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季度银保涨跌,看“报行合一”引发的阵痛!增速下行,价值能否上行?
银行系险企恢复节奏不一
数据显示,2024年1—3月,同业交流汇总的银保新单期交保费收入为1536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1964亿元,同比下降22%。
从重点经营银保渠道的30家险企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TOP10险企中,仅有2家站上百亿门槛,分别是中邮人寿和大家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232.9亿元和106.6亿元。再从增速维度看,30家险企中,有多达22家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同比下滑。
行业主体上,寿险“老七家”、银行系险企以及其他重点经营银保渠道的中小险企,往往对银保渠道生存冷暖的“感知度”最敏锐,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与风向标。
首先,从寿险“老七家”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老七家”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收入同比齐降,平均降幅达25%。其中,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的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收入降幅超30%。
“老七家”银保新单期交保费增速齐降的背后,一方面与市场熟知的“报行合一”新政冲击不无关系,而作为行业第一梯队的“老七家”,往往扮演着带头执行、带头防范费差损风险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去年同期银保渠道的较高保费基数,也给今年一季度造成压力。彼时,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在银保渠道走热大卖,不少险企将银保渠道视为“稳增长”的主力渠道。
与寿险“老七家”银保渠道保费普降格局不同的是,今年一季度,银行系险企在该渠道的经营表现却呈现分化态势。十家银行系险企中,六家险企的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收入同比下滑,另外四家则逆势增长。
具体来看,同比下降的险企中,中银三星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的降幅较大,分别达到52%和73%;逆势增长的险企中,多家合资公司表现不俗,其中农银人寿、交银人寿一季度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37%和52%,中荷人寿更是同比大增165%。
银行系险企的银保渠道增速分化、企稳不一,一定程度上说明着“报行合一”后,各家险企在渠道端的恢复节奏、经营策略并不一致。
譬如,新单期交保费下降的险企中,或许既有主动的降规模策略,也有被动的监管政策影响;反观逆势增长的银行系险企,背后既与一些合资公司本身经营较为稳健,显露“逆周期”优势有关,同时也与银保渠道的战略重要性难以替代不无关系。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季度“开门红”期间,仍有不少中小险企的银保渠道保持高增长模式,如富德生命人寿、前海人寿、中融人寿,三家公司一季度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51%、65%和167%。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家险企的偿付能力报告已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未披露”状态,银保渠道的产品形态尚不得而知,产品对资本金的影响有多大有待进一步观察。
严监管决心不动摇
回看2023年8月份,彼时银保渠道刚刚经受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的阵痛,紧接着“报行合一”的洗礼又接踵而至。当年8月2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在银保产品备案时,应按监管规定在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费用结构,并列示佣金上限。应据实列支向银行支付的佣金费用,佣金等实际费用应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即“报行合一”。
时隔不到两月,2023年10月9日,金融监管总局又在业内发布的《关于银保产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指出,部分保险公司备案的银保渠道产品的预定附加费用率,与后续单独报备的银保渠道总费用不一致。监管部门将按两者孰低的原则认定银保渠道总费用。如保险公司存在“报行不一”,将受到严肃处理。
至此,银保渠道“报行合一”进入了动真格的阶段,监管已下定决心整顿银保“小账”、手续费无序竞争等行业弊病。从效果上看,2023年10月20日,监管在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初步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
“报行合一”亮剑下,银保渠道“大降温”!险企何去何从?
如此严监管政策下,市场主体逐步意识到“报行合一”已是大势所趋,观望不前、心存幻想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具体到落实层面,此前不少保险公司对“报行合一”的理解和执行仍存在一定偏差,比如落实“报行合一”是总公司还是分支机构的职责、附加费用率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回溯分析怎样开展等。
为此,今年1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保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相关要求,从保险公司设计和备案产品、健全内控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统筹开展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维度,对银保业务进行全链条规范。这也是继去年8月和10月两次发文后,监管层再次发文强调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还首度明确划分了保险总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职责,提出保险总公司应建立健全银行代理渠道的业务、财务、内控及预算考核机制,确保下属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要求。分支机构应按总公司要求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工作。
报行合一“一键三连”的监管政策,让一度飞驰狂飙的银保渠道踩下刹车,险企不得不重新调整对银保渠道的经营策略,如何更好地把握规模与质量,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成为新课题。
可否找到价值路径?
要知道,银保产品的预定利率和结算利率普遍较高,险企投资端的成本叠加过去长期以来费用端的高成本,使得银保渠道整体的承保利润也较薄,甚至很多中小险企的银保渠道是“赔本赚吆喝”。
那么,新的问题也随之引起议论,“报行合一”后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能否改善?手续费对银行渠道吸引力降低后,对于险企来说,又该如何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A智慧保』注意到,就当前来看,市场主体普遍看好“报行合一”后银保渠道释放的长期价值贡献。以头部险企为例,在前不久的上市险企业绩会上,太平人寿总经理程永红就指出,“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后,银保渠道为公司带来了更多贡献。“目前,银保新业务价值率已接近30%。而银保跟个险‘比翼双飞’的新业务价值率在过去是难以做到的。”
中国人寿副总裁白凯也认为,随着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推行,使得银行代理手续费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有一定的提升。
“预计在‘报行合一’的持续引导和规范下,银保渠道的手续费率水平有望显著降低,进而推动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提升。”对此,国联证券相关研报也给出如是分析。
事实上,对于银保渠道的深度调整,很多险企也在基于过去的发展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转型,譬如在产品端,压缩趸交提升期交业务占比;主推储蓄型保险的同时,加大对高价值健康险的补充;理财型产品中,为减轻利差损风险,增强对分红险、万能险等销售力度,降低对利率的敏感性,而且不少公司在销售规模上也设置了上限。
而在营销端,近两年不少险企也开始探索与银行的深度合作模式,譬如平安的新银保模式,大家人寿探索“千网千面”策略。以大家人寿为例,该公司通过对各家合作银行在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管理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发现不同银行的经营特点并针对性地设计经营策略,制定差异化的经营方案。
或许,在银保渠道率先作出精细化、数字化转型的险企,面对此波“报行合一”政策的调整会更加从容一些。
综上来看,对于银保渠道阵痛期的下行走势,也许无需太悲观,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来看,低利率的环境叠加银行中介收入压力,保险产品依然有较强的资产配置优势;另一方面,长期来看,执行“报行合一”有助于行业主体更好地管控费用成本,并以此为契机倒逼其探索出更具价值、更有质量的经营模式。
毕竟,银保带来的规模效应,给投资端带来一定的考验,如何掌握好平衡术是险企目前必须要思考的两难选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