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省:脱单了吗?月入过万了吗?秃头了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脱发成了年轻人的“头顶大事”。年轻人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头发是重中之重,在淘宝和天猫上,购买植发、护发产品的人群中,90后占比36.1%,80后消费占比38.5%,年轻人占据 “半壁江山”,纷纷加入“防脱发”作战小分队。

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脱发人群近年来直线飙升,人数已超2.5亿,即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有脱发情况,让人惊叹的是,这2.5亿多的脱发人群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竟高达70%,在脱发人群中,男性是脱发的重点人群,男性脱发人数是女性的两倍。

我们这届年轻人也是挺秃然的,这还没脱贫就先开始脱发,钱包没鼓起来,发际线倒是开始了“大撤退”。

公众人物也逃不了“头秃”的宿命,因为发际线问题常被“大家所关怀”,比如被发际线诅咒的英国皇室,全家几代人头顶光光,大家非常熟悉的,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长孙——威廉王子,之前是这样的,后来是这样的。

调侃归调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头发都会出现脱落的情况,也算是正常现象,但是人为什么会脱发呢?主要原因还是遗传的问题,就像前面说的英国皇室一家,一代比一代秃,不得不感叹,英国皇室的基因真强大。

遗传性脱发源于基因层面,现代医学还无能为力,因此也无法根治。治是治不了了,可是没头发咋整,于是大家就想了个办法,把头发种上去,植发行业就此诞生,“头秃”催生了一个大生意。

那植发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最早,植发主要出现在公立医院里的烫、烧伤科,主要是给患者做毛发移植手术,由于手术操作并不复杂,植发开始从公立医院走向民营医院,然后越来越多的民营植发医院涌现。

2005至2013年、碧莲盛、雍禾等知名植发医院相继成立,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到了2021年我国植发服务市场规模173亿元,这个规模说大不大,但是,爆发力强,随着大家对植发的认可程度不断加深,植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于2026年达至470亿元,期间CAGR高达22.1%。

2018年全国植发手术大约做了50万台,手术金额100亿元,也就是说每台手术的单价高达2万以上,那么医院到底赚不赚钱呢?以头部的两家植发医院为例,2021年两家的毛利率达到70%以上,仅此于贵州茅台,但是,远高于“金眼科、银牙科”的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

在去年年底,雍和医疗完成港交所上市,从最新一期的财报中我们看到,2021年雍禾植发实现收入21.69亿元,毛利高达15.80亿元,相比于奇高的毛利,公司的净利倒是低了许多,只有8%。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地铁、电梯间、网页、短视频平台上,到处都是雍禾的身影,这是要花大价钱的,也就是说,雍和把赚来的钱拿钱当广告费了,根据测算,雍和开发一个病人需要花费1万元以上的成本。

高获客成本,带来的只能是劈叉的毛利和净利率。

雍和到处打广告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尽管中国拥有奇高的脱发群体,但是植发渗透率水平整体偏低,仅0.25%的渗透率,因为植发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通过了解发现,一场植发手术的普遍费用都在2万到5万之间,很明显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支付得起的。

从植发人群的统计中也发现,去植发的多为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年轻且又多金让他们成为了植发的行动派,其他群体则对植发并不感冒,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者来说,他们对脱发并不焦虑,对植发的意愿也不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植发行业看似很美好,实则很骨感,尽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但是“两高一低”,即单价高、成本高以及复购率低的问题,很难说植发医院是一门好生意。

凡是都会有个但是,既然难挣钱,对于早期先进入的企业却不失为一种保护,特别是对于头部玩家来说,由于前期大量投入的人力、财力以及品牌建设,头部植发医院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排除也会有头部公司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小而美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