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3年2月6日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已满一周年。全面通关的恢复,除了带动两地居民旅游消费外,也助燃了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

2月20日,据相关媒体报道,香港保监局预告的2023年保险业数据显示,内地访客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费约达590亿元(港元,下同),同比大涨超27倍。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重燃,除了受全面通关政策恢复的影响,以及三年疫情压制的需求反弹外,也与香港储蓄险预期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优势不无关系。有供职香港险企的保险代理人告诉『A智慧保』,目前香港保险头部公司的中期储蓄险产品利率大约在4%—5%,长期在7%左右。中小型公司的储蓄险产品收益还会更高一点。

那么,落眼2024年,在通关常态化以及前期投保需求释放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还会延续吗?

同比飙升逾27倍

全面通关促需求升温

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动态一直颇受市场关注。2月20日,据相关媒体报道,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约达590亿元,相较2022年约21亿元的保费收入,同比飙升逾27倍,超越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且仅次于2016年727亿元的记录高峰。

其实,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回温,早在全面通关恢复不久后就已显现。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恢复至96亿元,同比增长2686.4%,相当于个人业务总额的20.5%。

另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业数据,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前三季度相关保费已达到468亿元,或占个人业务总额的32%。

“新造保单保费强劲增长主要是过去几年累积的需求得到释放。”对于不俗的保费增速,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行政总监张云正如是解释称。张云正进一步指出,过去几年,防疫措施令香港与内地通关受到限制,2021年内地访客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下跌至仅有7亿元,2022年也只有21亿元,去年恢复通关,内地访客来港投保显著反弹。

这一说法有迹可循。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披露数据,2023年内地访客入境人次约2676万,较2022年上升70倍。香港旅游发展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访港旅客初步数字为3400万人次;全年以内地旅客占比最高,达到近八成。显然,“去香港旅游的同时买上一份港式保单”成为不少内地居民的选择。

此外,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回温也助力香港保险公司业绩增长。友邦保险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友邦保险香港业务的新业务价值较2022年第三季再次增长。虽然本地业务相对上一年的强劲基数稍有回落,但中国内地旅客的销售持续强劲增长,约占友邦保险香港业务第三季新业务价值的一半,与2023年上半年的水平相近。

高息环境下

储蓄险成投保“最爱”

与前几年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偏爱保障型产品不同的是,这一波赴港投保热潮中,储蓄险担当“C位”。

张云正指出,过去内地访客投保产品中,保障型保险占到60%,储蓄型保险占40%,去年则相反,储蓄型及保障型分别占比60%及40%。2023年前三季香港保险业数据显示,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约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笔支付),终身寿险、危疾及医疗保险分别占到已发出保单份额的54%、35%和4%。

在张云正看来,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因为中美利率背驰,以及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至7.3水平,增加了内地访客来港购买美元保单的诱因。

中信建投相关研报也指出,香港地区分红储蓄险产品具有适配性高、收益率高、功能性强等优势,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收益率方面,香港地区分红储蓄险产品的中长期预期收益率可达年化6%左右水平,且近年分红实现率均接近100%。

不仅如此,2023年为了增强产品吸引力,不少香港险企还面向内地客户推出优惠活动。

譬如,此前某保险公司的终身寿险产品,推出了多元货币计划并进行限时优惠,活动宣传称,以3年供款年期缴付保费,可享受高达11%的保费回赠;以5年供款年期缴付保费,可享受高达23%的保费回赠及每年4%的保证特惠利率。香港宏利保险的某保障计划显示,提前缴付高达2年保费将享有每年6%的保证利息。

上述就职于香港险企的代理人也告诉『A智慧保』,2023年内地储蓄型保险预定利率的下调,也促使消费者为追求更高收益而投保香港保单。

除了港式储蓄险备受青睐外,保费融资业务也广受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的新造业务中约25%涉及保费融资。近年保费融资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备受青睐,其主要是指客户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用于保单购买,同时该保单被视作抵押品。当保单回报高于贷款利息的成本时,客户除了享有保险的保障外,还可以赚取息差。

不过,在香港金融市场高息环境下,保费融资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香港保监局长期业务部主管吕愈国近期发布的文章就指出,保费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往低息环境下,投保人希望透过保费融资赚取保险产品与贷款当中的息差,借助杠杆效应加大保单回报,然而此举会同时加大风险及可能损失。现时利率高企,保费融资的偿债成本随之上升,加之市面上以融资方式购买的多为分红保险产品,该类保单收益受到保险公司投资表现影响,并非保证且回本期较长,令保费融资的风险骤增。

“市场走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投保人可能认为目前利率已经见顶并将逐步回调,正考虑使用保费融资;亦有投保人可能担心高息仍将持续或保单回报不及预期,打算终止现有保单。保监局借此机会,再次提醒投保人,使用保费融资,投保前后均应充分考虑,作出明智决策。”吕愈国建议道。

另有数据显示,香港整体新造保费中,保费融资业务占比已由2022年的43%,下跌至2023年的21%,2023年第四季度更跌至多年来单季最低水平的9%,反映出投保人在高息环境下对保费融资态度审慎。2023年保费融资活动已明显放缓。张云正指出,最重要是要让客户清晰知道保费融资的情况,该局有在探讨如何能向内地访客提供适当资讯。

新单保费回落

市场需求仍可观

过去一年,全面通关的恢复、客户需求的释放,以及两地市场利率差异的存在,推动了香港保险市场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大增,但通关常态化下,投保热情能否持续,市场需求是否稳定?同样受到业界关注,也牵动着内地市场的敏感神经。

张云正提及,虽然2023年首两季度内地访客来港投保大幅飙升,但去年第三季及第四季按季已出现回落,第三季的新造保单保费按季下跌逾32%,第四季继续向下,只是降幅比第三季小,相信是期内人民币回升所致。

不过,展望2024年内地访客来港投保的情况,他指出仍有自然需求,只是难以估计能否达到去年590亿元的规模,若中美利率及汇率走势在目前水平无大幅波动,达到400亿元至500亿元并非难事。

“自我感觉现在内地来港投保的需求还是挺大的,我春节都没休息,我们工作群里天天都有大单。毕竟香港的重疾险、储蓄险都是有优势的,尤其是内地储蓄险预定利率调低,加上房地产不景气等情况,仍将吸引内地居民配置港式保单。”前述保险代理人坦言。

除了保险保障、资产配置需求外,对于赴港投保的内地居民来说,保单管理、续保及索赔服务也尤为关键,担心“钱出去容易回来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值得期待的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政策下,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也在加速互联互通。2020年4月,央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共提到保险30次,包括完善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务;扩大保险业开放,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研究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框架下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

对于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2023年12月,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在南沙和前海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

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对全国政协委员王思东的提案答复中也透露,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前期,金融监管总局已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实地调研,多次征求并听取相关意见,研究形成工作方案。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争取保险服务中心早日落地,为合法持有港澳人身险保单的大湾区内地居民提供售后服务。

信达证券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分析称,随着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发展,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有望加速落地,从而有望进一步提升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买保险的体验感,更好地解决理赔后顾之忧,同时有望为香港保险业带来更多增量。

综上来看,尽管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出现季度回落,但在香港保险产品优势仍存,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加强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需求或将有望进一步释放。

那么,如此一来,是否会对内地市场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