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逆行者
作者 / 金德路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人们对乡村的印象,经历着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曾经,旁观者看它贫穷、闭塞,当局者以跃出“农门”来获得“有出息”的评价。后来,都市人为快节奏的生活所扰,乡村,便成了他们心中悠然恬淡的桃花源。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句子,又成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
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人们追捧以乡村生活为创作内容的“李子柒们”,从那些搭建在田间地头的直播间下单农产品。但“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的讨论从未停止。
21世纪的中国乡村究竟什么样?大多数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默契地选择保持微妙的距离感。
01 例外
有一群学生却是一个例外。
2020年,入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不久,研究生吴林静便加入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项目,被分到北京通州的西槐庄村。用她自己的话说,西槐庄村就是她读研的课堂。
吴林静所在的小组共有三名成员,初到西槐村时,同学们发现,西槐庄村产业单一,只种植萝卜一种传统作物,且面临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在农业生产实际中,技术的更新迭代远没有达到书本里的程度——比如学生们以为已经司空见惯的熊蜂授粉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于是,吴林静和她的小伙伴们迅速行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用一年时间,为西槐庄村引进了水果萝卜、樱桃番茄等作物品种,实施轮种。同时,也对种植端进行全面改造,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诱虫板等物理防治办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用环境检测设备对大棚内环境实时监测预警。
回想起到西槐庄村的第一天,吴林静还是个“带着漂亮美甲”的95后大学生。当地人对这几个“城里来的大学生”,也多少心存疑虑。如今,村里搭起了水肥一体化的新大棚;过去滞销的白萝卜变成了经济价值高的水果萝卜和樱桃番茄;西槐庄村自主打造的“西槐庄园”精品蔬菜,初步打开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330%。
而科技小院的成员们,也一个个褪去精致、添了质朴,真正成为接地气的“新农人”。村民们开始对这几个小娃娃刮目相看,“这些孩子还真有点儿东西”。
02 农业遇见互联网
如果说帮助西槐庄村提升产量,是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在发挥作用,那么帮助西槐庄村打开销路,则依靠着他们作为“95后”,对互联网的灵活运用。一场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的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公益直播带货就吸引了近万人观看,直播过程中接到的订单近两千斤。直播结束后,还有不少网友慕名来到现场点名要买“西槐庄萝卜”。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从产前、产中的技术支持,到产后的网络营销,互联网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发展12年、陆续进驻全国近500个村庄的科技小院项目首次引入赛事IP,5月27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拼多多杯”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迎来总决赛。这也意味着,科技小院迎来了它的互联网新伙伴。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全国农业专业人才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广大青年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提供实际的助力,是企业投身科技小院大赛的初衷。而事实上,除了科技小院,拼多多在农业普惠方面做出的努力远不止此。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拼多多的经营利润为21.393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4亿元。拼多多宣布,继二季度之后,将三季度利润也全部投到“百亿农研专项”。
在过去6年间,拼多多在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先后培育超10万新农人,直连1600万农户,并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供应链、农业科技领域长期探索。同时,在研发端,拼多多也不断加码科研投入,为农研人搭建科技成果落地平台。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提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而拼多多则将自身的“农业基因”与“互联网科技基因”有机结合,力求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03 传承与坚守
在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的总决赛中,吴林静作为西槐庄村小组的代表,与30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入围决赛的科技小院代表一起,参加了线上视频答辩。
由西南大学主导、针对四川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柑橘的科技小院,根据地区气候、土壤、作物需肥特性开发了川渝柑橘专用配方肥,既带动当地柑橘提质增产,又环境友好;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所在的北京大兴小黑垡村科技小院,以该村林地为主的现状,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林菜”+“林禽”的“借林生财”模式同时该小院还介入乡村产业融合与新型乡村治理。以科技小院大赛为平台,散落于各地的科技小院正在被编织成一张网络,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业创新的种子,正在乡村生根发芽。
中国农大教授李晓林是第一个“科技小院”的参与者。据他回忆,师生们开始是在中国农大河北曲周实验站工作,发现离农民太远,新技术很难推广。于是,他们干脆搬进了村里居住。大门天天开着,农民有事就进来,拿着苗,问有啥病了,该施啥肥,问题五花八门,学生们四处求解后再给出解决方案。
时间久了,村民们便给他们居住的院子取名“科技小院”。
北至吉林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南到广东徐闻县菠萝科技小院……此后13年间,一批批青年教师和研究者驻扎田间地头。不仅如此,更有人在“科技小院”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陈延玲曾是吉林省梨树县的科技小院的硕士生,在这里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后,陈延玲回到了自己的本科母校——山东青岛农业大学任教。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培养并留住专业人才,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因素。如陈延玲一样,因在“科技小院”获得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乐于“留下来”是人才“返乡”的一种新路径。
2021年2月,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
今年4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对科技小院提出六项保障措施,如招生计划增量倾斜、纳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研制指导性培养方案与要求等。六项措施中,科技小院人才培养质量,将作为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涉农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有益于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在国家、企业、高校多方关注的加持下,越来越多像吴林静这样,有知识、有技术、有抱负的年轻人,将成为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坚力量,“她们”将成为一批新的“乡村逆行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