命问题,一是销售产品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SigenStor一种产品上;二是销售区域过于集中,主要集中于欧洲。

可能是未来避免销售产地过于单一,思格开始在欧洲区域外拓展。公司招股书显示,思格已与超60个国家和地区的99家分销商以及超5600家注册安装商合作。但目前海外市场除欧洲外尚未真正撑起来。

高成长背后的高成本

根据招股书显示,思格在2022年的收入还为0元,但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就已实现7亿元的营收。从0到7亿,仅花了2年时间,这速度堪称奇迹。

尽管收入暴涨,但公司亏损持续加重。从开业到2024年9月底,公司累计亏损总额超过5亿元,那一段时间甚至越卖越亏。

钱花在哪里?翻开公司财报,我们发现公司营销费用的增长十分惊人。在2022年,公司销售支出仅为68万元,而到了2024年9月底,公司销售支出就高达1.05亿元。

若按照销售费用率对比同行来看,其当期销售费用率高达15%,而固德威、锦浪科技、德业股份当期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7.89%、6.57%、2.78%,很明显思格的高成长就是靠疯狂营销烧钱来实现的。

像这种一开始就靠砸钱的手段,的确能找到客户并快速开拓业务,但一旦后期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减少,公司未来的业务很可能快速萎缩,其可持续性堪忧。

而过度营销带来的是公司现金流持续“失血”。到2024年9月底,公司净资产仅剩4.15亿元。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思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分别为3610万元、3.70亿元和2亿元,累计净流出6.06亿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分别为1.14亿元、9.3亿元和2.36亿元。

现金流如此持续“失血”,债台高筑当然不可避免。截至2024年9月,公司短期借款达3.34亿元,而现金及银行结余仅3亿元,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不仅如此,思格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也在吞噬着公司的现金流。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分别为153.2万、1.89亿及4.24亿;应收账款分别为2026.1万和1.62亿,二者合计占流动资产比例居高不下,这表明公司库存管理及后续的销售情况不甚乐观。

虽然思格的毛利率高达44%,但公司仅仅研发和销售费用率合计就高达43%,这么高的费用堆砌的成长之路,如何让公司实现盈利呢?②

同时由于SigenStor的销量快速攀升,思格新能源正在上海和江苏南通两地扩建产能。预计到2025年,公司的逆变器产能将扩大至现有产能的四倍,储能电池产能将扩大三倍以上。此外,公司还计划在南通建设一座新的逆变器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预计将在2026年投产。

大举扩产对于这家创业企业的现金流构成挑战。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思格新能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分别为3610万元、3.70亿元和2.00亿元,累计净流出6.06亿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分别为1.14亿元、9.3亿元和2.36亿元。

“倘经营现金流出状况持续或恶化,则未来可能会录得流动负债净额状况,这会使我们面临流动性风险。”思格新能源风险说明中称,倘未来其持续经营成本增加,或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未达到预期,则其经营现金状况可能会恶化,而由于可用现金金额有限,无法满足经营业务的现金需求,也无法为业务扩张投资提供资金。③

鉴于上述问题,公司资金链比较紧张,也没有办法持续烧钱,上市或许是最好出路,若IPO受阻或回款不畅,资金链断裂风险将陡增。思格“闪电战”式的全球扩张虽快速建立品牌与渠道,却也将公司置于对资本的高度依赖之中。

户用储能市场竞争惨烈

在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市场中,思格新能源直接与特斯拉、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巨头角逐。

据起点研究院(SPIR)发布的《2025全球户用储能行业研究白皮书》,在中国户用储能企业中,华为、比亚迪为两大巨头,份额远超其他企业。除此之外,艾罗能源、派能科技、麦田能源、德业股份、沃太能源等企业构成“多强”格局,另有安克创新等“跨界新秀”,同时充斥着大量中小型企业。

比亚迪不说了,而“老东家”华为仍是行业难以逾越的巨人。其储能业务布局已有15年之久,隶属于华为数字能源公司,聚焦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技术,覆盖户用、工商业、大型储能电站及离网等全场景。依托沙特红海新城(1.3GWh)、丹麦Everspring(132MWh)等国际项目,业务遍及欧洲、东南亚、中东60余国。

在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整体承压之际,华为的储能业务成为Top10厂商中为数不多实现逆势增长的企业,以6%的市占率位列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第五。2025年华为数字能源业务有望迈上千亿营收台阶。

其业务体量为思格的100倍,全球渠道网点约为思格的10倍,这位“旧主”若下场发起突袭,思格44%的毛利神话能否持续?

激烈竞争外加2023年欧洲储能市场供给过剩,使得此行业出现大量亏损。

另外SigenStor为代表的可堆叠光储一体机火爆后,其他企业如艾罗能源、沃太能源、派能科技等也纷纷推出了类似产品。同时,也有一系列小厂商较早推出了可堆叠光储一体机,在性价比优势对比下,思格新能源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思格新能源只能全方位强化自身实力。一方面扩大研发团队及提升研发设备及技术,2025-2028年每年新聘约100至200名研发人员,期间总共聘用约700名新员工,这个数字约为现有(截至2025年4月30日)研发人员的1.7倍。

另一方面,思格新能源计划投入资金强化营销及售后服务,而售后服务体系可以说是户用储能行业的关键。除此之外,思格新能源也将使用募集资金扩张产能,并用于工商业光储充解决方案、云原生思格云平台以及配套产品的开发上。

综合来看,作为近年来户用储能行业的明星企业,思格新能源已经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果。④

四项重大问题承压

股权代持问题:招股书披露,从思格成立直到2023年10月,许映童持有的75%股权长期通过岳母及配偶杨婷代持,核心技术骨干张先淼亦有类似代持安排。虽然相关股权已“还原”,但这一“隐身式创业”已经引起监管关注,要求其披露完整代持链条,并核查是否涉及华为竞业禁止协议。

要说的是,向来以管理制度严格而闻名的华为,在面对市场和技术上都存在竞争的思格新能源,近乎采取了完全默许的态度,这多少有些令人奇怪。截至2025年7月,思格新能源并无与华为有专利诉讼或商业纠纷的公开报道。⑤

而思格新能源早在4月18日接到了来自中国证监会国际司的问询函。证监会质疑公司成立两年即成“全球第一”的真实性,实际控制人是否在公司成立前开展相关业务,是否存在重大纠纷?即要求说明是否存在技术转移、客户接续等潜在纠纷。另外思格五合一架构与华为技术高度同源,专利仅数百项,华为虽未诉讼,但手握超万项光储专利,若发起价格战或专利狙击,思格护城河或将瓦解。

数据安全问题:其能源管理移动APPmySigen2023年11月上架,收集60国用户用电数据,监管要求披露是否存在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情形,以及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或担忧海外上市引发敏感信息跨境风险。

股权质押及冻结问题:全流通股东股权是否存在权利瑕疵,尚未明确披露。

据招股书披露,募资用途方面,思格主要计划用于扩大光伏储能及充电技术研发团队和建设江苏南通新生产基地等。但现实是,现有产能尚未充分利用:截至2024年三季度,逆变器年产能9万个,储能电池年产能1.8GWh,利用率分别为73.6%、88.3%,而新规划产能将分别达19万个和1.4GWh。在产能未饱和的情况下募资扩产,难逃“过度融资”之嫌。⑥

思格新能源的崛起,是华为系高管闯入储能赛道的产物,其依靠一招鲜的爆款打法还有漫天宣传精准切中市场痛点,短期内实现了规模飞跃于利润转正。

但其短期辉煌背后实则暗藏四重风险:单一爆款究竟能持续多久,狭窄赛道恐难支撑长期增长,资本依赖模式在IPO受阻后或将面临现金流紧张危机,而股权代持、技术同源性、数据安全等问题若无法妥善回应,可能直接阻断上市之路。

残酷的现实是:它目前尚未出现爆款后其他产品,尚未完全打开欧美市场外其他市场。思格的ipo突围,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的赛跑。它能最终笑到最后吗?

[引用]

①(再递招股书!思格新能源,拟赴港IPO2025-09-11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②(思格新能凭啥搞烧钱的互联网创业模式?侯兵hoping的光伏笔记2025-08-20)

③(思格新能源持续亏损5亿:存货及应收账款飙升,资产负债率走高《港湾商业观察》廖紫雯)

④(储能“黑马”再冲IPO,许映童创业三年全球第一,单一产品依赖高2025-09-11来源: 尺度商业) 

⑤(思格新能源,户储领域的小华为?赶碳号2025-07-23)

⑥(3年融7亿,勇闯港交所,老板领7000万年薪,思格新能源“太猛了”!2025-08-20来源: 新浪财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