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以稀土管制反制芯片封锁,究竟有多难?

文/刘工昌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凡含0.1%以上中国重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制造的境外产品,出口均需中方许可。10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强调,此次管制并非全面禁止,而是针对特定高技术产品——稀土磁材及相关零部件、靶材等,且所有用于民用、合规用途的出口申请均可依法获批。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稀土管制压力并非瞬间停产

其实中国并不是第一次进行稀土出口管制。2010年,中国曾因环保与资源保护收紧稀土出口,引发美日欧联合向WTO起诉。2014年,WTO裁定中国出口配额违规,中国被迫取消限制。

但此后,中国出土稀土开始由“数量控制”转向“用途审查”。2020年《出口管制法》出台,2024年《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施行,标志着中国建立起以“最终用途”为核心的现代管制体系。此次对稀土磁材的管制,正是这一制度的延续与深化。

今天此举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激烈反应,媒体普遍解读为对美限制对华芯片出口的反制。网民普遍欢呼,说中国控制了稀土产业的90%,此次限制稀土出口,将导致美西方很多高精尖产品因缺乏稀土而被迫停产或限产。那么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根据近期的公开报道,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压力并非“瞬间停产”,而是更侧重于长期的供应链安全和成本冲击。

首先是精准化、差异化的出口管理。中国的管制并非“一刀切”的全面禁令,而是有管理的出口许可制度。对于民用的合规贸易,中方依然保持开放态度。这意味着,纯粹用于民用领域的需求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有分析指出,中国正在构建 “经验证最终用户”(VEU)制度。这套机制如果落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更精细的“过滤网”,旨在允许稀土产品流向经批准的民用企业,但严格阻断其流向与军事国防相关的领域。这对于美国国防工业及其承包商网络构成了直接挑战。

冲击已显现,但表现为“供应链焦虑”与成本飙升:虽然大规模停产的消息不常见,但供应链的紧张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已经非常明显。

以“钇”为例,作为一种在航空航天和半导体领域有关键用途的稀土元素,由于中国的出口限制,其欧洲市场价格在年内曾出现惊人涨幅。这清晰地表明了在供应受限预期下,市场的剧烈反应。

再就是库存与生产压力。早在2025年6月,美国就有研究机构警告,一些美国企业的稀土库存可能仅能维持两到三个月。汽车等行业已被迫担忧可能出现导致停产的供应链危机。

关于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对美西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以及替代供应链的发展,目前的情况比一些媒体报道要更为复杂和渐进。

西方构建替代链的进展

为应对供应链风险,美国正积极联合盟友试图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目前,战略决心很大,口号也很响亮,但在实际落地层面仍面临技术、成本和时间的多重挑战。

美国推动稀土本土生产:支持MP Materials、USA Rare Earth等本土企业,并给予国防合同。同时扩大关键矿产清单,从官方层面明确战略依赖范围,引导投资和政策支持。

精炼能力薄弱:稀土分离提纯的技术和产能严重不足,成本远高于中国。

供应链不完整:缺乏完整的下游产业链(如磁材制造)。

澳大利亚开发新矿源:如Donald项目计划于2026年投产。作为核心盟友,与美国签署85亿美元关键矿产协议,吸引美国投资和技术。但仍存精炼技术瓶颈,尤其在重稀土分离方面技术尚未突破。

日本寻求多元化:参与美澳合作,并投资如澳大利亚Lynas等公司。同时尝试深海采矿等替代方案。但替代方案遥远:深海采矿等项目预计要到2035年才可能商业化,且成本高昂。

另外美国也在努力拉拢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加入其供应链体系,试图复制部分下游加工环节。

总的来说,当前的情况可以概括为:

冲击已然发生,但形式并非停产:中国的稀土管制目前最直接的效果是推高了全球价格、加剧了供应链不安全感,并精准瞄准了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由于民用贸易仍在进行,且库存发挥作用,短期内出现大面积停产的可能性不高。

替代供应链“远水难解近渴”:美西方构建的替代链是一个耗时漫长、耗资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在精炼和技术环节对中国的依赖,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正如分析所指,美国要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可能仍需至少8年时间和巨额投资。

博弈长期化:稀土领域的博弈已成为一场持久战。中国正通过技术升级(如减少重稀土用量、发展回收技术)和海外布局(如在马来西亚、非洲合作)来巩固其长期优势。

那么中国这次稀土出口管制究竟能不能达到目的呢?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相信我们大家都想知道。

稀土真有那么神奇吗?

稀土元素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中新能源与清洁技术是当前受关注度最高的领域。另外体量巨大的消费电子产业,对稀土依赖度高。而国防与航空航天工业对稀土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且难以替代。除此之外在传统汽车工业(传统燃油车)、医疗设备、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光学与玻璃工业等方面也应用广泛。①

而媒体广泛报道说稀土产业90%由中国控制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可以把稀土产业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分别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中上游包含采矿与冶炼分离,主要是资源与初级产品;中游包含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材料制造,是稀土工业的价值核心;下游是高端器件与终端应用,是技术巅峰的杰作。

媒体报道的中国控制的“90%”主要指上游和部分中游。中国具有资源与产能优势和材料制造优势。就资源与产能优势来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尤其是在采矿和冶炼分离环节,无论是稀土氧化物还是金属,中国的产量和冶炼分离能力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约90%)。这意味着全球绝大部分的初级稀土产品都来自中国。

从材料制造优势来说,这个环节在产业链中游,尤其是最重要的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的制造上,中国也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产量。这是中国稀土产业最强大的护城河之一。尤其是重稀土中国供应世界超过99%,也就是几乎所有量产的重稀土都是中国供应的。更重要的是重稀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只有技术也是搞不成的(无法量产),而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至少需要8-10年。

2024年全球稀土矿产量分布高度集中,中国以超过六成的占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美国、澳大利亚和缅甸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四位,合计占全球产量约15%。印度、马达加斯加、越南等国家也具备一定产能,但整体份额较小。其余国家合计占比不足1%,表明全球稀土资源开采仍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这一格局反映了稀土资源分布不均以及部分国家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战略重要性。

根据行行查数据,我国稀土开采配额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其中岩矿型稀土占比显著高于离子型稀土。从2020年至2024年,总开采配额持续上升,尽管在2022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后有所回落,但整体仍保持高位运行。2024年合计配额接近27万吨(折REO),同比增长率虽较前两年下降,但仍维持在5%以上,显示出国家对稀土资源开发的有序调控。岩矿型稀土作为主要来源,其配额逐年增加,而离子型稀土配额相对稳定。这一趋势表明,我国在保障稀土供应安全的同时,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性优化。

中国的稀土产业链

稀土产业链分为上游开采、中游冶炼分离与金属制备、下游精深加工与应用三大环节。上游主要包括轻稀土矿(如氟碳铈矿、独居石)和中重稀土矿(如离子型稀土矿)的勘探与采掘,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包头、四川以及江西赣州、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中游涉及稀土原矿的冶炼、分离和提纯,通过火法或湿法冶金技术生产单一或混合稀土氧化物、金属及其盐类,这一过程技术门槛较高且环保要求严格。

下游是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包括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功能材料的制造,并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机器人伺服系统、节能家电、消费电子等多个高技术领域。

此外,稀土回收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在稀土开采和冶炼工艺方面已达到较高成熟度。具体来看,稀土开采方式主要分为露天开采和原地浸矿两种。北方地区以混合型稀土矿为主,通常采用露天开采,通过湿磁分离和泡沫浮选技术提取稀土精矿。南方地区的离子型稀土矿则更多采用原地浸矿方法,通过分离浸取液提取稀土。

在冶炼工艺方面,轻稀土矿(如氟碳铈矿和独居石)通常采用浓硫酸焙烧法处理,经过研磨破碎、磁选分离后,在300-500℃条件下与浓硫酸混合焙烧,再通过水浸获得硫酸稀土溶液,最后利用溶剂萃取分离得到单一稀土。中重稀土矿则需注入硫酸铵溶液,经过离子吸附、置换溶液、草酸沉淀等步骤,调整pH值至4.5,再进行浸出液处理,并使用P204萃取剂萃取分离,最终得到高纯氧化铽等产品。

当前中国稀土行业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上游资源端基本由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广东稀土等国有控股企业主导。这些企业在采矿权配置、生产配额管理等方面享有显著优势,形成了稳固的市场地位。

稀土行业大而不强

2025年10月,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稀土相关物项和技术的出口管制,明确要求境外组织在出口含有原产于中国的稀土成分(价值比例达0.1%及以上)或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时必须获得中方许可。

此举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也加剧了国内外企业在高端磁材领域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出口管制范围扩大至钐钴、钕铁硼、铈磁体制造技术及相关设备,国内领先企业有望凭借技术壁垒巩固竞争优势。

不过中国尽管掌控了稀土产业的主体生产,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产业亏损、高端受制于人”的状况。

上游的“白菜价”困境:尽管中国供应了全球大部分稀土,但过去多年里,由于国内企业恶性竞争、行业整合度曾经不够高、以及环保成本未完全内部化等原因,稀土初级产品常常被以“白菜价”出口,导致“稀土卖出土价钱”的怪象。虽然近年来通过行业整合(形成中国稀土集团)和国家管控,价格波动性减小,但整体利润率依然不高。

下游的“卡脖子”问题: 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虽然放弃了污染重、利润薄的上游开采和冶炼,但他们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牢牢掌控着下游高附加值环节。日本在高端钕铁硼专利、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方面拥有强大优势。尤其是用于某些特殊领域(如航天、军工)的特定重稀土元素,日本企业通过提前布局、海外投资和精深加工技术,在这些细分领域确实有很强的话语权。

另外德国、日本等提供制造高性能稀土永磁所需的关键设备,如真空感应炉、气流磨、自动压机等。中国能生产设备,但在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上,与顶尖水平仍有差距。而美国在稀土下游的终端应用上实力最强,例如将稀土永磁体用于最先进的F-35战斗机、宙斯盾系统、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等。

结论是,中国掌握了稀土的“命脉”(资源和基础产能),但尚未完全掌握其“大脑和神经”(尖端材料配方、核心装备和终极应用)。我们对美西方的稀土反制是有效果的,但并非无懈可击。

所以稀土在中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中国控制全球90%稀土,但另一方面“产业亏损、高端受制于人”的现象同时存在,这看似矛盾,但恰恰揭示了中国稀土产业“大而不强”的真实处境。

有人会说,稀土技术可能并不是一项特别先进的技术,那么美西方为什么不搞,致使稀土主要产业链都落在中国手里?‌国外稀土产业停滞主要源于高成本、低利润率和环境压力,而中国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技术优势‌。

国外稀土产业停滞原因

成本与利润上,美国等国家因环保法规严格(如1980年将稀土纳入核监管体系),开采和加工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企业难以盈利 。 ‌

环境压力上,传统离子分离法和溶剂萃取法存在污染问题,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减少高污染产业 。 ‌

中国稀土技术优势在于提取工艺、产业链完整和政策支持。从工艺上看,中国通过徐光宪等科学家的萃取技术突破,实现了低成本、高纯度提取,且污染控制优于西方 。 ‌

从产业链整合角度看,中国拥有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从开采到永磁体制造形成完整链条,成本优势显著。而从政策支持角度看,2013年后中国整合稀土企业,强化技术优势,同时推动环保升级 。 ‌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从供应控制角度,中国通过法律限制稀土出口,迫使西方依赖其加工能力,短期内难以替代。在技术壁垒上,中国将萃取工艺列为核心资产,限制关键人员出境,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

从未来挑战角度看,中国稀土产业曾因污染付出环境代价,现正推动绿色转型;美国、欧盟等正尝试通过深海采矿或回收技术减少依赖,但短期内难以见效 。那如果美西方现在全力搞稀土,几年能赶上中国?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问题。答案是:他们需要至少5-8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立起一个在规模、成本和完整性上能与中国媲美的稀土供应链。

这绝非易事,原因如下。

重建产业链需要时间:稀土不是一种矿,是17种元素的统称。建立从采矿、选矿到分离提纯一整套产业链,涉及复杂的化工流程和庞大的基础设施,这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美国的芒廷帕斯矿重启多年,其矿石仍要运到中国进行分离提纯,就是因为本土缺乏分离能力。

环保与社会许可:稀土开采和冶炼,尤其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具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在欧美国家,通过环保评估、获得社区许可是一个极其漫长和昂贵的过程。

成本竞争力:中国的稀土产业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拥有成熟的产业工人、规模效应和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西方新建的产业链在初期将极其昂贵,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价格竞争力。另外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提纯、磁体制造等环节拥有核心技术优势,例如钕铁硼磁体纯度达99.9999%,远超海外水平。美国等国需突破设备、工艺、人才等多重瓶颈,短期内难以复制中国经验。

人才与技术工人断层:西方在过去几十年将产能转移后,相关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已经出现断层,重新培养需要时间。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目前的目标并非完全复制中国90%的全球份额,而是在关键稀土元素(特别是钕、镨、镝、铽等用于永磁体的元素)上实现“自主可控”,满足其国防和关键科技产业的需求。这个目标,在政府强力支持和巨额投资下,可能在3-5年内看到初步成效。

而让人更关心的是,在这个时间窗口,够中国芯片产业突围吗?

稀土管制给芯片突围创造时间窗口

这正是中美科技竞争的核心所在。这是一个与时间的赛跑,但中国芯片产业的突围难度,远大于西方重建稀土供应链的难度。

首先说说稀土,其本质上是一个流程工业和材料科学问题。一旦技术打通、工厂建成、环保问题解决,就可以大规模生产。其技术壁垒虽然高,但相对确定。

再来说说芯片,是现代工业的金字塔尖,涉及物理、化学、精密机械、软件等数十个顶尖学科的协同,其尖端制造(如EUV光刻)是人类当前工业文明的极限。它需要全球化的生态协作,任何一国想完全独立掌控都极其困难。

悲观一点的估计是,如果西方在5年内建成关键稀土供应链,而中国在5年内仍无法突破7纳米及以下制程的芯片制造全链路自主可控(尤其是EUV光刻机、EDA软件等),那么届时中国将面临“稀土牌效力下降,而芯片卡脖子依旧”的战略被动局面。

乐观的估计是,如果中国能利用这3-5年的战略窗口期,在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实现全链路自给自足并建立强大生态,同时在先进制程、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实现关键点突破,那么就能站稳脚跟,形成战略对峙。即使稀土反制效果减弱,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能支撑芯片产业的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的优势是现实的,但弱点也是存在的。 稀土反制是一张有效的“王牌”,但不能过度依赖。必须正视在高端材料、核心装备上的差距,加速向产业链下游攀升。

西方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是必然趋势,但过程漫长且痛苦。这给了中国一个宝贵的战略窗口期。

最关键的赛跑是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速度。 中国必须争分夺秒,利用好稀土反制创造的时间和谈判空间,全力攻克芯片产业的“雪山草地”。这场竞赛的胜负,将决定未来几十年全球科技与战略格局的走向。

因此,目前中国的策略不应是沾沾自喜于“90%”的份额,而应是 “巩固上游、强化中游、突破下游” ,同时将稀土带来的战略窗口期,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芯片等更核心技术的突围战中。

[引用]

①(受稀土管制影响大的行业 最后遇到你 修改于2025-10-12 来自Android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