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老牌药企中国生物制药迎来了新掌门,也迎来了新挑战。

8月11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公告称,预计公司中期利润大幅降低,2022年上半年的盈利将较2021年同期减少最多约78%至18.71亿。原因是联营盈利减少,但公司主营业务表现符合预期,业绩稳定增长。

业内猜测,盈利减少的联营公司,是指中国生物制药持股15.03%的新冠疫苗企业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科兴中维”)。

野村此前预测,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纯利同比跌60%至38亿元,以反映新冠疫苗销售的潜在疲软。从最新报告来看,实际该公司表现大幅低于预期。

15天前,中国生物制药任命了新一任首席执行长,年轻的“95后”谢承润宣布走马上任。他是中国生物制药创始人谢炳的儿子,也是该公司现任董事会主席谢其润的弟弟。

但在年轻一代接班走向台前之际,随着疫苗红利消退,集采冲击之下,中国生物制药面临着利润下滑、营收滞涨的双重挑战,这让其创新转型变得更加紧迫。

预计盈利下滑约7成

即便有研究机构提前“打预防针”,中国生物制药发布业绩预警后,还是引发了股价大跌。

野村证券此前表示,维持中国生物制药“买入”评级,为制药领域首选股之一,但将全财年净利润预测下调10%,以反映新冠疫苗销售的潜在疲软,但保持收入预测不变,目标价由8.53港元下调至8.19港元。

野村表示,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业绩有可能胜于市场预期,预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0%至158亿元,较市场预期的154亿元高出3%;毛利率预计下跌0.5个百分点至80.3%,主要由于其他收益大幅减少,伙伴科兴生物新冠疫苗销售大减。

另外,野村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纯利同比跌60%至38亿元,较市场预期的37亿元仍高出2%。

但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实际利润仅18.71亿,下滑程度不仅大超上述研报的预期,也远不及市场预期的37亿元。

尽管公告表示,公司尚在最后确定今年前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拟于8月23日发布的中期业绩公告中披露细节。

但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已经等不及了。8月12日早盘,中国生物制药一度大跌6.94%,随后有所回升,截至收盘仍跌去3.8%,收报4.3港元/股,总市值809亿港元。

对于公告中“期内应占联营公司盈利减少”的表述,不少分析将其指向被中国生物制药列为联营公司并以权益法入账的科兴中维。

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向科兴中维出资5.15亿美元,合约35亿元人民币,持有其15.03%权益。此后,中国生物制药得以将科兴中维在集团财务报表中入账,极大增厚了去年盈利表现。

据今年3月底发布的2021年报显示,去年中国生物制药实现营收268.61亿元,同比增长13.6%;毛利为215.3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08亿元,同比大增427.2%,较2020年27.7亿元的净利润明显提速。

其中,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整体于2021年为中生制药带来合计约136.31亿元盈利,扣除相关税项后实质盈利贡献共约123.79亿元,在公司归母净利润中占比高达84.74%。

如果刨除此影响,中国生物制药2021年的基本盈利为29.3亿元,同比增速是26.6%,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明显。

如今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升,疫苗销量出现下滑,相关公司的业绩也出现不可避免的波动。

8月8日,苗制造商Novavax发布的业绩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其营收仅为1.86亿美元,而第一季度营收为7.05亿美元。营收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其仅有的一款商业化产品Nuvaxovid新冠疫苗销量大跌,在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下滑至5500万美元,跌幅超过90%。

此外,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美国的Moderna此前财报也显示,当期营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是疫苗订单的减少。

这种情况下,显然国内科兴中维的业绩也出现了下 滑,而且随着接种率的提升,疫苗需求顶峰已过,未来销售预计不会更好。

随着疫苗红利渐远,让此前有赖于疫苗销售业绩的中国生物制药,出现了业绩滑坡之势。

集采常态下销售承压

分业务板块来看,中国生物制药的制药板块主要涉及肿瘤药物、呼吸系统药物、肝病药物、骨科药物等领域。

有媒体报道,靠传统大输液盈利的中国生物制药,在葡萄糖原料项目和氟哌酸项目接连失利后,经过调研当时市场格局,将企业定位为肝病研发。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下称“正大天晴”)作为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核心子公司,早在1987年研发并成功推出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二代产品强力宁。该产品获得成功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生物制药都是以肝病治疗用药为主,并且在肝病市场取得龙头的地位。

但近些年在医改的背景下,相关产品难逃集采的压力。具体来看,从2018年起连续开展的“4+7”集采,以及第二批集采先后将正大天晴重磅乙肝药恩替卡韦纳入,公司虽然通过大幅降价应对,却意外在第二批集采中“丢标”。

受此影响,恩替卡韦市场空间被大幅压缩。据财报,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肝病用药收入37.5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9.8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至15.9%。

2021年,中国生物制药肝病用药实现收入36.6亿,同比减少-2.5%,占总收入比重进一步下降为13.6%。

除了肝病药物,心脑血管、镇痛、消化用药也受集采降价影响较大。

今年4月份,财经网的报道中引用Insight 数据库的统计显示,中国生物制药已有33个仿制药品种纳入国家集采,其中有20款成功中选。同时中国生物制药旗下通过一致性评价且未被集采的品种共有 23 个,还有 36 款仿制药已经递交上市申请。

但随着集采品种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对以仿制药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生物制药而言,想像过去那样凭借仿制药持续贡献业绩变得相当困难。

前述报道称,在2021年西普会期间,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兼资深副总裁谢炘在发言中坦言,“我们公司作为传统企业,受到集采的影响,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包括第五批集采中,有很多品种纳入其中,收入面临下降。”

目前来看,集采后续影响还将持续。2021年2月,第四批集采中选结果公布,中国生物制药艾斯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恩格列净片、卡格列净片等6个品种中选。

对此,中国生物制药在2021年业绩报表示,集采的压力在预期之内,前四批集采影响基本消化完毕,后续面临集采进入常态化的新局面;第五批集采的影响将在2022年继续消化。也就是说,公司今年业绩预计还将受集采的影响。

招商证券研报也指出,中国生物制药销售疲软主要是由于持续带量集采,并预计公司的增长将持续承压集采。

也因此,中国生物制药开始转型创新药,向肿瘤领域发力。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38.2亿元,同比增加34.5%。其中,创新药与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投入金额同比增加64.7%;抗肿瘤领域研发投入达到75%,投入金额同比增加71.2%。

财报中,肿瘤药物收入也成为一抹亮色。2021年,公司抗肿瘤药实现收入92.2亿元,同比增长21.0%,占总收入比重为34.3%,为第一大业务板块。

新生代管理层能否担起重任?

7月27日,中国生物制药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李一因有意专注于其他事业发展,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长,转聘为公司资深顾问。董事会同时宣布,任命谢承润为公司首席执行长,自7月28日起生效。

消息一出,不少媒体将焦点就对准了这位出任市值近千亿港元上市公司首席执行长的95后及其背后家族。

实际上,中国生物制药及其背后的谢氏家族颇具传奇色彩,作为家族第四代接班人的谢承润也自带光环。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生物制药是正大集团旗下公司之一。正大集团成立于1921年,是泰籍华人谢易初创办的知名跨国企业,在泰国亦称卜蜂集团。

2000年前后,正大集团将资产注入到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并使其成功登陆港股。除了涉足制药领域,正大集团旗下拥有正大饲料、正大食品、卜蜂莲花、正大广场、正大置地等多个子品牌,业务覆盖农牧食品、零售、地产、金融等众多领域。

此外,谢易初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2020年,谢氏家族以总财富323亿美元问鼎泰国富豪榜之首。

中国生物制药由谢正民之子、谢氏第三代的谢炳创立,这次接棒李一的谢承润,正是谢炳之子。

简历显示,1995年8月出生的谢承润,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经济学系理学士学位,和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管理学及全球领导力硕士学位。

尽管年纪轻轻,但早在2019年,他就开始担任正大天晴董事,并于2020年7月出任正大天晴董事长。这次谢承润正式出任中国生物制药的首席执行长,再加上谢承润的姐姐谢其润此前已于2015年出任董事会主席,被外界认为是“谢四代”开始接班。

值得关注的是,曾任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的李一,2020年8月21日起被委任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长时,履职合同初步任期定为3年,据此还有1年时间才到期。

如今突然离职,背后原因不得而知。从中国生物制药在二级市场的走势来看,李一任上公司市值曾突破1600亿港元,而目前仅剩下800亿港元左右。

就在宣布谢承润出任公司一把手职位后,中国生物制药股价一度走出4连阴,跌幅逾8%。

在中国生物制药“ 由仿转创”的关键期,年轻一代是否有能力担起转型的大任? 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