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作者 | 武泽伟

来源 | 星图金融研究院

4月29日,招商银行披露2024年1季报,1-3月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同比下降4.65%;实现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降1.96%,呈现出“减收又减利”的不利境况。

作为一个顺周期的行业,在LPR持续下调、金融让利实体的背景下,银行业绩回撤在情理之中,即使是招行这样的“零售之王”也难以抵挡下行趋势。展望未来,招行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营收、净利双双下降,凸显资产、负债两端均亟需优化调整。

01

净利差持续收窄,导致招行净利息收入明显承压。

对于银行来说,最大的一块收入无疑是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之间的利差。以招行1季报为例,1-3月净利息收入为520亿元,同比下降6.1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60.17%。

要扩大净利息收入,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做大规模,但该项很大程度上由客户需求决定,且受到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限制,短期内快速扩张并不容易;二是提高利差,由于银行高杠杆运营的特点,利差的小幅变化就会对银行利润产生显著影响。

从规模上来看,贷款增速持续下滑,成为主要拖累项。

银行生息资产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贷款和垫款、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存拆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其中,存放在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规模不大、占比不高,投资则主要投向债券市场。最为重要的是贷款及垫款,规模既大,收益又高。1季报中,贷款及垫款占比为63.43%,年化平均收益率为4.07%,远高于其他三项的3.17%/1.70%/3.09%,也高于整体水平的3.65%。

具体到贷款和垫款项,从近5年来看,同比增速自2019年的14.18%降至2024年1季度的7.57%,降幅达到了6.61pct。主要原因是增长引擎换挡,经济增速下行,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对于未来收入预期都在下降,投资和消费信心不足,这就导致信贷需求快速下降,银行面临着“有钱却放不出去贷款”的尴尬局面。

图片

不过,以上可以看出,尽管贷款增速在快速下滑,但整体规模还在扩张,这意味着招行的营收和净利润承压的关键在于利差收窄,导致同等规模资产产生的收益减少。

从利差上看,收益下跌和成本上升在一并发生。

银行计息负债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客户存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款项、应付债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和租赁负债。其中,客户存款占比达到了84.87%,成为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其成本也最低。1季报中,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为1.63%,远低于其他四项的2.26%/3.19%/2.18%/3.81%,也低于平均水平的1.75%。

就资产收益而言,具体到四项资产上,1季度,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收益率同比下滑34BP,相对应的,其他三项分别-10BP/+5BP/+34BP,再考虑一下贷款和垫款超过6成的高占比,可见贷款和垫款利率下滑是收益整体水平下跌的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影响,并且,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被迫“以价换量”,新发生业务收益率同比下行,共同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

图片

就负债成本而言,具体到五项负债,关键在于客户存款成本持续上升。1-3月,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上升至1.63%,同比上升4BP。主要源于储户风险偏好下行,客户对定期存款的需求上升,活期存款占比明显下降。截至3月末,招行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52.13%,在2023年已经降低4.5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度下降4.95个百分点。

两相叠加之下,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BP,有息负债成本率同比上升7BP,净利差收窄至2.02%,成为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导因素。

02

其他净收入大幅上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下跌。

非利息净收入毛利好,消耗资本少,一直是招行区别其他大行的优势所在。不过,随着市场下行和监管趋严,保险、基金、信托等产品销售遇冷,导致招行大财富管理板块业绩明显承压。

1季报显示,1-3月,招行实现非利息收入344.17亿元,同比下降2.30%,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39.83%。

具体来看,1-3月其他净收入为142.13亿元,同比增长40.06%,主要是债券和基金投资收益增加。由于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债券投资产生了大额资本利得,贡献了很大一块收入来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央行对长端利率风险的反复提醒,债市呈现出横盘震荡的态势,叠加债券的固收属性,这部分收益可以认为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只会越来越少。

图片

对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1-3月实现收入202.04亿元,同比下滑19.44%。分项来看,除去结算和清算手续费有增长之外,其他项目全部下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大降32.59%,成为跌幅最大的项目,主要是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理信托等收入明显下滑。

随着资本市场下跌、“报行合一”、基金降费等利空因素持续作用,“零售之王”在财富管理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减弱。由于资本市场的起落对财富管理规模构成过大影响,如果资本市场迟迟得不到修复,无论是手续费还是佣金都会持续处于下行通道。

图片

换句话说,看上去,非利息收入降幅要小于净利息收入,似乎还有一定的经营韧性,实际上只是“提前透支”,外面的架子虽然不倒,里面的底子却已经提了上来。

03

以丰补歉,招行利润依然有保证。

可以大致认为,银行净利润=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业务及管理费-信用减值损失-所得税。

要分析银行的净利润,除去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外,还要特别关注信用减值损失的变化。一般来说,银行会在年景好的时候加大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力度,在年景不好时则会减少计提,从而达到平滑利润变化的效果。2023年,招行营业收入下降1.64%,归母净利润反而上升6.22%,秘诀便是当年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少提154.73亿元。

1季报显示,招行在今年延续了这一做法,1-3月,招行信用减值损失为142.67亿元,同比下降13.12%。其中,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132.71亿元,同比减少32.79亿元。

不过,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单单依靠少提信用减值损失来增加利润显然并非长久之道,主要是监管对于拨备覆盖率(信用减值准备/不良贷款余额)的规定,要求维持在120%-150%。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持续少提信用减值损失,很可能会触碰到监管红线。

要预测未来招行通过少提信用减值损失来增厚利润的能力,主要看两点,一是招行当前的信用减值准备是否充足,二是预测招行未来的不良贷款余额是否会快速上升。

从信用减值准备来看,招行在过去的积累无疑是非常丰厚的。1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招行的拨备覆盖率为436.82%,远超过其余股份行和国有大行。这意味招行补充信用减值准备的压力并不大,未来仍有很大的利润释放空间。

从不良贷款来看,招行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多年以来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1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招行不良贷款率为0.92%,较去年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这意味招行在未来无需大量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以应对贷款违约,营业支出仍有压降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截至3月末,关注贷款率上升0.04个百分点至1.14%,而去年同期下降0.09个百分点,未来要警惕关注贷款可能向不良贷款发生的迁移。

04

在一众大行之中,招行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一朵奇葩。

长期以来,市场给予招行的估值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大行,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招行作为零售之王,吸收了大量的活期存款,又放出了大量的零售贷款,净利差远高于其他大行;二是招行通过发力零售业务积累了大量的忠诚客户,从而在大财富管理业务上打造了很深的护城河,这成为招行提高非息收入,打造“马利克曲线”的关键。

图片

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经济行至下行周期,招行的传统优势遭受重创。一方面,部分活期存款转向定期存款,保有的活期存款利率刚性更强,从而大幅减少了招行在负债成本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经历周期调整,居民和企业配置泛资管产品的动力不足,使得以销售见长的招行首当其冲。

这种情况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招行未来的增长还能撑得起当前的高估值吗?

这并不是要质疑招行的含金量,相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招行依然称得上银行业的标杆。关键在于,它遇到的困难是宏观性、周期性、行业性的问题,而非个体的问题。

假设满分是一百分,招行可以考到99,其他大行只能做到80左右。问题是现在满分降到60,即使是优秀的招行,顶多也只能考到59了。

凛冬将至,招行要准备过冬了。