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闯关2次,量化派终于登陆港股,募资净额却不及“顶头锤”
长跑七年,五次递表港交所,量化派终于确定上市。
11月19日,量化派启动港股IPO招股,计划发行1334.75万股(不含超配),发行后的区间总市值约为45.17亿元-50.31亿元,招股时间截至11月24日,并预计于11月27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与一般的IPO公司不同的是,如果按照9.3港元的中间价计算,量化派的募资总额约为1.24亿港元,而该公司的上市开支就在1.07亿元左右,算下来,量化派的募资净额仅580万港元,还不及该公司的顶头锤缴款规模。
追逐IPO七年,量化派苦求上市,却只募资几百万港元。相比即时融资,这次上市或许更多的是量化派为应对对赌赎回压力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发行规模较小,上市开支占比极高
根据19日发布的全球发售公告,量化派拟发售的这1334.75万股中,香港发售的股份为133.5万股,国际发售的股份为1201.25万股,此外还有200.2万股的超额配股权。
区间发售价则是8.8-9.8港元/股,每手买卖单位为500股,入场费约为4949.42港元。
此外,量化派表示本次募集到的资金将会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改善公司的撮合服务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用于推广公司的业务模式。
然而,量化派的全球发售预计募资总额为1.24港元,再加上该公司的上市开支高达1.07亿元,占所得款总额的94.6%,所以,最终量化派的募资净额仅在580万港元左右。
这一募资数据,不仅无法覆盖量化派一年的研发费用支出(今年前五个月,该公司的研发费用为1944万元),甚至不及“顶头锤”申购规模。
“顶头锤”指的是单个投资者在新股公开发售部分所能申购的最大股数,监管规定,单一账户申购上限为“公开发售股数(回拨前)的一半”。量化派的“顶头锤”缴款额为660.75万港元,高于募资净额。
在高昂的上市开支下,量化派最终到手的募资净额是明显不够看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为了拿到这张上市入场券,量化派把通过IPO募集到的钱,几乎全用于支付上市过程中的费用。
上市开支包括保荐人费、律师费、审计费、包销佣金等,其中,保荐人及承销费通常是大头,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前景广阔,增长故事动听,投资者踊跃认购,发行便会相对顺畅。但是,如果该公司自身的吸引力不足,需要承销商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推动其上市,支付的佣金比例也会更高。
回到量化派自身,一方面,量化派此次发行并没有基石投资者参与。基石投资者指的是在IPO时承诺认购并愿意接受较长锁定期的大型企业或机构。基石投资者的参与意味着对IPO企业的基本面和前景进行背书,如果没有基石投资者,就需要包销商主动寻找其他机构,全额依赖市场力量推销,难度更大,费用自然也更高。
另一方面,量化派此次发行的1334.75万股,仅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6%。这一发行比例非常低,并没有达到港交所关于自由流通量的股权比例要求——已发行股份的10%(不过量化派发行后预期市值为45.17-50.31亿元,超过“预期市值不少于6亿港元”的自由流通量豁免条件)。
只发行2.6%的股份,却需要承担一次完整IPO所需的全部合规、法律、审计和承销成本,进一步导致此次IPO的单位成本升高。
综合多方信息来看,量化派虽然对IPO十分渴求,核心目的却并非获得融资发展业务,更像是花钱得到一个上市公司的地位。
对赌压力之下,上市成纾困最佳选择
种种反常背后,是压在量化派头顶的对赌赎回压力。
量化派谋求上市多年,2017年便开始筹备赴美上市。以失败告终后,又在2022年-2025年期间先后5次递表港交所。
首次递表是在2022年6月,递表前,量化派还引入了14亿元的优先股融资,这笔优先股融资便附带了对赌条款。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股东协议,这14亿元优先股的投资者拥有赎回权和优先清算权,如果量化派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上市,或者实控权发生了变更,优先投资者都有权利要求量化派赎回相应的股份。
赎回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原始投资金额年复利10%,另一种是原始投资金额的120%加当时所有已宣派但没有支付的股息,量化派需要选择收益较高的一种方案执行。
在上市进程逐渐拉长的过程中,这笔优先股的账面值也在持续积累,并已远高于初始账面值。截至去年10月末,这笔优先股的账面值上升到16.86亿元,同时期该公司的账面流动资金仅3764万元。
一旦量化派的IPO以失败告终,引发赎回条款,该公司便会面临流动性危机。或许正因如此,量化派宁愿投入更多成本,也要争取上市。
除了对赌压力,量化派还有一定规模的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是公司授予员工(主要是高管)的限制性股票、期权或虚拟股份,约定服务满几年或业绩达标后可按低价/零价获得股份,目的是绑定核心团队,减少现金支出。
最新一版招股书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量化派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有1112.4万元。通常而言,上市是以股份为基础薪酬的主要兑现时机。
公司上市后,股权可在公开市场交易,流动性大增,员工在确保股权已完全归属,以及锁定期结束后,可出售股票获得收益,实现股权价值最大化。
不过,对于新股东而言,如果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规模过大,当员工确认股权完全归属并行使期权/权利时,公司发行新股,增加了总股本,新股东的持股比例也会被稀释,所有权进一步摊薄,也有可能导致每股收益下降。
另一方面,量化派的上市发售规模较小,流通盘也较小,市面上可供交易的股票数量有限,股价对大宗买卖也更敏感,如果大量员工在锁定期结束后集中抛售所持股票,可能导致股价短期大幅波动。
从市场反馈来看,量化派这只新股十分火爆,TradeGo新股孖展数据显示,量化派的首日孖展就有 253倍,即想通过孖展认购的资金是原计划发售给散户部分的253倍。超高倍的孖展认购虽然是市场信心的体现,但同时,也为量化派埋下了股价剧烈波动的隐患。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