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KK集团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与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已同意自2023年10月13日起终止委任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为其整体协调人之一。即日起,KK集团已委任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作为其整体协调人。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11月,KK集团首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2023年1月,KK集团二次递表,7月下旬招股书再次失效;7月31日,KK集团再次更新招股书;这期间,KK集团的保荐人一直都是摩根士丹利和瑞信。没想到,3个月后,瑞信突然退出了。

KK在上市中途突然改变保荐人,而且是在第三次提交招股书3个月之后,多少有点让人意外。新经济IPO就此询问香港资深投行人士,对方表示,更换保荐人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投行自身人手不够,有时是觉得股票很难卖掉,所不不想接了;也有可能是投行跟公司关系不好了等等。

另一名投行人士称,他认为这可能跟港股市场今年的大环境有关,市场低迷,IPO公司普遍面临融资难,保荐人要负责项目的发售工作,如果保荐人没办法将公司股票推销给投资人,那就只好退场。

招股书显示,KK集团向两家保荐人各自支付的费用为50万美元。但承销商除了基本服务费外,还可以低价认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取额外收益,这才是投行最大的收益来源。但如果市场不好,IPO公司股价不涨,承销商就等于白干。这或许才是瑞信退缩的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20日,恒生指数为17172点,自2021年最高点31183点累计下跌约45%。港股指数持续下跌,整体流动性亦大幅收缩。港交所统计数据显示,港股2023年前八个月的日均成交额为1120亿港元,同比下跌12%;前九个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097亿元,成交量继续萎缩。

流动性紧缩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上市公司估值越来越低,融资效应恶化。2023年前8个月,港股新股市场共迎来35家公司上市,合计募资203.66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募资额583.94亿减少六成。毕马威中国曾在2023上半年新股市场报告中预测,香港全年IPO募资金额1800亿港元、上市数量90家。目前看,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为了成功上市,不得不减少募资额,缩量发行。一般来说,香港上市公开发行股份在10%-20%之间,但2023年港股上市的大量公司发行股份比例都低于5%,最夸张的是“考公龙头”粉笔科技。今年1月9日上市的粉笔科技,IPO发行了2000万股,站总股本比例仅0.89%,募资额1.98亿港元,扣除7800万的发行费用后,实际募资只有1.2亿港元。截至10月20日,粉笔股价为4.69港元,和发行价9.9港元相比跌了53%,不过粉笔市值仍然高达105亿港元。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果连瑞信这样的国际巨头都没有意愿继续帮客户吆喝了,说明KK上市恐怕要面对不小的挑战,摩根士丹利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将KK推销出去呢?

加盟店占比三年暴跌64%

招股书显示,KK集团销售潮流零售产品,旗下拥有KK馆、KKV、THE COLORIST调色师、潮玩集合店X11等多个连锁零售品牌,目前的主力子品牌是KKV、THE COLORIST调色师,KK馆是最早的品牌,正在逐步被KKV取代;X11是2020年后成立的子品牌,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较小。

截至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和2023年一季度末,KK集团的门店数量分别为556家、721家、707家和690家,可以发现,2021年是KK集团门店数量的最高峰,随后开始逐步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潮流零售行业的主要模式是加盟为主,自营为附,KK集团在2022年之前,也是加盟店为主。

2019年和2020年,KK集团门店总数分别为211家和556家,其中加盟门店分别为164家和424家,自营门店47家和132家,加盟店占比分别为78%、76%。截至2021年末,加盟店和自营店分别为357家和364家,加盟店比例下降至50%。

2022年末,KK集团共有707家店铺,包括593家自有门店和114家加盟店,加盟店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6%。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KK集团共有690家店铺,包括595家自有门店和95家加盟店,加盟店比例下降至14%,而自有门店比例上升至86%。

这意味着,从2020年到2023年一季度末,不到三年时间,KK集团的加盟店占比减少64%。

如果看KK集团全资门店数量变化的话,KK集团运营模式的变化也很明显。2019年-2022年10月末,KK集团全资门店数量分别为46家、80家、77家和465家,这意味着,截至2022年10月末,KK集团全资门店数量占比超过66%。

全部门店估值26亿?

在最新招股书中,KK集团披露了其向加盟商收购部分合资公司股权,将加盟店变成全资门店的过程。

2022年10月18日,KK集团向武汉盛客商贸有限公司收购50%股权,获得门店4家,对价为410万元,折合每家门店估值约200万元。

2022年10月18日,KK集团收购云南延延商贸有限公司50%股权,获得18家门店,对价3420万元,折合每家门店380万元。

2022年10月20日,KK集团收购东莞市星空贸易有限公司50%股权,获得122家门店,对价2.2亿元,折合每家门店360万元。

KK集团收购温州市本巨贸易有限公司50%股权,获得17家门店,对价480万元,折合每家门店56万元。

KK集团收购东莞市优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2022年1月注册)50%股权,获得14家门店,对价1180万元,折合每家门店168万元。

先不说这些门店估值高低差异较大,从56万元-380万元,我们姑且以估值最高的380万元/家计算,KK集团目前有690家门店,按KK集团向加盟商收购单店380万元的最高价计算,KK集团所有门店估值约26.2亿元。

我们假设加盟商和KK集团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加盟商不会低价贱卖股权,KK集团也不会高价回购股权,那么,上述价格一定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市场价格,它反映了KK集团加盟店目前的合理估值。我们再考虑到很多门店的地区差异,再给这个估值上浮50%,则KK集团所有门店估值也只有40亿元。

然而,公开信息显示,KK集团从2017年到2021年完成了A轮到F轮的多轮次融资,融资总额达到33.46亿元,在IPO前,媒体报道称KK估值达到29亿美元(约合2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和KK集团对自身门店的估值显然差异巨大,作为一家自营门店超过66%的零售品牌,其主要资产显然在门店上,而且自营零售是资产最终的模式,很难具备大规模复制和扩张的可能。这说明,要么KK集团估值200亿存在巨大的泡沫,要么KK集团和加盟商之间的股权交易存在灰色地带。具体答案只有KK集团自己清楚。

新经济IPO更倾向于相信加盟商本能的选择,他们选择在KK上市前大规模转让门店股权给KK集团,而不是等待上市后分享红利,显然是做出了理性的判断。

5家合资公司0人缴社保

新经济IPO注意到,上述合资公司大多是2020年密集注册,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实缴资本都是0元。而且,企查查显示,这些公司社保缴纳人数为0。难道KK集团不给合资公司旗下加盟店的任何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吗?

例如,云南延延商贸有限公司2021年和2022年员工缴纳社保人数都是0,说明KK集团收购前后,该公司都没有员工缴纳社保。到底是加盟商的问题还是KK集团自身的问题呢?

武汉盛客商贸有限公司同样如此,2021年和2022年缴纳社保的员工人数都是0。

再来看拥有122家门店的东莞市星空贸易有限公司,这家公司2020年和2021年注册资本是100万元,实缴资本0,社保缴纳人数0。2022年,KK集团收购东莞市星空贸易,将其变成全资子公司后,这家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3亿元,但实缴资本依然是0,社保缴纳人数也是0。

房租亚历山大,资金链紧张

招数股书显示,KK集团收入主要来源包括门店零售以及管理和咨询服务收入。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KK集团的收入分别为4.64亿元、16.46亿元、35.24亿元、35.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20.17亿元、-56.81亿元、0.62亿元,不到四年的时间累计亏损高达81亿元。

2023年一季度,KK集团实现营收14.46亿元,净利润0.78亿元。

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看,截至2023年末,KK集团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5.67亿元,在自营门店高达86%的重资产模式下,KK集团背负着巨大的运营开支。仅以租金为例,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以及2023年一季度,KK集团支付的自有门店、办公室、分销中心以及租赁负债利息等开支分别为1.81亿元、4.15亿元、5.48亿元、1.83亿元,按比例计算,预计2023年KK计算租金相关开支高达7亿元。

KK集团在招股书中承认,近年来中国的物业价格和租金开支水平大幅攀升,我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持续上升。当我们开设新零售门店或对我们现有零售门店的租赁协议续约时,租金开支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我们的销售及分销开支。

目前,KK集团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尚不能应对一年的租金相关开支,再加上其他支出,KK集团资金紧张压力会愈来愈大,如果短期内无法上市,KK集团的门店规模恐怕将进一步缩减。

来源:新经济IPO

作者:IPO君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