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4日讯(记者 刘阳)新能源“竞速”时代中,汽车企业欲加速淬炼“氢功”。

财联社记者独家获悉,长城汽车已完成对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产品规划,并计划以独立品牌推出,定位高端。“长城汽车( 氢燃料电池)的品牌及产品内部已准备就绪,原计划今年二季度推出,但疫情因素估计要推迟到年底。”5月24日,有接近长城汽车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新品牌保持独立

“氢能(品牌)不在沙龙,但是会以一种让大家意想不到却又绝对合乎情理、最符合氢能产业商业化逻辑的方式在未来出现。”虽然未透露更多信息,但有长城汽车内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证实了长城汽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独立品牌计划的存在。

去年3月,长城汽车氢能战略发布,首次向全球展示氢能研发成果。据介绍,依托于氢能战略,长城汽车将采取“商乘并举”的模式,通过场景探索带动技术及产业发展,加速产品落地。当天,作为长城氢能战略的技术核心支柱,“氢柠技术”首次对外公布;在研发投入上,其也将再投入30亿元用于氢能领域研发,以达到万套产能规模。

“2021年,长城汽车将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并在全球率先完成100辆49吨氢能重卡应用项目落地;2022年,首支高端乘用车服务车队将出现在冬奥会的舞台上;2023年实现核心动力部件推广数量国内领先,2025年剑指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彼时,长城未势能源董事长张天羽表示。

根据最初规划,本计划在去年年底推出的这款燃料电池SUV,被置于长城汽车于去年广州车展推出的高端智能品牌沙龙旗下,这也与魏建军最初对沙龙的定位相吻合。不过,由于内部规划的调整,这一产品最终从沙龙品牌中被剥离。

“当时考虑到品牌、产品及相关方面前期准备尚有欠缺,以及为明晰沙龙品牌的纯电定位,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上述长城汽车内部人士解释了个中原因。“目前这个部门(燃料电池乘用车)是独立的,产品已经有了,品牌定位仍是高端。”

对于上述消息,截至发稿,长城汽车官方未予以回应。

对氢能蓄谋已久

长城在氢能产业布局已久。早在2015年,其便开始了相关研究与布局,当前已实现全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布局,并联合产业内优质伙伴企业,赋能上下游,共同打造商业化场景应用,构建“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产业链生态。其中,上游制氢,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实现20.01%光电转换效率;中游储氢,氢+电储能系统,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存储解决方案;下游核心产品,长城的氢能核心动力系统零部件,可供应公交/大巴+重卡/物流+乘用车三大应用平台。

按照规划,长城氢能战略分三步走:第一阶段(2021至2025年),开启氢时代,聚焦氢示范;第二阶段(2025至2035年),发展氢经济,开放氢生态;第三阶段(2035至2050年),建成氢社会,贡献碳中和。

承载长城汽车这一庞大氢能规划的,是长城汽车于于2019年成立的未势能源。此前一年的8月31日,猛狮科技发布公告称,将其持有的上燃动力51%股权转让给长城控股,转让价格6000万元。同时长城还为其偿还债务1.697亿元。翌年4月,将上燃动力纳入麾下的未势能源正式成立。

公开资料显示,在资本层面,未势能源已完成9亿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逾40亿元;在技术层面,其已自主研发多款具有领先技术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包括95kW乘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110kW商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正在路试阶段的200kW级以上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

“未势能源和欧洲的一些主流企业保持有合作关系,在当前欧洲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不排除长城汽车新推出的独立燃料电池乘用车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可能。”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燃料电池乘用车风口已至?

对于氢能的应用,业内此前的判断多为商用车领域。不过,近期以来,已有多家乘用车企业官宣了各自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规划。

5月23日,海马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战略部署将深耕氢能汽车。海马方面成,目前已完成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开发,第四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研发中,规划于“十四五”期间逐步投入约2000辆氢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推广。

与燃料电池整车相匹配的,是海马汽车对基础配套设施的布局。去年12月,海马汽车位于海南的光伏制氢及高压加氢议题站正式落成。海马汽车副董事长卢国纲彼时表示,海马汽车将全力推进转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计划在“十四五”末重会百亿元产值规模。

与海马汽车对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布局类似,上汽集团在5月20日的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围绕新智能电动车,上汽重点从用户体验出发,聚力打造“七大技术底座”,其中包括:“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油电一体化整车架构、“上汽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底座,明确了氢能作为电动化时代的主要技术路径。

在本次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还审议通过了分拆捷氢科技至科创板上市的相关议案。

今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按照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0亿元,到2030年产值有望达到1.55万亿元;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7.6万辆,到2030年有望达到2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