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原创

作者丨海腰

编辑丨信陵

对方补贴30,我就补贴40;注册App就免费送咖啡;每天烧钱过千万。

这样的场景,在生鲜、咖啡、网约车大战中反复发生。将来在别的行业,注定还会发生。

像这样现金流极度紧绷,冒着公司倒闭的风险追求高增长的模式,创始人的意愿先不谈,背后的投资人不少是乐意的,至少也是默认的。

VC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投资人并不介意被投公司倒闭,投资人介意的是被投公司没有高增长。或者换一种说法,与倒闭相比,投资人更介意没有高增长。

VC本质上是一个追求大满贯的游戏。基金存续期的限制,创业公司的高死亡率,一级市场极低的流动性,让VC不得不去支持那些冒着极高风险追求高增长的公司。

但如果,能换一个玩法呢?

最近几年,硅谷出现了一批以Indie.VC,Earnest Capital,Collab Capital为代表的新兴投资机构,他们将自己定义为淡定基金(Calm Fund)。

淡定基金的淡定

在于不冒倒闭的风险追求高增长

淡定基金目前没有一个十分精准,且行业公认的定义,但大体的定义是:投资那些不会冒着倒闭的风险追求高增长,不靠外界不断输血也能增长的早期公司的基金。

强调一下,淡定基金投资的是早期公司,并不是类似Pipe,Clearbanc那样的RBF(Revenue Based Financing),并不需要被投公司已经有稳定的现金流。

按照Earnest Capital官网的定义,淡定基金不会投资那些只有一个想法,或者只有一个产品原型图的公司,但会投资那些已经有MVP(最小化可行产品),接近PMF或刚刚达到PMF(Pre-PMF&Early PMF)的公司。

从Earnest Capital披露的被投企业来看,绝大多数投资是种子轮,最晚的轮次是A轮。

甚至淡定基金(Calm Fund)这个名字也不是行业公认的。做类似事情的基金,有的叫自主基金(Bootstrapper Fund),有的叫独立基金(Indie Venture),还有的叫早期价值投资基金(Early-stage value investing fund)。

但名气最大的还是淡定基金。这两年急速崛起的Earnest Capital已改名为淡定公司基金(Calm Company Fund,为避免混淆,下文将继续沿用Earnest Capital)。

独特的投资条款

投资后不持有公司股权

传统VC的投资非常简单,花钱买股权。淡定基金要复杂一些。

各家淡定基金的条款略有不同,以Earnest Capital为例。假设A公司接受了Earnest Capital的投资,双方会商定创始人从公司拿到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和股息等一切形式,股息包括躺在账上,创始人没拿到现金的部分)的门槛;资方能拿到的金额上限(通常是投资额的2到5倍)和每年的股息比例(通常是20%);以及公司的估值。

强调一下,淡定基金投资后,一开始是没有股权的,这里的估值是双方商定的结果,只有在公司被收购或从传统VC拿钱后才有意义。

在创始人从公司拿到的收入总额没有达到门槛之前,Earnest Capital不仅没有股权,也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收入。一旦超过门槛,Earnest Capital将每年拿走创始人收入(定义同上)的20%,直到达到双方商定的金额上限。达到上限后,如果没有发生并购,没有从传统VC拿钱,双方的投资关系到此结束,但保留一个可唤醒的条款。

一旦公司被收购,或从传统VC拿钱,Earnest Capital的初始投资,将按照双方商定的金额上限和估值,转成对应比例的公司股权。

假设A公司从Earnest Capital拿到10万美元融资,上方商定的金额上限是30万美元,估值1000万美元。如果A公司已经付完了30万美元后发生并购或从传统VC拿钱,则Earnest Capital拿到1%的股权;如果A公司还没有付一分钱(创始人收入没过门槛),发生并购或从传统VC拿钱,则Earnest Capital拿到3%的股权;如果A公司已经付了15万美元后发生并购或从传统VC拿钱,则Earnest Capital拿到1.5%的股权。

强调两点:上文说的估值是在初始投资时,双方商定的估值,与实际收购的金额或从传统VC拿钱时的估值并不相关;公司在付完上限金额后,可唤醒条款并没有时间限制。假设一家公司早早付完了上限金额,20年后创始人决定出售公司时,Earnest Capital仍将拿到对应比例的股权。

淡定基金的条款,对创始人最大的好处是灵活性。创始人可以选择一直做稳健的生意,能拿到钱还不需要稀释一丁点股权,付完上限金额后只要不发生并购或从传统VC拿钱,资方就跟自己没关系了;创始人也可以选择早期做稳健的生意,在步入正轨后拿VC的钱或卖掉公司。

条款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对创始人不利,就是创始人刚刚拿完淡定基金的钱,还没有达到创始人收入门槛时就去拿传统VC的钱,这种极端情况下,创始人会付出比单拿传统VC的钱更高比例的股权。

淡定基金的条款,对基金最大的好处是流动性高,每年都产生现金流,且通过可唤醒条款,获得高成长公司的股权。

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VC投资

淡定基金的未来可期

淡定基金有成为主流资产的潜力。

首先,并不是所有高成长或高估值公司都需要几十家VC/PE在背后不断输血。

以美国市场为例。Zapier在达到1.4亿ARR时,一共只融了150万美元;Atlassian目前市值超700亿美元,只融过两轮;Github在成立7年后,估值10亿美元时才首次融资;成立于2002年的Qualtrics,在成立10年,ARR达到5000万美元后才首次融资;Pluralsight成立9年后才首次融资。类似的还有Mailchimp,Calendly,1password,Wildbit,Tuple,Papertrail,VueScan等。

清科研究发布的《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中提到,2021年共有645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213家上市企业没有接受过VC/PE的投资

其次,绝大多数公司都不适合接受VC的投资。

VC的管理资金规模在整个金融行业的占比很低。VC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只有很小比例的公司能被VC投资,能被资本化,且有潜力实现指数级增长的生意本来就不多

但如果不指望几十倍回报,只要求2到5倍回报,那能投的公司就太多了。2021年,全中国的VC/PE加在一起,一共投了1.2万多家企业,按照淡定基金的标准,是不是一年至少能投20万家企业?

相比VC,淡定基金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复制,可规模化扩张

不需要超级好的运气,不需要全明星团队,不需要大厂或藤校背景,只要是个可持续,增速还不错的公司都可以投。

淡定基金的模式还会极大的简化投资流程。如果目标只是2到5倍回报,有必要把整个行业研究透,见几十上百个团队,然后精挑细选出那个最好的吗(大概率也选不到那个最好的)?如果不强求投到独角兽,有必要做半年的尽调,把产业链上下游全部访谈一圈吗?如果不指望投到下一个字节,拼多多,真的需要创始人眼里有光吗?

淡定基金的挑战在于

清晰定义自己所属的资产类别

一般认为,淡定基金的模式最早出现于2015年,Indie.VC是第一家淡定基金。2021年,Indie.VC因不被机构LP认可,结束了6年的探索。

基金管理人Bryce Roberts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败,是无法清晰的向机构LP解释,自己到底是干嘛的?自己的基金跟其他资产类别的真正区别。

前文提到,淡定基金目前还不是一个业界公认的概念或细分领域。机构LP的策略大体上,是一部分投债券,一部分投地产,一部分投股票,一部分投VC,对每种资产类别都有清晰的定义和回报的预期。

但当淡定基金来募资时,机构LP也许会困惑,淡定基金到底是什么?是小VC吗?还是一个风险略低,收益也略低的VC替代品?跟RBF的区别是什么?是不是跟SMB又有点像?

淡定基金最需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话语体系,清晰的向LP解释自己所属的资产类别,并在LP心中建立起稳定的收益预期,让LP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专门关注的资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